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真相歷史|心學‧軍神‧求道 不一樣的王陽明【八】

?"
插畫 / 小玉、劉曉韻

大明王朝的一代鴻儒王陽明學識淵博且深諳武事,有「大明軍神」之美譽,他開創的「陽明心學」更是打破了朱熹學派獨霸天下的局面。然而後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事功,卻忽略了陽明先生一生追尋的做聖賢理想,以及他為求此「道」而走過的心路歷程。

和叛軍在鄱陽湖上鏖戰的這段日子,王陽明每天都坐在都察院裡,與他的朋友、學生熱烈地討論心學問題。前方傳來戰報,他當堂發落,然後接著討論。這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心學修為讓旁觀者莫不嘆服。

文 ◎ 劉翰青

鄱陽水戰

王陽明19日發兵,20日凌晨到達南昌城外,他下令:「一鼓附城,二鼓登,三鼓不登誅,四鼓不登斬其隊將。」沒想到攻城卻容易地讓人有點掃興,先頭部隊隨著戰鼓迅速登城,誰知爬到一半的時候,城下有人喊:「哥們,別費那勁了,門沒鎖。」原來寧王留守南昌的軍隊已經聞風而降了。

但攻城的主力多是贛州「轉業」的土匪,這回終於撈到一個合法殺人搶劫的機會,他們不守軍紀,濫殺百姓,王陽明把幾個領頭囂張的砍了,才算消停。接著,王陽明開倉救濟城中軍民,安慰宗室人員。所有協從人員只要自首,概不追究。南昌安定下來了。

22日,從安慶撤退的寧王到了沅子港。陽明先生問大夥,你們看咋整?大多數人認為,賊勢強盛,應該守,慢慢找機會。陽明卻說:「賊人雖然多,不過都是用封官許願的辦法湊來的,現在進攻不成,退也沒有退的地方,他們現在已經蔫了。我們『若出奇擊惰』,他們一定『不戰自潰』,這就叫『先人有奪人之氣』。」

陽明的部隊,除了那些「轉業」的前土匪,都是江西的知府與知縣們三百、二百的湊來的,加起來也沒多少,他派陳槐、王冕等十來個地方官,各帶百八十人去「張疑設伏」,余恩帶400人去誘敵,伍文定、邢珣、徐璉、戴德孺各自率領五百「大軍」,「分道並進,擊其不意」。

24日,叛軍「鼓噪乘風逼黃家渡」,伍文定、余恩詐敗誘敵,叛軍在寧王高額獎勵的誘惑下,以要錢不要命的精神緊追不捨,結果船隊前後脫了節,機不可失,邢珣從中截斷叛軍,伍文定、余恩回頭反擊,周圍伏兵四起,「賊大潰,退保八字腦」。

25日,寧王整合部隊又來挑戰,叛軍太多,官軍有點抵擋不住了,伍文定站在火炮之間,鬍子被炮火燒著了,仍然不退半步,大夥一看,主帥已經拚了命了,咱們也不能當窩囊廢啊,上吧。這時,官軍一炮打中寧王的副舟,趁亂反擊,結果「擒斬二千餘」。

寧王敗退下來,問手下在哪裡停船,部下答「黃石磯」,南方人把「黃」讀作「王」,結果成了「王失機」,寧王大怒,把答話的人給殺了,換到一個叫「樵舍」的地方停了船。其實,他也糊塗,從他遇到陽明先生的時候,他就已經「失機」了,這是天意。

朱宸濠顯然沒看過《三國演義》,他把所有的船連成了方陣。自幼就崇拜諸葛亮的王陽明,又怎麼能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呢,他讓隊伍從叛軍兩翼放火,火起時合兵圍攻。26日早晨,寧王正接受群臣朝拜,官軍已經四面圍定,火、炮齊發,鄱陽湖上重演了一場「赤壁之戰」,只不過王陽明沒有留一條「華容道」。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冕部追上擒獲,他的世子、宰相、元帥數百人也都被活捉。

和叛軍在鄱陽湖上鏖戰的這段日子,王陽明每天都坐在都察院裡,敞開大門,與他的朋友、學生熱烈地討論心學問題。前方傳來戰報,他當堂發落,然後接著討論。忽然有人來報:「伍文定的鬍子燒著了,部隊在後退。」大夥都又驚又怕,王陽明卻平靜地說:「對敵小卻,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意。」寧王被擒的消息傳來了,其他人都很驚喜,他依然淡淡地說了句:「這消息應該是真的,但是死傷太重了。」這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心學修為讓旁觀者莫不嘆服。

