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李克強硬推也無解的 六大難題

?"
(Getty Images)

三中全會日漸逼近,面對死局一盤的中國經濟危機,李克強仍試圖振作推行經濟改革。不過,即使李面對利益團體的反撲與阻撓如何地咬定「壯士斷腕」也將強硬推行,但擺在眼下的六大難題,哪怕世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也無解。深陷進退兩難泥沼的李克強,面臨的絕境可想而知。

文 _ 任義、王東東

再過一周就是11月了,中共預定18屆三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習李陣營將推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施政綱領。儘管傳言不斷,但官方至今沒有就具體實施哪些變革、推出哪些政策給出明確的放風,令局勢突顯迷離。

不過《新紀元》在9月26日出刊的345期獨家爆料了三中全會的改革內容,從目前局勢看,李克強想進行經濟改革,正在遭遇巨大難題。然而種種跡象也表明,儘管阻力重重,但李克強依然強硬地往前推進。

這個由李克強挑頭、馬凱、汪洋具體負責、劉鵬等人參與策劃的15萬字改革措施,濃縮到3萬字下發省級吹風討論時,當場就有一名中部省分的省長公開反對、甚至提出辭職威脅,在多次反覆修改後,這個被李克強咬定哪怕「壯士斷腕」也要全力推動的改革措施,依舊遭遇各方勢力的阻撓和反對。

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利益集團與李克強的改革派互不相讓,前者不惜搞出股災來警告習李陣營,後者哪怕鬧錢荒也要警告金融業巨頭、哪怕讓自貿區這個「李克強的孩子」「早產」,也要強行把孩子生出來,而不能讓孩子「胎死腹中」,由此可見雙方爭奪十分激烈,以至於三中全會何時召開、如何召開都難以達成共識。


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利益集團與李克強的改革派互不相讓。(Getty Images)

在獨家報導中,《新紀元》介紹了在經濟領域,李克強主要準備做三件事:一是減債:降低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規範地方政府發債行為。二是土地確權,允許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市場流轉,讓農民享受土地增值帶來的利益。三是調整稅制,取消鄉、縣兩級財政,由現在的中央、省、市、縣、鄉鎮五級財政改為三級財政,放權地方政府自主事權,允許地方開徵遺產稅和房地產稅,補充地方收入。

據國家行政學院的教授分析,這是「最近40年以來最大的」「極具突破性」的動作,引發最大爭議也是必然的。

李克強的六大經濟難題

據專家分析,李克強的上述改革措施在六大方面遭遇嚴重困難,可以說基本上根本無法實現的。

一、經濟結構調整上:中共已陷投資衝動怪圈:最近30年,為了提高GDP以創造政績,中共地方政府有了增加投資、擴大信貸的強烈衝動,於是一窩蜂似地開發與建設,結果是經濟雖然上去了,通貨膨脹隨之而來,致使物價上漲太快。為了平息民怨,中共當局不得不採取緊縮政策,通過緊縮財政和信貸使經濟增速放慢,但這又引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債務規模擴大,因此地方再一次呼籲增加投資。如此循環反覆,結果造成經濟帶出現大起大落、大升大降的現象,這就是投資衝動的怪圈。


中國近30年來,為提高GDP以創造政績,中共地方政府一窩蜂似地開發與建設,結果通貨膨脹,以致使物價上漲太快,民怨四起。(AFP)

大陸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由於中共當局仍然掌握了太多的配置資源的權力,而阻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的基礎性作用,轉型的障礙在於體制,消除這個體制性障礙,生存、增長才有保證。

二、宏觀調控已導致經濟運行偏離軌道:宏觀經濟調控相對於經濟的自然發展,好比是外來的力量,應處於輔助的地位,但近幾年來,中共宏觀調控在實際中比它應該起的作用還要大,這就造成了「宏觀調控依賴症」。以大陸樓市為例,10年來中共出臺43個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而房價卻在10年上漲10倍。中國指數研究院10月1日發布百城房價指數報告顯示,2013年9月,中國100個城市房價自2012年6月以來連續第16個月環比上漲。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住宅均價為18,179元/平方米,與上年同期相比上漲13.87%。

