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大變在即 王岐山推薦《舊制度與大革命》

?"
王岐山公開推薦100多年前探討「法國大革命」起源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期望改革能解除中共迫在眉睫的崩潰危機。(AFP)

王歧山一推薦,《舊制度與大革命》在大陸掀起一股「解讀」熱潮。中共新領導人顯然察覺到迫在眉睫的崩潰危機,中國向何處去?王岐山期待改革解除危機,然而,中共血債累累,誰在臺上誰就要背歷史「黑鍋」。

文 ◎ 程靜

王岐山推薦書 掀「法國大革命」解讀熱

在2012年的中國,100多年前探討「法國大革命」起源的一本書大熱,尤其在新任中共紀委書記王岐山公開推薦之後,該書在各大網路書店銷售一空。洛陽紙貴,媒體爭相採訪專家評論,各大網站並設了專題討論,堪稱中國現代奇異的「法國大革命熱」現象。

王岐山去年11月30日在主持召開反腐座談會時,向與會的八位學者推薦《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王岐山稱,「我們現在很多的學者看的是後資本主義時期的書,應該看一下前期的東西,希望大家看一下《舊制度與大革命》。」

其實在更早時,這本書已經在高校中、民間研究人士的言談中成為「時尚」。很多學者在此之前一兩年,就已經將它作為重要書目,在網上與公眾分享。半年多前,先是有經濟學家傳言,在一個主管經濟工作的高層領導桌上,發現有這本書;後是地產大老任志強在微博裡提到,央行副行長易綱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認為該書有助於反思中國的文革。

「法國大革命」的慘烈

法國貴族托克維爾19世紀撰寫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是在探討1789年至1799年的法國大革命的起因。托克維爾提出,路易十六的統治要比路易十四寬鬆得多,人們也覺得自由得多,甚至該時期還是法國最繁榮時期,並已開始改革,可是偏偏爆發了大革命。

他的另一本更著名的書《論美國民主》引人深思,在西方各國走入民主的過程中,為何唯獨法國大革命來得慘烈?自1791年至1794年,巴黎設置斷頭臺,被斬首的「反革命」分子達六萬至七萬人之多(維基百科數據)。

托克維爾提出一個重要觀點,革命的發生並非總來自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會爆發。

這種「法國大革命熱」是否反映了中共高層的某種共識?中國也有著類似「法國大革命」的前兆?

黨媒直指中國現狀類似法國大革命前夜

1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當前中國社會背景複雜和社會矛盾激化的處境,與法國大革命時期有某種相似性:中國與大革命前的法國都處於最繁榮的時期,催促了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敏感,對特權、腐敗、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而《舊制度與大改革》這本書能帶來一些啟示。


當前中國社會背景複雜和社會矛盾激化的處境,與法國大革命時期有某種相似性: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敏感,對特權、腐敗、不公正的無法容忍。(AFP)

報導說,事實上,在革命來臨之前,法國政府已開始進行改革,然而,「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開始改革的時刻」。一向毫無怨言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會猛力拋棄舊體制。

報導說,毫無疑問,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風險很大,但不改革風險更大。改革勢必會遭到特殊利益集團的阻礙,尤其那些依靠權力尋租、依賴特權致富的人群。但是停滯、不改革、忽視社會公平正義,只會增加群眾的不滿,甚至使社會陷入動盪的危險境地。

《人民日報》公開承認中共的「改革」正處於兩難,舉步維艱的境地。

外媒:習近平稍不慎會被炸得粉身碎骨

外界對中共的「改革」也多有評論。《紐約時報》日前發表資深媒體人西堯的文章表示,王岐山向全黨推薦《舊制度和大革命》一書,正是中共對局面強烈不安和焦慮的流露,也是中共第五代對當前改革局勢憂慮所在。

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提到的「經濟的繁榮加速了革命的到來」,無疑是中共當前的噩夢。改革一定程度上已經變成了「排雷」,在目前中共體制內,由妥協換取穩定的空間已經日益逼窄,力度拿捏稍有不慎,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

