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時窮節見 垂丹青的民族英雄——于謙生平札記(中)

?"
插畫 _ Shirley

「時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獄中留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寥寥數語,描寫了十幾位先聖先賢的凜然正氣,令後人肅然起敬。文丞相身後,亦有無數炎黃後裔承繼中華傳統,延續華夏精神命脈,于謙就是其中一位「時窮節見」「垂丹青」的民族英雄。

英宗兵敗土木堡的消息剛傳回京城時,整個京城人心惶惶,軍隊完全是一觸即潰的狀態。然而,經過于謙一個多月的精心調度,京城的防務變得條理清晰,人心安定,大家考慮的不再是如何逃命,而是摩拳擦掌,要給瓦剌入侵者一點顏色看看。

文 _ 劉翰青

兵敗土木堡的消息一傳出,不僅僅是朝廷震動,而是舉國震驚。22歲的郕王此時沒了主意,立即把留守北京的大臣們召集來,討論對策。侍講徐珵首先發言,他的基本觀點就是一個字——「跑」,把都城遷到南邊去,他說:「驗之星象,稽之曆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

這個徐珵,是個有些小聰明的人,《明史》上說他,「為人短小精悍,多智數,喜功名。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諳究。」這樣的人,如果在今天,確有幾分神祕色彩。然而,在中國古代,《易》為群經之首,是每個儒生的「必讀教材」。而對於山(仙)、醫、命、卜、相「五術」的研究,能夠像孔明、劉伯溫這類學有大成者雖然是鳳毛麟角,但是那些基礎的「科普知識」,販夫走卒也能隨口道來。

徐珵在朝堂上談及天象,頗有班門弄斧的味道,而其主張竟是要腳底抹油,自然為大家所不容,「太監金英叱之」(並非所有的太監都是小人),「胡濙、陳循咸執不可」,代理兵部的于謙更是厲聲斥責:「言南遷者,可斬也。」他接著提醒大家:「京師是天下根本,一旦遷都,大勢去矣,大家忘了宋室南渡的教訓了嗎?」(「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話不在多,而在於是否能一語中的,于謙的寥寥數語,決定了明帝國未來的命運,「王是其言,守議乃定。」

大明王朝的主心骨

戰略上已經決定堅守了,接下來面臨的,是一個實質而且尖銳的問題,用什麼守?朱祁鎮這趟出門,把京城「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的主力,與明帝國北方精銳,以及半個朝廷六十幾位重臣統統留在土木堡了,可以說,大明幾十年攢的家底基本賠光了。京城周圍則是「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于謙請郕王把各地的預備役(「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甚至後勤部隊(「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都調到北京來了,細心經畫布署,這才「人心稍安」。于謙也不再是代理,而被任命為正式的兵部尚書了。

這真是大明的多事之秋,沒過幾天,朝堂之上又出了亂子。大夥對於造成土木之變的王振恨之入骨,在朝會上,請郕王下旨「族誅王振」。王振的爪牙馬順當時在場,按理說,在這樣群情激憤的場合,他應該悄悄地躲在一邊,惟恐大家注意自己才是,可是這小子竟然不識時務的「輒叱言官」,他大概以為還是王振專權那會兒,給事中王竑忍無可忍,衝上去就報以老拳(「廷擊順」),其他大臣也相繼加入毆打馬順的行列(「眾隨之」)。明清兩代最重「官儀」,上朝面君、廷前奏對、如何邁步、眼睛看哪兒,都是有講究的。誰曾想平時邁方步的斯文大臣們,竟然挽袖子,掄胳膊,打起群架來了——王振專權,殘害忠良,土木驚變,社稷危亡——所有的怒火燒在馬順的身上,一會兒的功夫,馬順去地府和王振會合了。朝堂上亂了,衛兵們也嘈雜一片。面對這一切,郕王害怕了,起身要溜,郕王若是就這麼走了,掌管東廠的王振餘黨們,鐵定會殺害這些大臣,給馬順報仇。那時候,不必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來攻,明帝國從內部就崩潰了。

此時力挽狂瀾的又是于謙,他從人群縫隙間擠了出來(排眾直前),這番掙扎還真是力氣活,于謙「袍袖為之盡裂」,他拽住郕王,讓他當眾宣布:「馬順罪有應得,(打死他的事)不予追究。」有了郕王這番話,王振的餘黨們就不敢亂來了,大臣們也安定下來了。退出朝堂時,吏部尚書王直握住于謙的手感慨連連:「國家就得靠你啊,今天的事,就算有一百個王直也沒用啊!」于謙從此成了大明帝國的主心骨。

接下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國不可一日無君」,大明現在面對的局勢比這個更糟,因為那個「君」現在在敵軍手上,不但不能掌管朝政,還成了瓦剌手裡的擋箭牌。於是,大臣們請皇太后立郕王為帝,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郕王卻嚇得一再推託(「驚謝至再」),看來,皇帝也不是什麼搶手的職業,坐在那個位置上是要擔責任的。于謙搬出孟軻老先生「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高聲道:「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於是,「王乃受命」。于謙固然是為天下計,然而,此舉在郕王心裡,卻對于謙留下了芥蒂。

是年9月,郕王朱祁鈺登基,後世稱為景帝,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針對瓦剌的企圖,向景帝陳述了自己的對敵策略,還推薦了一批文武官員,並立下軍令狀——「至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依明制,兵部尚書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為此,10月,景帝下特旨令于謙提督各營軍馬。

