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今年兩岸的國慶節怎麼「慶」?

?"
臺灣國慶焰火布彈長一公里,除高低點同步施放,也有首次施放的花式焰火,讓人目不暇給。(中央社)


大陸長達一周的「黃金周」假期在陰雨中啟動。圖為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前一個巨大花籃下冒雨參加儀式的學生。(AFP)

每年的10月初,照例是兩岸的政府與人民分別「歡慶」各自國慶節日的時刻。但是今年,2013年,卻和過去很不相同。兩岸無論是領導人還是人民,心中都充塞著難以言宣的鬱悶,這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國慶節都蒙上一層憂鬱甚至緊張的氣息。

文 _ 呼鳴鏑

習近平:第一個國慶節竟有「奪權加革命」的感覺

今年是習近平18大黃袍加身後的第一個國慶節。照理說,經過了五年的「儲君」歷練,大大小小的場面也都見了不少,其中許多雖說是以副手的身分在旁觀摩,但是好歹「臨場感」總還是有的。只是沒想到,換到自己上陣,手提槍棒直視對手,那種面對挑戰的感覺竟然還是如此不同。

習近平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政治挑戰就是審判薄熙來。

說起來,薄在政治上已經是一隻死老虎了,審判定罪都應全無懸念,不料庭審過程並不如想像的順利。面對已經過大幅度切割與縮小的三項罪名,受賄、貪汙及濫用職權,薄熙來竟然還負隅頑抗,寸土必爭地強力為自己辯護,拒絕認罪。

看到事情這麼發展,習近平心中一定很嘔。回想2012年2月初,當王立軍叛逃事件爆發牽連出薄熙來後,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共中央高層才赫然發現,薄案背後涉水之深、之黑真是難以想像。薄熙來搞「唱紅打黑」塑造形象、舉債建設拉攏民心、收買媒體進行國內外文宣造勢、視察外地軍隊,甚至勾結周永康密謀運用武警暴力奪權,凡此種種都證明了薄熙來野心之熾烈。但是更可怕的是,薄熙來絕不是孤身一人,他的背後有周永康、有曾慶紅、甚至還有江澤民等龐大勢力。所以說,薄案幾乎是中共建政以來許多政治鬥爭案件的濃縮版。它包括了諸如接班搶班、非法勾結、派系鬥爭、政治叛變、文宣抹黑、預謀武裝奪權甚至綁架暗殺等等見不得人手段的大集合。相比之下,受賄、貪汙及濫用職權真的就完全不算是什麼罪名了。

可是出於「愛護黨和國家」的考慮,在審判時法庭還不能把派系鬥爭、武裝奪權或政治暗殺等通通端出來作為審理薄熙來的罪名,而只能避重就輕的指責他貪汙、受賄等等。然而薄這小子還這麼不識抬舉的在這些雞毛蒜皮式的罪名上跟中央這麼斤斤計較,這能不讓人惱火嗎?再進一步說,現在連庭審薄熙來這隻死老虎都這麼費勁,要想扳倒周永康,乃至躲在幕後虎視眈眈的曾慶紅與江澤民,那別提會有多麼凶險了。

更糟糕的是,在這場長達一年多的政治鬥爭當中,雖然中共極力封鎖消息,但是國內外的觀察家不但將上述中共政治運作的黑暗面完全曝光,更直接將其多年來非法鎮壓法輪功以及令人髮指的活摘器官牟取暴利的殘酷行徑廣傳於世。這些事情經過網路的傳播,不但成為中共政權不容抵賴的罪行,更成為習近平未來在政治上究竟能否真正做出變革與突破的試金石。
習近平面臨的第二個難題就是反貪腐。

在去年中共召開18大前後,本刊即有專文討論習李未來將會面對的困難及對應措施,明確指出習李新的領導班子上臺後必然會發動反貪腐以爭取離散的人心,藉反腐舉措來重建人民對於中共政權的信心。所以習李的反貪腐一定會有其上下限;下限是:反貪腐要反到讓老百姓覺得他們是在反貪腐,但是上限是:反貪腐又不能讓中共的權貴階層誤以為他們是真的要反貪腐!所以,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人們看到中國的政壇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反貪劇,隨便數數就可以看到: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副書記楊漢中、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廣東省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周鎮宏、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安徽省副省長倪發科、四川省副省長郭永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王素毅、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國資委主任蔣潔敏、以及中石油的副總經理李華林、副總裁冉新權和總地質師王道富等人。

這下人民該滿意了吧?恰恰相反!經過了幾十年政治運動的老百姓都具備了敏銳的政治嗅覺,人們基本認為:這不但不是反貪腐,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鬥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習李今天上來了,掌權了,就該去治治那些當年反對他們的人。但是閻羅王可不是一下子能扳倒的,所以就來個「農村包圍城市」,先從外圍的小嘍囉開始對付起,然後再一步一步的向對手陣營的核心來進攻。這就是今天中國人對於當前政治局勢的普遍認識。所以習李的反貪腐不但不可能達到他們原來設想的目標,反而是更大面積的暴露出一黨專政滋養且包庇貪腐的事實。