以幾千衙役和民兵,對陣寧王數萬精銳部隊,40天而竟全功,王陽明由此留下了「大明軍神」的美譽。

報捷的奏章到了,按理當賞有功之臣,可是正德不是個正常皇帝,他以「元惡雖擒,逆黨未盡」為借口,用自封的那個「威武大將軍」的名義,帶著幾萬正規軍南下,和自己的臣子搶功來了。他派人讓王陽明放了朱宸濠,然後他自己和這個族叔打一仗並親自俘獲,過過奏凱而還的癮。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江南百姓實在折騰不起了。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正德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

這樣正德也算過了一把癮,不過他這次玩大發了,在返回北京的路上掉進水裡,雖然被救了上來,可是因為長年沉湎於女色身體虛得很,再加上受了驚嚇,種下了病根,沒過多久就結束了荒唐的一生。

1521年,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年號嘉靖。他雖然也幹了不少荒唐事,但對王陽明的功勞還是心中有數的,因而論功封陽明為世襲新建伯。

然而,經此一變,讓王陽明更深刻的感受到「致良知」的緊急,就像御史黎龍說的——「平藩事,不難於成功,而難於倡義」。此後,他幾次上疏辭爵,朝廷都不準。但他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精力用於推廣他的心學,以「致良知」,並把自己一生所悟總結了四句話,就是學界所說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前世今生

通常情況下,故事講到這個地步就該結束了,可是王陽明的人生之戲既然有個神異的開場,自然也該有個神異的結局。

嘉靖六年(1527年),世宗把正在家教書的王陽明調去總督兩廣軍務,平息民變、剿除匪亂。平亂後王陽明肺病加劇,又一次上疏要求辭職回家。途經桂林時,陽明下船遊歷了一番,無意間走到了伏波廟。一進廟門,他就呆了——廟內情境與他15歲夢中所見絲毫不差,一生起伏興衰,原來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陽明感慨之餘,賦詩以識之:

四十年前夢裡詩,此行天定豈人為?
徂征敢倚風雲陣,所過如同時雨師。
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
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這一番慨嘆發出沒多久,他又經歷了一件更神奇的事。

江西大余有座靈岩寺,乃是一座「江西有數,贛南為甚」的江南名剎,自南唐創建後,一直香火鼎盛。王陽明途徑此地,自然要去拜謁一番。

他在寺中各處遊歷了一番,發現有個房門是鎖著的,於是好奇的問寺中和尚,這裡邊是啥?為什麼要鎖門?和尚說,這是一位祖師的房間,祖師圓寂前吩咐過,除非等到他自己回來,不然門不能打開。佛家的輪迴轉世之說,即使對我們現代的中國人來說,也並不陌生。和尚越是這麼說,他就越想進去看看,於是,王陽明隨口說了句:「就是等我來啊。」和尚一怔,隨即把鑰匙給了他。

他開了鎖,推門就進。昏黃的夕照裡,只見一位圓寂的老僧端坐在蒲團上,王陽明一看,咦!怎麼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的相像?他環顧房中事物,見書案上有幾本落滿灰塵的書,於是輕輕走過去,拿起來撣去灰塵,書頁上竟赫然寫著:「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

王陽明心中一驚,兒時的夢、格竹致知、龍場悟道、宸濠之亂——幾十年的人生歷程如同一張四維立體畫,一瞬間呈現在眼前,前世今生,早定因緣,世間繁華,過眼雲煙。

少年時「何為第一等事」的疑團,似乎此刻才徹底解開。他默然下山,回到船上。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1529年1月10日),王陽明在南安青龍鋪(今大余縣青龍鎮)的舟中去世。當時他的學生周積陪在身邊,哭著問他有何遺言?他微笑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門弟子扶陽明先生的靈柩回歸故里,一路上「士民遠近遮道,哭聲振地,如喪考妣。」

名留後世

陽明先生去後,他的心學廣傳到朝鮮、日本,影響相當深遠。日本「維新三傑」中的西鄉隆盛、大鹽平八郎等都是「陽明學」的門徒,近代日本著名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更是以「一生俯首拜陽明」表達他對陽明先生的折服。

然而,在陽明心學的發源地,竄改了儒學原義的朱熹學派卻繼續占據統治地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接觸到「陽明學」後,成了王陽明先生的超級粉絲,因此臺灣的很多校名、地名、路名都改為「陽明」,著名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即是一例。

翰青有詩為贊:

靜心凝神恃方寸,平叛安民定乾坤。
靈岩寺內見偈語,方知比丘乃前身。
封侯拜相非所願,由儒入道始歸真。
終明之世三百歲,治亂能臣第一人。
(全文完)◇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