三、金融改革:經層層阻攔難實施:7月19日,中共央行決定取消銀行貸款利率下限。有人預測,在11月召開的三中全會上,李克強的改革提案可能會遭到「瘦身」,甚至完全不被提上議程。

比如9月29日掛牌成立的上海自貿區,本來是應對中共在10多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入關時作出了承諾,必須在2015年前在中國推行自由貿易,但即使在28平方公里的上海局部,李克強按照國際慣例推出的很多措施都夭折了。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0月3日評價自貿區就像一枚「潮濕的爆竹」,沒有引起應有的鳴放效果。中共最高領導人沒有一位在儀式上露面,而且各大最高監管機構似乎都回避了這個場合,使得先前一些傳言顯得更可信: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改革威脅到了它們的既有權威和勢力範圍。10月12日《華爾街日報》社論稱,上海自貿區目前呈現一個混沌的局面,這反映了「中共內部對金融改革正在進行一場戰爭」,使得外界懷疑三中全會能否推出任何改革方案。

但李克強的強硬也在此有所體現:哪怕做了一鍋夾生飯,也要把生米做成熟飯,讓反對者沒有逆轉的可能。而且除了上海的自貿區外,李克強還準備在天津搞自貿區,在浙江等地搞土地改革。

據《中國證券報》10月22日報導,天津濱海新區區長宗國英表示,新區已完成申報自貿區,獲批的希望很大。這是天津方面首次披露自貿區申報進展。報導說,天津濱海新區原本2014年固定投資是人民幣5000億元,現在改成5700億,主要推動海空港、綜合交通、能源保障、資訊化四大類基礎建設,並啟動航運碼頭、軌道交通、清潔能源等項目。天津自貿區將對照自貿區的標準,探索發展符合國家產業導向和新區發展定位的產業,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22日的《中國證券報》還說,三中全會可能對土地改革做出總體布署,傾向於地方試點先行,可能朝「土地換股權」、土地流轉信託等方面試點推進。浙江嘉善和杭州、廣東南沙、安徽宿州等地有機會首批試點,這三省都是習李陣營的地盤,習近平曾任浙江省委書記多年,胡春華主政的廣東在汪洋清洗江派勢力後已成為團派根據地,安徽則是胡錦濤祖籍、以及李克強和汪洋的故鄉。習李在自己的地盤進行試點土地改革,釋放信號意味強烈。

四、土地改革:土地確權是關鍵:李克強的博士導師、大陸著名經濟學者厲以寧表示,土地確權是當前改革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之前由幹部掌握、操作,跟廣大農民沒關係,確權最大的好處是財產有保障了。10月5日,中共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長冷宏志也宣稱,今年將「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促進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建設」。

然而一旦農民可以把土地直接入市交易,縣市鄉村幹部原有的高度壟斷被打破,房地產價格將由市場規律來發現。這恰恰是動了地方政府的「乳酪」,勢必導致中共各地方政府激烈反對。

五、城鎮化與戶籍改革:牽扯特權階級利益:李克強希望通過城鎮化,既可以改善農民生活,又可以增加內需,帶動經濟增長,並刺激私營領域的消費。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共國家發改委下屬、負責起草城鎮化方案的規畫小組拿出的方案被其它中共部委和政府部門潑了冷水,這只是城鎮化阻力的一個縮影。

目前中國已有2.6億農民工在城市務工,如果讓他們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福利,債務規模龐大的地方政府還將承受更大的財政壓力。由於中共地方政府向中央游說,而且戶籍制度改革也牽動一些特權階級的利益,因此改革計畫可能最終被大打折扣。根據迄今為止發布的少量城鎮化方案的細節,改革將從中小城市開始,而大城市數百萬農民工的命運仍然不得而知。


根據迄今為止中共當局發布的少量城鎮化方案的細節,改革將從中小城市開始,而大城市數百萬農民工的命運仍然不得而知。(Getty Images)

六、財稅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難平衡:由於中共政府層級太多,徵稅權和舉債權高度集中。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姚陽表示,大家對財政改革寄予厚望,但他本人對於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表示懷疑,因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很難平衡。

地方債引爆2014年危機?