這就點出了習近平、李克強所面對的第三個難題:此起彼落、遍地開花的官民衝突。

它們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少數民族的抗暴行動、上訪維權人士的悲憤訴求、反抗徵地農民的誓死抗爭甚至是個別人士的殺官自衛。不管採取的形式是什麼,這些官民衝突反映出的是一個共通的事實:中共體制不但不能捍衛公義,反而是屢屢在官逼民反。這也難怪王岐山與李克強在上臺後時時拿著法國學者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大聲疾呼從中央到地方的領導幹部都應該看一看,並且結合中國當前社會現實好好的作出改變了。

當然,習近平與李克強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遠不止此。但是光是這些問題就足以讓他們在「十一」時好好低頭沉思了。

馬英九:中華民國近年來聲望最低的總統

2008年3月22日,臺灣進行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大選。開票的結果,馬英九獲票高達766萬,以58.45%的得票率當選總統。當時的他躊躇滿志,顧盼自雄。固然支持他的選民認為臺灣再度變天,從此必然會步上坦途;即便在反對他的選民當中,也有不少人在心中默默的期待著他。只是這些人,甚至包括馬英九本人,做夢也想不到五年之後他的聲望會一塌糊塗,下滑到連10%都不到的地步。

那麼,這麼一個原來頭頂光環的政治明星怎麼會將自己搞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呢?第一個拐點來自於2009年8月初,8月6日至10日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對臺灣中部及南部地方帶來了極大的災情。但是馬政府團隊的反應明顯遲緩,加上個別官員發言失當引發民怨,過後雖然行政院長引咎辭職,但是人民心中已經留下了一個政府「無能」的印象。第二個原因其實是漸進而緩慢的。馬英九競選時所提出的經濟願景是「633」,亦即每年經濟成長6%、平均GDP達到3萬美元及失業率降至3%。但是在2011年時,馬英九總統就已經公開承認這三個目標未能達成,傷害了他的聲譽。但是因為民進黨在2012年的大選中未能提出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馬英九仍然勉強連任。

其實,這時因為經濟不起色及失業率上升,臺灣社會已經是怨聲載道了。奇怪的是,馬英九本人對此感受似乎並不深刻。因為在第二任就職之後不久,他竟然在11月分提出油價與電價同時調漲的政策。在馬看來,臺灣的油價與電價結構並不合理,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偏低,應該調漲。

馬英九的性格當中有其相當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當他看見臺灣的油電價格不合理,基於國家社會長遠利益的考量而提出改革是應該的。問題出在於他對於時機點的拿捏與掌握。在一個開放的民主社會當中,如果要提出較為重大的漲價方案,最好是選在經濟總體情勢較好、人民收入普遍偏高之際。馬英九選擇的時機與客觀形勢是相背的,這已經招致強烈的反彈。更奇怪的是,在社會普遍強烈反彈時,他最初的反應是極力堅持,絕不讓步。一直到整個臺灣社會接近沸騰,內閣官員私下甚至公開表達反對意見時,他才心不甘情不願的收手。這時人們對他的普遍看法是剛愎自用。

馬英九當然也明白,如果能把經濟搞好,人民的生活上去了,那麼這些問題都有機會解決。然而他將改善臺灣經濟情勢的希望寄託在與大陸的經濟互動上,也就是進一步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臺灣習稱ECFA),而其具體的作法就是與中共簽署《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這份協議在臺灣內部存有極大的爭議。拋開民進黨的政治反對立場不論,《服貿協議》規劃兩岸在服務和貿易等領域進行更大規模的開放與合作,在許多失業的、有失業危險的、甚至雖然有工作但是收入偏低的人們看來,這無異於開放更多大陸的低價商品、低薪勞工甚至白領階級進入臺灣與他們競爭。所以這件事情在臺灣再度引爆重大爭議,馬英九團隊的聲望再受打擊。其後所發生的一些社會事件,例如洪仲丘案或大埔拆遷案等,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一波又一波反對馬英九的議題了。

我們相信,任何國家的領導人面臨這種形勢都會感到十分棘手。然而,馬英九卻又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手打擊立法院長王金平。


2013年10月10日在臺北總統府前廣場慶祝國慶。臺灣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右,帶胸花者)入府邀請總統馬英九(中)步入慶典會場(AFP)

他或許認為許多與民生相關的重大法案在立法院內遭遇困難,就是因為院長王金平作梗,所以如果不把王拔除,法案無法通過、政策無法落實,經濟就無法改善而馬政府的聲望就不可能提升。但是不管怎麼說,如此操作的手法是極不高明的。

