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歷史|心學‧軍神‧求道 不一樣的王陽明【七】
大明王朝的一代鴻儒王陽明學識淵博且深諳武事,有「大明軍神」之美譽,他開創的「陽明心學」更是打破了朱熹學派獨霸天下的局面。然而後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事功,卻忽略了陽明先生一生追尋的做聖賢理想,以及他為求此「道」而走過的心路歷程。
一系列針對寧王朱宸濠的「心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陽明的「心學」威力。寧王空有幾萬部隊,卻窩在南昌沒敢動彈,十幾天之後識破假消息時,他已經失去了寶貴的戰機。岳飛關於用兵曾有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總結,王陽明已經深得其妙了。
文 ◎ 劉翰青
宸濠之亂
陽明先生「破心中賊」的成就常常被忽略,容易讓人矚目的倒是他的功業——平定「宸濠之亂」。然而平定「宸濠之亂」的事功不過只是個表面的熱鬧,恐怕是上天要藉此讓人們看到「陽明心學」的實踐價值。
正德十一年(1516年)陽明先生被派去南贛剿匪前,他的好友王思輿就對季本說過:「陽明此行,必立事功。」季本問:「你從哪裡看出來的?」王答道:「吾觸之不動矣。」他觸不動的是陽明先生的心,此時那位「陽明心學」創始人的制心功夫已經相當深厚,為他人生的下一幕戲做足了準備。
現代的中國人,自幼被灌輸的都是所謂「唯物」主義,有人或許不太理解,「觸之不動」的心學修為和功業之間為什麼會有必然的聯繫。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口渴的人看到半杯水,樂觀的那位會很高興的說:「真不錯,我正覺得渴,那裡就有半杯水可以喝。」悲觀的那個則會說:「真倒楣,我正渴著,那裡卻只有半杯水。」相同的物質條件以不同的心境去看待,往往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說,人們其實是生活在自己心境所反映的外在物質世界裡。因此,「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制心的功夫若是達到了「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地,那麼,立下張良、韓信般的功業,不過是隨之帶來的「副產品」罷了。
配合王陽明演這幕戲的第一男配角是寧王朱宸濠。自從明成祖把寧王從遼東搬到南昌,寧王這一支始終心懷不滿,到了朱宸濠這一代乾脆明目張膽地準備造反了。這並不是說朱宸濠光著腳滿世界嚷嚷「我要造反啦」,那不叫明目張膽,而是腦殘。他所做的乃是不惜重金在朝中發展「私黨」,買通正德皇帝身邊的人。他給一個受正德寵幸的演藝圈人士(伶人)臧賢就送了萬兩黃金還有金絲寶壺。在糖衣炮彈的攻擊下,很多朝臣和太監都倒向寧王,掩飾他要造反的跡象。
在王陽明去南贛之前,那個當初和他同期中舉的福建按查使胡世寧就給正德上疏,揭發寧王要造反的陰謀,可是正德對他這個遠房叔叔的舉動沒太在意,胡自己反而被朱宸濠收買的朝臣羅織罪名給關了起來。由此,朱宸濠更得勁兒,更囂張了。
有一次,寧王宴請江西官員,在宴會上,朱宸濠露骨的貶損正德,一臉憂國憂民的表情。一個幫腔的在旁邊跟著煽風點火:「世豈無湯、武耶?」意思是正德是夏桀商紂,寧王就是商湯周武,得給正德來個內部革命。王陽明介面道:「湯、武須有伊、呂。」伊尹輔佐商湯,呂望(姜子牙)輔佐周武王,都是文韜武略兼備的高人。這是陽明婉轉的警告寧王,你手底下那幾個半吊子「謀士」不靈。朱宸濠還自我感覺良好的跟了句:「有湯、武,就有伊、呂。」
真正讓明廷確認寧王造反的是另一位和王陽明同期中舉的都御史孫燧。朱宸濠本打算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8月15日這天,舉「義旗」行大事,因為這一天是全國秋試,大大小小的官僚們都要忙活這個。可是一個「誤會」讓寧王提前造反了。
原來朱宸濠收買那個伶人臧賢的事被正德發現了,「寧叔」把這麼好的東西給了那個演員,卻不給自己,這讓正德覺得有點不對勁兒了。他抄了臧賢的家,並派駙馬去南昌宣旨,意思只是想警告寧王收斂一點,還沒有到殺他這一步。可是寧王的間諜不夠「克格勃」的水平——得不到北京方面的確切消息,只知道駙馬要來宣旨。按照慣例,駙馬來宣旨是要連窩兒端的,因此寧王改變計畫了。
