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極端失衡的中國經濟

?"
中國貧富兩極化仍在迅速加劇。圖為2011年2月25日,北京,一位蹬三輪車的老人從一輛停在路邊的法拉利跑車旁經過。(Getty Images)

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掩不住中國的經濟現狀──中共操控的經濟已將絕大多數國民棄之不顧。

編譯 ◎ 李清怡

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史宗瀚(Victor Shih)近日在美國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發表文章闡述中國貧富兩極分化,是一個極為不平等的政府主導型經濟。

貧富兩極化加劇

當日本、韓國等亞洲經濟體的人均GDP向1萬美元衝刺時,創造出龐大的中產階層族群。但是,當我們揭開中國經濟的面紗,尋找帶動中國增長的動力時,很顯然並沒有看到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和消費需求日益增加且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

中國仍然是一個受國有企業或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體,並且貧富兩極化仍在迅速加劇。在中國,看不到日益擴大的城市中產階層,卻湧現出一小撮可以在奢侈品市場上揮金如土的頂尖階層,而其餘的廣大人群,其收入和存款卻因通貨膨脹和國家徵收而受到損害。

由近期政府發布的一項統計報告,可清晰看到造成這一切的潛在動因。首先,儘管2010年經濟漲幅接近10%,真正的城市可支配收入卻只增長了7.8%,而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卻增長了14.5%。雖然消費增長有利於中國的經濟,但這種增長模式卻反映出貧富不均狀況的加劇。

存在龐大的「灰色收入」

消費增幅最大的領域是珠寶手飾(46%)、家具(37%)、汽車(34%)和建築材料(34%)。基本上,這些領域商品的需求者都是上層階層的消費者。這部分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占全中國零售業銷售總額的33%。正如王小魯教授所做的瑞士信貸報告中指出的:巨大而強勁增長的奢侈品消費意味著2010年仍然存在龐大的「灰色收入」。

去年公布的這份報告是針對2009年的城市居民進行調查而做出的。王小魯發現,將近1.5萬億美元的灰色收入沒有體現在官方統計的家庭收入裡。他還發現,在家庭收入最高的前10%的家庭中,其灰色收入占全部灰色收入的60%。最新的數據還顯示,當正常家庭的收入增長8%左右時,前10%的家庭收入增長超過25%。

經濟成長並未增加大學生 就業機會

近期的大學畢業生中也沒有中產階層。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0年,只有68%的大學生能找到長期穩定的工作。即使那些找到工作的人,薪水通常也不怎麼樣,有的甚至比工廠外來打工的工資還要低。中國經濟以10%的顯著漲幅在全世界脫穎而出,但是這個高速的經濟增長並沒有為大學畢業生帶來高薪就業的機會。

政府是最大股東

另外,恐怕我們還不能把中國視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有27.8萬億元人民幣的固定資產投資,其中,國有企業或房地產投資占15萬億元。事實上,即使是那些「股份制」企業,很多也都是由中共控制。因此,至少就投資而言,政府控制著最大的份額。同時,在近幾個月內,資金充足的國有企業紛紛在收購煤炭、汽車和鋼鐵企業,這意味著這些領域的競爭和效率實際上可能已受到大規模國家投資的干預。

中共政府掌握主要財富來源

為什麼中國經濟會是這樣一個極為不平等的國家主導型經濟?只要結合中共的政治體制和現代史,此中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儘管經濟改革放寬了對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限制,然而中共仍然緊緊掌握著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金融領域的收益實質上來源於外匯收入和家庭儲蓄,這些資金再被輸送給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控制的國有企業。中國家庭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只能將錢存入國有銀行。這時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比如當前,他們從銀行得到存款利息實際上是個負數,因為銀行已將存款利率鎖定在低於通脹程度的水平。同時,那些有政治背景的房地產開發商和大型國有企業可以從銀行拿到幾乎零利率貸款。實際上,中國的金融系統把普通家庭的財富向一小部分有關係的「圈內人」和國有企業不斷輸送。誠然,其他亞洲國家也實行過這種國家主導的金融模式,但是唯有在中國存在的時間最為長久。同時,並沒有看到中國金融領域被放開的跡象。

此外,地方政府則以徵用的形式控制了另一個主要的財富來源,這就是房地產。而這個過程中,居民們通常被給予非法的低價補償。普通人沒有政治權利和選舉權,無法改變這種等同財產盜竊的行為。即使近年來社會福利提高,仍然無法彌補從普通家庭流向富人階層的那部分收入與儲蓄,因為這部分富人階層受政府政策的庇護。

普通家庭越來越窮

而這一切造成的後果則是:普通家庭的經濟不僅相對而言,甚至在絕對意義上也變得越來越貧窮。同時,儘管經濟仍在強勁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增長的性質已發生了改變。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黃亞生(Yasheng Huang)在他的《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指出,中國80年代是經濟增長最健康的時期。農民生產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然後在迅速發展的新興商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但是到了90年代後期,中國重組了銀行,使得銀行可以繼續向龐大的國有企業輸送優惠的貸款。而且由於90年代國有企業重組整合,現在規模變得更為龐大。那時起,經濟增長開始越來越依賴凈出口和政府主導的投資,而家庭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小。儘管這種模式的經濟增長可以再持續幾年,但是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卻不會從中受益。◇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