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火燒連營」 官方 公開打口水仗
過去在大陸哪個政府部門出了問題,哪怕百姓憤怒聲討,新華社等官方媒體也會為其遮掩辯解,不過5月底中儲糧大火不同了,帶頭質疑官方的卻是新華社等官媒。不過此一轉變,並非中共喉舌變好了,而是牽扯到中共內訌。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內幕呢?
文 ◎ 王淨文
2013年5月31日下午1時15分,中國儲備糧總公司(中儲糧)直屬的黑龍江林甸糧庫突然發生大火,79個糧囤過火,15萬噸糧食置身於烈焰的威脅中。
當時林甸氣溫攝氏33度,風力八級,不過糧庫自備消防車只有一臺,消防水鶴只有一個,真正是「杯水車薪」。最先起火的最大糧囤附近沒有任何消防設施,不久林甸縣消防大隊的六臺消防車、附近大慶市的24臺消防車先後到達現場,同時林甸縣城內所有建築工地停止施工,各類鏟車、翻斗車30餘臺也全部被調來協助滅火。
直到6月1日下午4時30分,大火在27小時後被徹底滅盡,明火也是在20小時後才撲滅,損失之慘重可想而知。
新華社首先叫板:要真刀真槍查老虎
6月1日新華社報導了此事,並在「中儲糧糧倉被燒 損失過億 糧價看漲
相關五股受益」的短訊中話中有話:「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火災導致4萬噸糧食過火,直接經濟損失過億元。過火糧食已無法食用,這場大火與前期鎘超標大米,讓市場對糧食價格上漲的趨勢形成共識。經營糧食的上市公司或受益。」
6月3日,新華社採訪大火救援指揮部副總指揮曹冰寒表示,這個直屬庫核定倉容量是7.6萬噸,但火災發生時儲糧已達15萬噸,糧多倉少,很多糧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圍成的臨時糧囤中。數百個草糧囤集中堆放,加上大風乾燥氣候,造成最後79個糧囤遭火燒。報導還批評這個國家級儲備糧庫竟然只有一個消防池和一座消防車加水機;且這次大火中,堆放最集中也是火勢最大的糧囤群周圍,竟然沒有一處消防設施。
面對如此不良管理帶來的慘重損失,民眾非常憤怒。一位網友寫道:「我不太關心政事,但當我看到4.7萬噸糧食被燒時心裡居然隱痛!4.7萬噸,該是多少血汗啊!從小接受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變得蒼白無力了!!!」
3日當天,黑龍江省公安消防總隊稱大火係配電箱短路引起,九名嫌犯已移送警方處理。當天新華網在其首頁除了報導當局「澄清」火災原因外,還接連發表幾篇質疑火災原因的文章,呈現出不同說法互相較勁的混戰局面。外界稱,這等於將中共高層的嚴重分裂狀態公布於眾。
新華網在首頁標題為〈中儲糧大火驚人隱情〉的文章中,除了重複人們質疑的觀點外,還加註了當年中共總理朱鎔基被欺騙的事,當天新華網還轉載評論文章〈中儲糧大火讓我想起朱鎔基被騙往事〉,質疑並深究火災真相。1999年蕪湖市南陵縣的峨嶺糧站為了應對朱的檢查,花費十幾萬元,調集了1031噸糧食來充實該糧站,使朱看到「穀滿囤、糧滿倉」的喜人景象。此事曝光後,「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的諺語就廣為流傳。
新華網文章還說,即使此次大火沒有「故意掩飾」之動機,也讓人們對於此次大火的背後產生疑慮,這裡面究竟存在什麼問題,也需要一個明確的回答與真相。王岐山治下的中紀委提出,「一定要找出幾個老虎和蒼蠅,這可不是鬧著玩的,而是要真刀真槍幹的。」新華社甚至這樣說道。
光明網列米蟲名單 中儲糧改口
同樣發出質疑火災原因的官媒還有「光明網」。6月3日,光明網還特別披露中儲糧以前的醜聞:以產糧大省河南為例,自2011年以來,相繼落馬的處級以上幹部就包括:原駐馬店直屬庫主任朱群成、原三門峽直屬庫主任姚寶山、原許昌直屬庫主任任國正、原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原沈丘直屬庫主任張懷軍、原駐馬店直屬庫主任郭玉林、原商丘直屬庫主任魏顯龍、原安陽直屬庫主任李守根,以及原河南分公司總經理李長軒等人。另外,以九零糧庫、當涂糧庫、洪江糧庫為例,各地直屬庫虧空、造假、倒賣等內幕也時有曝光。