文章表示,過去十年,眾多事關社會整體利益的改革幾乎變成官僚體制內部的閉門分肥,民眾對這種改革已經演變出反感和抵制,強烈暗示改革的社會凝聚力和共識正在大面積坍塌。

《華爾街日報》則評論,在維持改革和保守主義之間微妙的平衡時,習近平可能將發現,他真正的敵人不是那些呼籲更大開放和自由的人,而是他的同事小圈子。

文章認為,在過去,保守派廢黜那些不願意鎮壓親民主力量的最高領導人。因此,由於習近平對異議人士的政治軟弱,他可能同樣面臨著被強硬派趕下臺的風險,中共面臨分崩瓦解。

《南周》事件激起的震盪

新年伊始,《南周》的新年獻辭〈中國夢 憲政夢〉被廣東宣傳部長庹震刪改事件,引發《南周》職工的強烈抗議,全國各界聲援,震動中南海。

當局作出妥協。目前,事發風口上的《南周》總編輯黃燦或被撤職。1月20日,香港《南華早報》援引接近廣東省政府的消息人士稱,南方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更輝接替於2009年任職的黃燦,出任《南周》新任總編輯。

而中心人物庹震,香港《動向》雜誌透露,事發之初,胡春華為避免誘發體制內改革力量的反感,曾迅速設計了「送庹震回北京」的對策。文章指,胡春華經請示政治局由中組部操作,將其三度共事的河北官員劉可為調往廣東,打算接替庹震出任廣東宣傳部長。

日媒報導,習近平在中南海會議上,評論劉雲山的處理手法是「一系列的措施,加劇混亂。難道不是越壓越亂嗎?」報導稱,習還決定除去廣東宣傳部長庹震的職務。

「《南周》事件」雖然暫時平息,但中國人民要求「言論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漲。當今中國,不論是高層官員,或底層的工人農民,或中層的教師公務員等,幾乎沒有人對現狀滿意,都在呼籲變革;不管哪個領域「官方醜聞」一曝光,網上一呼百應,瞬間掀起風暴,官方不得不很快妥協處理民怨太大的事件。


《南周》事件引發全國各界聲援,中國人民要求「言論自由」的呼聲越來越高漲。(AFP)

王、薄事件引發中南海海嘯 民怨沸騰已久

自去年2月王立軍、薄熙來事件爆發,引發中南海海嘯。中共上層的政治黑箱如潘多拉盒子打開,像好萊塢肥皂劇,叛逃、追捕、放毒、謀殺、焚屍、政變等一幕幕,紛呈於國家高層的舞臺上,展現給老百姓看,其殘忍、無恥、無德等惡劣本質令人膛目結舌,讓中國民眾對中共徹底絕望。

而中國政府,「摸石頭過河」已經30多年了,何處是「岸」?人們早已不耐煩,民怨沸騰,一點火星能引燃沖天大火,突發性偶發事變的概率大增。

看看近期爆發的「群體事件」:據民眾統計,僅1月21日,中國各地共有30起群體事件發生。自1月20日開始,連續兩日,廣州越秀區四百多名環衛工人集會罷工,要求提高工資;河北省秦皇島市文化北路市政府門口,市民堵路示威;廣州市越秀區數百環衛工人連續兩天罷工,在人民公園集會要求加薪;天津市衛國道武警指揮學院門口,拆遷戶堵路維權;浙江省樂清市政府門口,市民集會維權……

此外還有:1月18日,逾千名上海日資神明電機公司的工人進行大罷工,抗議該公司強推49條「霸王條款」,工人包圍了廠區,並軟禁了10多名日本籍及中國籍的管理層人員;18日,三亞市鳳凰鎮林家村村民抗議政府強挖數千座祖墳和偷走屍骨,村民維權上訪無果,數百村民上街堵路;1月12日晚因醫患糾紛,湖北荊州市監利縣發生大規模警民衝突事件。數千民眾和警察「激戰」,憤怒的民眾將警車掀翻……

中共歷來變革失敗 民心盡失

這當中,哪一個事件都可能引爆更大的風波。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此前表示,「南周事件」會加快觸發中國更大規模、不同版本的南周事件,而習、李是走在「南周」的鋼絲上試圖平衡,難免會「擦槍走火」。

半個世紀以來,中共執政發起的各種「剿民」運動,造成中國民眾冤魂千千萬。民眾失望已久。鄧小平曾經在毛澤東暴政後打算重拾民心,包括大平反、政治上放鬆箝制、經濟政策開放等。然而自六四後,打壓異議人士更狠,經濟改革養肥了一幫紅色貴族。

