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看中國|中國經濟風暴即將來襲
中國陷入經濟危機已有一段時間了,只是中國以外的地區尚未廣泛的認識到罷了。現在,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中國經濟危機已是勢不可擋,國際人士談話的重點不再是「中國多久會超越美國」,而是「中國經濟崩潰的後果會是什麼」?
編譯 ◎ 葉淑貞
7月中旬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已進一步失去動力,而就業市場減弱,使得想轉型為消費導向的經濟變得更不可能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敗象叢生。
地緣政治情報公司史卓特佛(Stratfor)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喬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認為,中國經濟問題至少有兩項,亦即無效率及大量的貧窮人口。無效率拖垮中國的經濟,而大量的貧窮人口造成內需不足,局限了刺激政策的有效性,這也是何以中國經濟需要仰賴出口的理由所在。中國經濟成長的放緩也波及世界其它地區的經濟,其中尤以鐵礦石等工業大宗商品的生產者受害最深。
中國經濟奇蹟的結束
《路透社》報導,7月中旬發布的匯豐/馬基的採購經理人指數(HSBC/Markit Purchasing Managers'Index)顯示,中國的產出、就業和新訂單在7月分都以更快的速度下滑。總體企業經營狀況指數從6月分的最後數值48.2,下滑到47.7,這是連續第三個月低於劃分擴張和收縮分水嶺線的50,也是2012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而7月分的就業分項指數也下滑至47.3,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
新加坡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亞太研究主任安妮特.比徹(Annette Beacher)說:「這個數字可能會再度點起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
弗里德曼分析說,很多人在問:中國什麼時候會發現自己已陷入經濟危機?其實,中國已經陷入危機一段時間了,只是中國以外的地區尚未廣泛的認識到罷了。危機早在被發現前就存在了。承認危機的存在是關鍵時刻,因為這也是大多數國家開始對危機採取應對措的時候。然而,我們最關切問題是:當中國的經濟危機最終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後,會如何改變全球的動能?
現在大家談話的重點已從預測「中國超越美國的速度有多快」,轉變為「中國經濟崩潰的後果會是什麼」。
中國經濟的無效率
中國經濟成長的激增是建立在一個非常不有趣的事實上:中國的工資水平遠低於西方的工資,因此中國人能夠以低於西方的成本生產某些類的產品。中國人據此建立周邊的企業,而西方公司在中國建廠以便利用這個成本的優勢。既然中國工人無法以他們的工資購買他們生產的產品,中國只好出口這些產品以達到經濟成長的目標。
為了繼續下去,中國不得不永遠維持低工資。因為中共擔心因此導致失業,所以中國銀行貸款政策的方針才會一直強調要「預防失業」,必須讓企業繼續維持下去,即使他們是無效率的。中國也利用銀行貸款大量建設基礎設施和商業及住宅物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政策讓中國經濟極其無效率。這雖使經濟成長,但盈利能力並沒有增強。最終,中國的經濟會因此被拖垮。
當企業變得毫無效率時,生產成本就會上升,而這將導致通貨膨脹。但錢都借給低效率的企業,通貨膨脹就更為顯著。積極放款刺激經濟會造成熱錢氾濫,更加劇這種缺乏效率的狀況。這樣年復一年之後,中國經濟的毫無效率就根深柢固,整體經濟也就搖搖欲墜。
中國眾多的貧窮人口
另一個要銘記於心的是:絕大多數的中國百姓都是貧困的。有九億人每年人平均收入大約與瓜地馬拉(Guatemala)、格魯吉亞(Georgia)、印度尼西亞和蒙古處於相同的水平(一年只有3000到3500美元),而有五億人每年每人收入大約與印度、尼加拉瓜(Nicaragua)、加納(Ghana)、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或賴吉利亞(Nigeria)一樣,一年只有1500到1700美元。
在一個超過十億人生活在貧窮中的國家,刺激經濟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產品可以向大眾出售時,經濟刺激政策才是有意義的。但絕大多數中國人買不起中國生產的產品,因此刺激政策不會增加這些產品的消費。
對一些公司的影響
中國已成為貨物的主要進口國,目前其疲弱的需求全球都能感受到。日本近日公布對中國的出口年平均成長從5月分的8.3%落至6月的4.8%,相機製造商佳能公司(Canon)也因為中國經濟的放緩而削減其銷售目標及年度盈利預測。
中國經濟下滑的連鎖效應在更遠的地方也可以感受得到。在美國,蘋果來自大中華區的季度營收從上一季度下滑了43%,且與去年同一時間相比下跌了14%,對於已經依賴世界最大智能手機市場成長的矽谷巨人蘋果來說,這是一個突然的轉壞。
中國經濟成長緩慢下來,對於世界其它地區明顯的經濟影響,尤其會落在鐵礦石等工業大宗商品的生產者身上。中國消耗的鐵礦和煤炭約是全球一半,對於銅等基本金屬的消耗量是全球的30~40%。在7月中旬中國經濟數據公布之後,倫敦銅期貨一度從1個月前的高峰下跌,而澳元也受到打擊,因為中國正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市場。
當然,中國持有美國政府國債和其它市場的大量金錢。但不必擔心,因為這些錢不會被撤走。中國的問題不是缺乏資金,且把這些錢匯回中國,只會增加其國內的通貨膨脹。如果中國能夠妥善運用這些錢,它不會把投資美國擺在首位。錢從中國匯出是疾病的一個症狀:中國缺乏投資的結構,因此政府和私人才會讓資金流到海外去。在此狀況下,北京試圖減少中國的動亂,但中國的民營資金已經在尋找避風港以對抗撲面而來的風暴了。
全球總是有低工資、高成長的國家,因為先進工業國的消費者需要低價的貨品。成為這些商品的供應者,有好處,也有壞處。現時或許沒有國家可以取代中國,但未來,中國一定會被取代。下一步只需找出中國的繼任者是哪些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