光明網援引業內人士爆料稱:「(中儲糧)各個直屬庫是獨立的法人,權限很大,但是受監管很少,在國家糧食托市收購上,他們說做什麼我們就只能做什麼。」中共國家審計署不久前也披露,中儲糧存違規回購、帳外建庫、投資企業等問題。「嘗鼎一臠」,可知中儲糧無論是總公司、分公司抑或是各直屬庫,其「亂象叢生」可以說是普遍性的。最後文章還鼓勵民眾發揚「網路反腐」的精神,挖出真正的「碩鼠」和「蛀蟲」。
6月4日,新華網還在發展論壇推出特別專題「巡視組與糧庫大火的『疑』劇背後——欽差與地方官那點事兒」。第一個欄目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講述了一系列有關大火的貪腐故事:一、乾隆元年,派吏巡查,地方糧倉早已空虛,地方上的貪官污吏竟縱火焚倉。二、1923年,清室入不敷出,溥儀計劃清點宮中珍寶。孰料當即突發大火,無數珍寶化為灰燼。旁邊還有「一副絕世好對橫空出世」:上聯:中儲紅(鍾楚紅),下聯:糧家灰(梁家輝),橫批:倉竟空(蒼井空)。
於是人們更加懷疑中儲糧有人故意縱火,掩蓋虧空。因為按規定,直屬庫每季度都要進行一次全面的防火檢查,每個月至少一次對消防重點區域進行檢查,對非重點區域進行抽查,抽查率不少於50%。此外,糧庫消防部門還應該指派專人每天進行防火巡查,而且儲糧囤也都有嚴格的防火標準。在這些標準要求下,怎麼還會發生這麼大的火災呢?
事故發生後,官媒一直報導損失近億元人民幣,但6月3日,中儲糧在其官方網站上給出了不同信息。中儲糧的火災情況通報稱,過火倉位共儲存糧食5.14萬噸,現有露天儲糧均經過有關部門批覆同意,共造成糧食損失約1000噸,造成糧食損失價值約284萬元,儲糧資材損失23.9萬元,火災直接損失共約307.9萬元。火災原因為配電箱短路打火引發火災,排除人為縱火的可能。
面對官方將損失降低了近30倍,民眾譁然:第一次說損失過億,第二次說損失近億,第三次說損失8000萬,第四次說損失300萬。到底真相如何呢?「央視網」也公開指出,「如果說撲滅糧庫火災,是力氣活,那平息質疑之火,須靠及時、準確、全面的信息,靠公開透明的權威調查。」
《新京報》的一問一答
與官媒不斷叫板中儲糧不同的是,這次倒是《新京報》站出來幫中儲糧「說話」了。
6月3日《新京報》給出社論〈中儲糧大火與中央巡視組進駐有關嗎?〉文章開篇就稱:「中儲糧直屬糧庫火災與巡視組進駐本無關係,但輿論將二者聯繫到一起,反映了民眾對中央巡視組的高期望值。」
文章稱,「中央巡視組其巡視對象主要是省部級領導幹部,一般的領導幹部並不在巡視的視野之內。也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中央巡視組與企業及地方上存在的諸多問題扯上關係……即便巡視組發現了若干不正常現象,也並無查處的權力,更不能像戲文中所說的「八府巡按」那樣,擁有現場處置權,而是應該向中央如實彙報,並由其它機構行使權力、採取措施。」
6月4日,《新京報》又引用官方的回答引語:「中儲糧大火與中央巡視組進駐無關」,並在「四問中儲糧大火」的同時,幫中儲糧做解釋。比如一問火災與巡視組進駐有關?其宣稱答案是無關,「巡視組並未來到黑龍江分公司,黑龍江分公司目前也未發現『短庫』等情況」。不過人們知道,在總部查的也會有各地的帳,巡視組沒到林甸糧庫,並不意味著不查林甸糧庫的事。
官方給出的火災原因是:「由於穿過金屬配電箱的導線與配電箱箱體摩擦,致使導線絕緣皮破損,短路打火,引燃配電箱附近可燃的葦席和麻袋,進而引發火災。」「在往糧垛裡輸送糧食時,需要不斷移動輸送機。」但這不能解釋,為何每個月都進行的安全檢查,就沒有查出輸送機電線的絕緣皮破損這樣嚴重的問題呢?磨損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發現有磨損出現就應該採取措施。
二問火災損失為何前後相差那麼多。林甸直屬庫副主任羅洪權起初對媒體表示,「表面過火糧食4萬噸左右,此次損失大約8000多萬元。」他後來改口解釋說:「真正燒焦或燒黑的糧食才是損失,一個糧囤上面著火了,但是,下面的糧食都是好的,頂多傷及小部分表皮。所以,一個糧囤可存儲五、六百噸糧食,著火80個糧囤,一個糧囤燒壞十幾噸糧食,照此計算約1000噸。」官方還故意給出救援畫面,裡面的糧食依然是黃色的,而不是黑色的。
然而這個說法不能解釋官方此前公布的很多照片上,火都出現在囤的中部,不是頂部。官方改口給出的1000噸損失只是估算出來的,而照片裡的金黃色糧食也許只是其中一個損失最小的糧囤,因為網路上流傳出的圖片中,很多基本都燒光了。官方也沒有給出那80個囤的全部情況,讓人很難確定誰在以偏概全。