不亞於古代名將之書生

此時的北京與之前相比,已經完全不同了。英宗兵敗土木堡的消息剛傳回京城的時候,整個京城自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一片人心惶惶,軍隊完全是一觸即潰的狀態。然而,經過于謙一個多月的精心調度,京城的防務變得條理清晰,雖不能說固若金湯,但足以與也先一戰了,最重要的是,人心安定了,大家現在考慮的不再是如何逃命,而是摩拳擦掌,要給瓦剌入侵者一點顏色看看。

與此同時,也先正得意洋洋地挾持著英宗,攻破紫荊關,直奔北京而來。大將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麼要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

人們驚訝地發現,文職出身的于謙,在軍旅中調度有方,絲毫不亞於古之名將。他調動諸將,率領22萬部隊,列陣於九門之外。于謙自己則和大將石亨、副總兵范廣帶兵守在德勝門外,這裡正面當敵,壓力是最大的(「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于尚書的這一系列動作,徹底顛覆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偏見。

于大人還有一個驚人的決定,「悉閉諸城門」,也就是說,要麼得勝凱旋,要麼大家就戰死在北京城外,此舉頗有當年大將軍韓信背水列陣之風。而于謙的另一道軍令,後來差不多成了明軍的鐵律——「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大明守軍嚴陣以待了,瓦剌那邊如何呢?

也先原以為土木一戰,明朝君臣一定嚇破了膽,北京城完全是囊中之物了。誰知到了這兒才發現,大明守軍正磨刀霍霍等著他呢,本來信心滿滿的也先,有點洩氣了(「意稍沮」)。這時候,有個叛變的宦官喜寧給也先出了個餿主意,讓他「邀大臣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說白了,就是把英宗當肉票,讓家屬拿錢來換人質,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談判,景帝不准。也先的信心又受了一次打擊(「也先氣益沮」)。

「每況愈下」這個詞,簡直就是為此時的也先量身打造的。庚申日,也先部隊窺伺德勝門,發現幾個神色慌亂、裝備不整的明軍騎兵在晃悠,也先的結論是,明軍沒準備好,於是,他出動了一萬騎兵想趁虛而入,帶隊的是也先的弟弟,號稱「鐵頸元帥」的孛羅茂洛海。然而,也先可憐的信心再次受到了重創。

副總兵范廣帶著神機營留守京城的部隊,正埋伏在沿路的民居中(「設伏空舍」)。大明帝國的火器可不是蓋的,19世紀70年代,清末名臣左宗棠出師西征,在陝西鳳翔發現明製的「開花炮彈」,不禁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於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土木堡一戰,完全是因為王振「外行領導內行」,神機營才未顯出神威。此刻,神機營要一雪前恥了。一時槍炮齊鳴,「伏起齊擊之」,「鐵頸元帥」變成了「斷頭將軍」(「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砲死」)。

北京城有九個門,在德勝門損兵折將,不能就這麼算了,也先想撈回點本兒來,於是,「寇轉至西直門」。在這裡負責「歡迎」他的是都督孫堂,孫都督的歡迎方式就是手持大刀,身先士卒(「斬其前鋒數人」)。這時候,石亨的援軍趕到了,如此規模的「歡迎儀式」,讓也先感覺特別不適應,他掉頭就走(「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在彰義門,瓦剌兵受到了差不多的待遇(「副總兵武興擊寇彰義門,與都督王敬挫其前鋒」)。總之,也先碰了一鼻子又一鼻子灰,估計快出鼻血了,只好撤退到土城。

這裡同樣不歡迎也先,居民們爬上屋頂,磚頭瓦塊,可能還夾帶著夜壺之類的,雨點一樣的砸向瓦剌兵,同時還用嗓子配以音響效果(「居民升屋,號呼投磚石擊寇,嘩聲動天」),明將王竑和福壽也帶著追兵趕到了,也先只剩一條路了——跑吧。

相持了五天,也先要談判沒人搭理,在戰場上又挨揍,這份沮喪真是難以言表。那感覺,就像正在做一個美夢,在夢裡大元帝國就要復興了,這時,突然有人在耳邊喊:「也先,起床,要尿炕了。」而這個喊醒他的人,就是于謙。不過,現實連沮喪的時間也不肯給也先,探馬來報,大明各路勤王的部隊正在紛紛開赴京城。也先知道,再耽擱下去,自己的性命多半也要交代在這兒,只好帶著明英宗「由良鄉西去」。于謙卻不肯這麼放他走,「調諸將追擊,至關而還。」于謙的〈出塞〉詩記錄了這場保衛戰的勝利:

健兒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雲霞。
紫髯將軍掛金印,意氣平吞瓦剌家。
瓦剌窮胡真犬豕,敢向邊疆撓赤子。
狼貪鼠竊去復來,不解偷生求速死。
將軍出塞整戎行,十萬戈矛映雪霜。
左將才看收部落,前軍又報縛戎王。
羽書捷奏上神州,喜動天顏寵數優。
不願千金萬戶侯,凱歌但願早回頭。

瓦剌兵退,京城解了圍,「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于謙卻說:「仗都打到家門口了,這是卿大夫的恥辱,我怎麼還能邀功請賞呢!」因而「固辭」,可是景帝不答應,非賞不可。自此,直至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辟前,于謙在朝中始終一言九鼎。

自朱元璋罷免胡惟庸,明帝國始終未設宰相之位,然而,于謙在景泰年間的地位和影響,乃是事實上的宰相,應驗了當年那位高人「他日救時宰相」的預言。(待續)◇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