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看中國|解讀中國GDP
長期以來,很多經濟學家都在質疑中國的GDP數字,近來,透過運用不同系列指標交相比對的結果,證明了中國GDP數字的謬誤,以及其受控於政治的背景因素。
編譯 ◎ 李清怡
今年年初,中國31個省級政府核算出的2012年GDP總量達到57.6萬億元人民幣,竟比國家統計局先前公布的GDP高出5.7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多出一個廣東省的經濟量。對很多經濟學家而言,這個令人瞠目的數學錯誤足以證明他們多年來一直深信的:中國的GDP數值非常令人懷疑,而且多半為了政治因素而誇大經濟增長。
事實上,早在2007年,時任遼寧黨委書記的現任總理李克強就曾說:GDP統計僅供參考,有「人為因素」。他在私下場合也曾表示,就他自己來說,他寧願查閱電力消耗量,鐵路貨運量等數據來掌握經濟動脈。
政治因素介入 GDP嚴重灌水
中國GDP值的精確度有大量疑點,令人難以信服。從地方的GDP統計匯報開始,政治性的因素就開始起作用。地方政府官員的升遷幾乎完全與所轄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掛鉤,這成為他們誇大GDP數值的重要原因。
至於中央也要求GDP數值持續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向來跟人民保證經濟會成功發展,因此它擔心如果出現發展速度下降和失業率增長,會引起社會不穩定。此時正值政府換屆,維持經濟持續增長尤其重要。
GDP的統計方法有問題
另外,GDP的統計和計算方法上也存在問題,包括通貨膨脹率的計算方法。《華爾街日報》近來引述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的話,他說他相信中國2012年GDP增長接近5.5%,而不是官方所公布的數據7.8%。
經濟學家們質疑中國GDP還有一個原因:數據的統計速度快的反常。中國國家統計局只用了兩周時間就完成了全國數據的收集,與之相比面積小得多的香港都用了六周,而美國的數據統計則耗時八周。中國2012年的GDP數據在今年1月18日就公布出來了。
經濟學家們所質疑的最後一點就是:關於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取樣方式。《南華早報》報導說,中共政府還依賴過時的工業加值投入產出模式來分析GDP。這一模式源自前蘇聯計劃經濟時期,只能測定政府的投資,而不能衡量其他部分,比如家庭支出。
中國GDP計算需要全新的方法
了解這些現狀之後,我們如何才能更準確的評估中國的經濟增長?
幾年前,分析家依靠電力生產數據作為較準確的依據。但是,《紐約時報》去年的一則報導中指出,中國能源公司的管理者被要求虛報錯誤數據,誇大電力產量。
談到中國GDP數據,用指責的口氣來解讀也是於事無補。的確,現實存在大量的挑戰,特別是,中國服務產業仍在迅速增長,因此不能再使用老方法,而是需要一種全新的方法去衡量。
鑒於評估中國真實GDP所遇到的挑戰,也有人提出其他的一些方法。比如乾脆放棄GDP數據,而是轉向其他的可替代數據,比如幸福指數、綠色GDP等一些可以反映環境惡化的數據。
應參考系列經濟指標交相比對
真正的答案是:不要再單一的依賴中國的GDP數據。以現實的結構問題來看,尤其是一個轉型的經濟結構,更關鍵的應該是參考一系列的經濟指標,包括(但不限於)新車銷售量、家庭住宅建築、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運輸量等,而且,了解計算與上報中國GDP值背後的政治基礎也十分重要。
舉例來說,家庭消費的另類替代指標顯示2012年中國的現金消費就不如官方統計的樂觀。截至去年11月分,三個月內耐克(Nike)中國地區的銷售收入比前年同期下降了12%。而肯德基所屬的百勝餐飲集團在最後一個季度的店面銷售額也下降了6%,麥當勞銷售額比較前年10月分也有所下降。交相比對的結果,就會發現與中國官方所公布的第四季度14.5%零售業銷售增長率迥然相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