但有一點值得追問的是,若只損失了1000噸,80個囤子能燃燒20小時嗎?官方不是一再強調當時氣溫高風力大嗎?從常識來看,對災情的第一次報告相對而言準確度要高些,因為沒有後面官員的「命令指導」,人們只是就自己看到來談現場情況。不排除官方看到民眾對上億損失的痛心以及對有人涉嫌隱瞞貪污罪證而人為放火的憤怒,故而有意隱瞞災情,以平息各類呼聲。
安徽原副省長倪發科被查
就在新華網等大力嘲笑中儲糧是蒼井空時,6月4日清晨7時50分,監察部官網發布消息: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據悉,倪發科是18大以來,繼四川省原省委副書記李春城、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之後,第四個因嚴重違紀被調查的省部級官員。
其實在2013年1月28日的安徽省人大會議上,倪發科就不再擔任副省長職務,當時他59歲,按照慣例,副部級的他應該60歲退休,不過提前一年下來的也不乏先例,引發人們猜想的是:他卸任後職務不明。
官方沒有談及他具體涉嫌哪些違紀問題,但坊間盛傳倪發科涉嫌「糧庫滿倉騙總理」事件,此事在《朱鎔基講話實錄》也曾提及。1999年春節前夕,朱鎔基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看望工作人員時說:「不久前我到安徽南陵縣去察看糧食倉庫,在我沒去之前糧庫都是空的,後來他們把一些糧站的糧都搬過來,擺得整整齊齊。連我都敢騙,真是膽大包天!」《羊城晚報》1999年2月8日發布的一篇文章稱,朱鎔基視察前一天,作為前任南陵縣委書記、時任蕪湖市委副書記的倪發科確有驗收行為,至於他是否洞悉造假行為,無從知曉。
《朱鎔基講話實錄》中提及1999年春節前夕,朱鎔基到安徽南陵縣察看糧食倉庫,糧庫人員把糧站的糧都搬過來應付檢查。(AFP)
中儲糧用儲備糧牟利?
6月6日,新華網轉載《楚天金報》的文章,質疑「中儲糧用儲備糧牟利」。文章引用《21世紀經濟報導》的內幕人士消息稱,中儲糧等糧食儲備機構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其糧食儲備和經營業務不分,以及將糧食儲備業務分包出去收取利益的行為。
中儲糧被質疑又拿補貼又入市牟利,將糧食儲備業務分包出去收取利益。(Getty Images)
5月初,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儲糧的審計報告,發現很多重大問題,其中涉及金額最大的是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財務部未經內部審批,在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開立定期存單,累計資金84.4億元。
文章還談到,中儲糧「又拿補貼又入市牟利」。按照相關規定,儲備糧承儲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管理儲備糧,不得利用儲備糧進行商業經營,不得從事其它違反國家糧食政策和規定的活動。為此,國家每年都要給糧食儲備企業補貼。業內人士稱,河南、東北等地一噸糧食的保管費是一年43元,東部地區則還要偏高。就拿林甸糧庫來說,他們的15萬噸糧食,一年的保管費就是645萬元。
但中儲糧在享受國家給予政策性補貼的優惠的同時,又想通過經營活動來牟利,等於兩邊便宜都占到了,這樣就嚴重危害了調控國家糧食總量和平抑糧食價格的作用。例如在糧食歉收、糧價高漲期間,中儲糧應退出糧食收購市場,結果它也跟著其它市場上的糧食企業一樣,進入搶糧大軍,從而助長糧價惡性上漲。
由於中共封鎖消息,如今人們還無法判斷中儲糧林甸糧庫到底損失了多少,起火原因是否有人為因素。不過從新華社等一改常態的行為來看,他們可能得到了高層指令,要藉火災調查糧庫貪腐問題,於是接下來上演了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落馬記,但也很有可能這把火是糧庫人自己幹的,假如真是這樣,可見中共體制內貪腐官員組成的利益集團是何等囂張,竟然幹出這種魚死網破式的瘋狂舉動,目的就是拚死抵抗,甚至不顧國家利益和百姓生存,豪賭王岐山的反腐到底能走多遠。
林甸糧庫大火雖然已經撲滅,但民眾心中對貪官以及包庇貪官體制的怒火卻越燒越旺,因為至今真相還被掩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