石臧山認為,中共不可能迴避和繞開已經犯下的罪惡,已經沒有機會了,「擊鼓傳花」到誰手上,若不主動解體中共、清算罪惡,就會作為中共向人民贖罪的總代表。

在中共這個體制中,歷來的總書記什麼變革也做不成,下場也很慘。從早期的陳獨秀,到近期的胡耀邦、趙紫陽。胡、趙兩人因念鄧小平的恩,而放棄了「拋棄邪惡中共、改變中國」的機會,結果自己被廢黜。趙被軟禁之際,甚至萌發「退黨」的意願。

對照前蘇聯的崩潰,前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也是從「保黨」的願望出發,改革最先從道德及意識形態領域的開放討論開始,然而卻觸發了共產黨體制的徹底崩潰,沒有一個「凝聚民心的道德力量」支持他的所謂改革。

因此,在中共體制內的「改革」,已沒有人相信會給中國帶來希望和光明。

大變在即 如何選擇

18大後,中共高層的江胡鬥延續到江習鬥。《大紀元》曾報導,法輪功問題是中國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江胡鬥以及江習鬥的核心所在。由於鎮壓法輪功,江澤民與很多高層人士意見分歧,造成中共內部分崩離析。而江澤民恐懼被清算,退而不休,安插親信在高層,維持巨大資源鎮壓法輪功,並延伸至異議人士,藏人、新疆人等,誰上臺都無法正常執政。


法輪功問題是中國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江胡鬥以及江習鬥的核心所在,不徹底解決法輪功問題,誰上臺都無法正常執政。(AFP)

石臧山說,現在若再不布署安排逮捕江澤民、主動解體中共,通過「《南周》事件」顯示,局勢會更加激烈動盪,江派和薄黨殘餘一定會更加沒有道德底線地「出牌」來挑戰民意,屆時火山爆發,再分辨真假「黃四郎」對民眾也已經沒有意義了,錯過了一個主動贖罪的機會,真假黃四郎對民眾來說已不重要,會統統隨中共一起被清算和殲滅。

石臧山呼籲,習近平政府要抓住時機,逮捕江澤民、解體及清算中共,尤為重要,這是中國的民意和道義,更是順天意。



托克維爾一書的啟示

一、意想不到的爆發

法國大革命被西方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激烈的革命,在它爆發前夜,沒有任何人能夠提前洞察到它必然降臨於世。就連被托克維爾認為是大革命先行者和代理者的德國弗里德里希大帝,在大革命迫近時,也沒有辨認出來;而歐洲其他國家的君主和大臣們,普遍認為革命只不過是一場周期性疾病,是一次轉瞬即逝的地方性事件。

「他們的準備可謂面面俱到,唯獨沒有料到即將發生的事情。」即使在革命結束之後,革命呈現出來的各種清晰可見的後果,也沒有讓人們得以準確地把握到革命何以爆發的因素。托克維爾對此寫道:「偉大的革命一旦成功,便使產生革命的原因消失,革命由於本身的成功,反而變得不可理解了。」

二、革命的發生並非因民不聊生

一般認為,革命爆發無外乎國王獨裁專制,政府腐敗,苛捐雜稅,民不聊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起來鬧革命。然而法國不是這麼回事。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時期。

托克維爾的判斷是:革命的發生並非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流弊被消除,使得人們更容易覺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確已經減輕,但是感覺卻更加敏銳。

此前人們對未來無所期望,現在人們對未來無所畏懼,一心朝著新事物奔去。伴隨著社會繁榮,國家財產和私人財產從未如此緊密混合。國家財政管理不善在很長時間內僅僅是公共劣跡之一,這時卻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

三、對舊體制的仇恨 引發最大動盪

托克維爾說,「對一切舊體制的仇恨在增長。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會將它(指舊體制)猛烈的拋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國民明顯地走向革命。」

托克維爾描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環境中焦慮興奮,努力改變處境:追求更好的東西是普遍現象;但這是一種令人焦慮憂傷的追求,引人去詛咒過去,夢想一種與眼前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最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盪和最可怕的混亂。

四、革命引來拿破侖新獨裁

通常人們認為革命開天闢地,迎來一個更好的社會。但法國在舊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了更加專制和強大的中央政權,雖然革命後的專制制度比舊的專制制度更合邏輯,更加平等,也更加全面。

托克維爾認為,這是從羅馬帝國崩潰以來,世界上還沒有過一個與此相似的政權。中央集權專制作為舊制度的遺產,在大革命以後則又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最後在拿破侖帝國中達到頂峰。◇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