如果成功倒王,馬的聲勢有可能回升;但是如果一旦失敗,則對其原來已經偏低的社會支持度必然會造成更重大的傷害。這還不算來自王金平的反擊,或是臺灣政治圈內不滿馬英九的各種力量的聯手打擊。

就在10月10日中華民國102年國慶當天,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提出了不信任案,呼籲倒閣。截至目前為止,這個設想已經得到了另一個反對黨親民黨的口頭支持。

雖然以目前臺灣立法院內政黨席次的對比來看,這個倒閣案不會成功,但它的提出卻有力地說明了馬英九聲望低落的事實。更為不堪的是,在國慶大典會場周圍有多個人民團體集會遊行,除了以短劇表演、歌唱及演講等方式來向馬英九抗議之外,更有許多人手上拿著鞋子,揚言要用來扔馬英九,並埋葬其執政團隊。


臺灣是民主深化的體制,10月10日國慶日,許多不滿馬英九執政的民間社團和群眾在會場周圍發出真實的心聲,更有民眾欲丟鞋抗議。(AFP)

習近平與馬英九的難堪:相同與不同

表面看來,海峽兩岸領導人今年的國慶節過得都很狼狽。身處中南海的習近平固然不會近距離的看到或聽到人們對他的抗議,但是他對於政敵或是人民的仇恨與不滿是了然於胸的。

而臺北的馬英九卻有許多機會直接看到或聽到人民的抗議甚至咆哮。然而細究之下,可以清楚指出這兩人的難堪其實是不同的。
首先,習近平的難堪本質上是體制所造成的,而馬英九的難堪更多的其實來自他個人。

前面提到習近平所面對的困難,不論是因為審判薄熙來而牽出的齷齪的政治鬥爭、受制於權貴政治下的反貪腐、還是中共一黨專政所引發的全民抗暴運動,它的根源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

只要這個體制不發生根本的改變,那麼它就會不斷的製造上述的各種問題。但是相對而言,馬英九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已經相當民主化的體制。

各個職位或是各個政府機關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相對明確,政黨與政治人物間的互動都受到法律的規範,只要他的政策大體對頭,那麼這個政治體制基本上的運作會相當順利。今天臺灣社會之所以會出這麼多問題,很大程度來自於馬英九及其行政團隊的能力不足。而且,這個看法基本上是當前臺灣社會的共識。

兩岸體制上的這種差異,導致了習馬二人處境的第二種不同。表面看來,罵馬英九的人要比罵習近平的人要多得多,所以有些人或許會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習近平在大陸比較得人心,而在臺灣的馬英九則否。

這或許是一個事實,但是真正有眼光的人都知道,在專制的中共之下,人民不可以也不敢真正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臺灣的民主體制之下,人民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意見。

第三個差異會表現在習近平或馬英九下臺後所可能面臨到的處境。如果到最後,馬這個總統幹得不好,他不得不一鞠躬下臺走人。這時只要他沒有犯法,下臺後他仍然可以作個一介平民,只是所到之處可能還會有許多人追著罵他。但是如果習近平就此下臺,他的日子肯定不會如此輕鬆好過。

我們可以想像的是,習近平下臺後輕則入住秦城監獄,不知何時再見天日;重則殺頭抄家,罪及妻孥。

兩岸之間的最後一個差異說來就比較嚴重了。別看現在馬英九聲望低落,人人沒事做就拿他來「照三餐罵」。

在臺灣國慶節當天,人民的反應僅止於示威遊行、抗議開罵或是準備扔鞋。如果他還是做不好,那麼下一步,臺灣老百姓最多只是想把他或是國民黨換下去,然後希望換上來的民進黨這次能做的好些,老百姓的生活能有明顯的改善。說到頭也就是這樣了。

但是大陸的情況卻是完全不同。從官方媒體中,大陸社會總是「一團和諧」,經濟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國家整體富足強大,中國的國際地位達到了滿清末年以來的最高峰。

但是多數中國人都明白,在這個官方口中的「和諧盛世」下,存在著的其實是一個強力鎮壓、官逼民反、抱著炸彈擊鼓傳花的壓力鍋般的中國社會。它是靠著數以百萬計的城管、公安、武警甚至軍隊強力「維穩」才得以繼續存在的這麼一個體制。


中國社會處在一個強力鎮壓、官逼民反的壓力鍋般狀態。圖為7月17日,湖南郴州市臨武縣蓮塘村瓜農鄧正加被多名城管活活打死,引發上千圍觀民眾群情激憤,當局出動數百武警發動多次搶屍,數十村民被打傷。(AFP)

一旦這個體制什麼地方出現了鬆動,那麼整個中共的一黨專政就會被強大的人民怒火一舉衝垮。換句話說,當今中國老百姓多數已經明白了,光是換個領導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換就得是換制度了。而在一黨專政的體制下,這就意味著革命。

這就是王岐山與李克強的警告,而這應該就是「十一」當天習近平低頭默思時,隱隱浮現於心中的最深層的恐懼了。◇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