6月13日那天,寧王過生日,大小官員們按禮、按例都得去道賀。恰巧福建有個軍官叛亂,兵部尚書王瓊讓陽明去平亂,他因此躲過了這一劫。當天,朱宸濠詐稱,太后密旨要他起兵監國,要在場官員跟隨他造反,孫燧不肯屈身事賊,被寧王殺害。至此,按照當年科舉考場上,那兩個神祕巨人「三人好作事」的說法——胡世寧揭發寧王奸謀,孫燧為社稷殉難,下面就看王陽明的了。
「心學」顯威
朱宸濠糾集亡命之徒以擴充兵員,號稱十萬之眾,進攻南康、九江,兩地以市長(知府)為首的大小文武官僚們「毅然」地作鳥獸散了。此時,王陽明還在去福建平亂的路上,6月15日,他經過豐城,才得知寧王已經造反了,他馬上回到船上,要轉道去吉安,可當時正颳南風,船半點前進不得,陽明先生只能「聽」天「由」命了,他「焚香拜泣告天曰」:「上天若是憐憫生靈,允許我匡扶社稷,請馬上改變風向。如果上天不在乎這些百姓,我也沒有活路了(「天若哀憫生靈,許我匡扶社稷,願即反風。若無意斯民,守仁無生望矣」)。」結果,「須臾,風漸止,北帆盡起。」
看來上天還是很眷顧他的,可是寧王也非常「惦記」他,派了個太監喻才帶兵要「請」他回去。南贛巡撫本可以節制「四省三司」,可王陽明眼下除了身邊幾個「參謀」(幕士),一兵一卒也沒有,只能半夜裡鑽進漁船藏了一宿,才躲過一劫。
他知道寧王下一步的打算是進攻南京,奪得爭皇位的資本,然後直奔北京。可是這兩處現在都沒有防備,寧王若是按計畫行事,天下就要大變了,所以必須留住他十天半月,讓各地做好迎敵的準備。
無兵無將,怎麼留住寧王?這難不倒我們的心學大師,他偽造了兩廣機密大牌,上邊寫著:「率領狼達官兵四十八萬江西公幹。」讓身邊的幾個人把這「四十八萬官兵」的假消息張揚出去,之後晝夜兼程趕奔吉安。
吉安知府叫伍文定,這位「市長」可不像南康、九江那二位那麼窩囊,此人「有膂力,便弓馬」,還留著一定規模的鬍子,頗有幾分關雲長的風采。寧王造反的消息傳到吉安,伍「市長」的手下本著爭先恐後的原則紛紛跑路,伍文定一怒之下殺了一個「逃兵」,「眾乃定」。
王陽明一到吉安,立即上疏通知朝廷——寧王造反了,並趁機嚴肅的「教導」正德:皇帝這個工作您幹了14年了,這段日子「屢經變難,民心騷動」,您還不著調的到處玩!現在想當皇帝的,豈止一個寧王?您快點痛改前非吧,把身邊那些溜鬚拍馬的都趕走,別再到處閒逛了,「則太平尚有可圖,群臣不勝幸甚」。
這些逆耳忠言估計對正德不會起到什麼實際的教育作用,但是朝廷在兵部尚書王瓊的努力下,頒布詔書削去了寧王的合法地位,並調動兵馬準備迎戰。
與此同時,王陽明和伍文定等商定計畫,傳檄四方,讓各地起兵勤王,同時四處張貼虛張聲勢的公告——「准令許泰、卻永分領邊軍四萬,從鳳陽陸路進;劉暉、桂勇分領京邊官軍四萬,從徐淮水陸並進;王守仁領兵二萬,楊旦等領兵八萬,陳金等領兵六萬,分道並進,克期夾攻南昌。」——其實,他手下現在連二千兵都沒有。
他還偽造了寧王部下的投降書,「誣陷」寧王手下謀士正在給他當臥底等,通過唱戲的、給他當「內應」的家屬等傳遞給寧王。「參謀」龍光問他:「這麼幹有用嗎?」他反問道:「不論管不管用,先說說他懷疑不懷疑?」龍光答:「難免不疑。」他說:「只要他懷疑,這事就成了。」
這一系列「心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陽明的「心學」威力。寧王空有幾萬部隊,卻窩在南昌十幾天沒敢動彈,直到7月3日,他才看出這些都是假消息,這才向南京方向出兵,可是已經失去了寶貴的戰機。此消彼長,王陽明卻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
岳飛關於用兵曾有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總結,王陽明已經深得其妙了。當時寧王叛軍已經占領了南康和九江,正在攻打安慶。安慶是南京的門戶,如果安慶失守,南京就十分危險了。因此,有人主張兵發安慶,克敵於堅城之下,然而,王陽明決定攻打寧王的老窩——南昌。他若越過南康、九江,與寧王戰於安慶,則是捨近求遠,叛軍必然回軍死戰,那時王陽明將腹背受敵;而且,寧王帶去攻打安慶的乃是精銳部隊,王陽明手下基本屬於民兵,連正規軍都沒有,這無異於以卵擊石。而攻打南昌是避實就虛,卻可以在心理上給叛軍以嚴重的打擊,而且,後院起火,寧王一定會回來救援,這又含有「圍魏救趙」的意味。寧王果然隨著王陽明的指揮棒在轉,他沒聽謀士放棄南昌直攻南京的建議,立即抽兵二萬回救,安慶之圍遂解。(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