三中全會提出要降低地方債務,不過大陸現在地方債務到底有多少,這被官方稱為「國家機密」。從各方面傳遞出的信息來看,中共當局對真實的債務情況也心中無底,因為基層提供的統計數據,不但是騙老百姓,也是為了騙上級官員,官方公布的數據根本不科學。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劉煜輝估計,目前地方債務「黑洞」已經突破20萬億元,並已處於失控狀態。最新的渣打銀行報告該債務規模達24萬億元,約占大陸GDP的四成,為2010年中共官方估算值的兩倍,部分城商業銀行可能會倒閉。

也有企業家稱,地方財政沒錢了,企業最痛苦,因為政府的工程還得接,哪怕墊付的工程款不知何時能收回;上門徵稅費更勤快了,得給;至於政府發布對企業的「優惠」政策,只能眼饞,心知肚明,「看得見,摸不著」。10月3日,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預期,大陸地方債務危機很可能在2014年下半年爆破。

三中全會希望能採取措施降低地方債務,但中共地方政府卻挖空心思想「綁架」銀行,從而獲得更多貸款。很多地方政府換屆完成後,以投資拉動經濟繼而創造政績的熱情再次高漲起來,不過大多數的項目都屬「政府點菜,銀行買單」。地方政府拿到項目以後,一般都是先召集各家銀行負責人來開會,詢問能貸多少款。儘管銀行極力想壓縮平臺貸款的規模,但是地方政府也是挖空心思跟分行進行較量,其中財政存款成了地方政府最為重要的籌碼。

有的銀行因為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審批權上收到了總行,分行把地方政府的貸款項目上報總行不獲批准之後,分行就夾在總行和地方政府之間兩邊難做。地方埋怨不貸款,總行也會怪存款流失。有的銀行因為不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當地的財政存款一夜之間就被取走了。在存款資源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這對銀行而言也很要命。一些地方的法人銀行,特別是地方政府控股的城商行,股東是財政局,董事長、行長也是地方任命的官員,這些地方的平臺貸款風險更高。

除了挖空心思套取銀行貸款,趕在調控政策出臺前瘋狂賣地也是地方政府創收的重要財路。持續攀升的出讓土地價格和規模也直接推高了房價,地王頻頻出現導致不斷出現「麵粉貴過麵包」的現象。

2013年以來,一線城市地王頻出,地價不斷攀升。進入9月後,廣深兩地土地價格繼續上漲,「地王」神話不斷上演。廣州增城、蘿崗、番禺等多個區域也湧現出了不少「日光」盤,一些樓盤開盤首日便被一搶而空。據《揚子晚報》報導,南京五家樓盤選在長假前一天晚上搶開,有的樓盤選房甚至持續到隔日淩晨。這五家搶開盤中有三家都直接「夜光」,另有一家售出八成以上。

中國指數研究院一份報告顯示,「地王」的出現對房企、購房者以及地王周邊區域的受訪者心理都產生影響,導致房價短期上漲的預期更為強烈。中共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9月25日在房地產用地管理和調控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一些地方政府默許甚至助推出現高價地,影響市場預期,抬升房價地價;一些地方政府在債務壓力下,集中推出優質地塊,忽視了有關均衡供地的要求。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放大了這些地塊對市場預期的負面影響。


中國指數研究院一份報告顯示,「地王」的出現對房企、購房者以及地王周邊區域的受訪者心理都產生影響,導致房價短期上漲的預期更為強烈。(Getty Images)

遺產稅搶中產階層的錢

為彌補財政缺口,三中全會設計了各類政策,共同點就是增加政府財稅收入,但無視民眾的承受力。9月底大陸媒體透露遺產稅再次寫入三中全會草稿,支持者稱這是「與國際社會接軌」,並宣稱「美國、日本都加大了對遺產繼承的稅收調節力度」,但中共沒有告訴百姓的是,中共即將徵收的遺產稅比例,大大高於美國和日本。

自2001至2011年10年間,美國一直在努力降低遺產稅基本稅率,從55%降到了35%,免徵額由67.5萬美元上升到500萬美元。2013年美國國會將遺產稅的徵收起點定為525萬美元,基本稅率為40%。也就是說,只有遺產超過525萬美元的人才交遺產稅,這樣的人在美國人口比例可能不到5%,只涉及少數頂級收入者。

而中共的遺產稅草案從遺產淨額80萬元人民幣作為起徵點,500萬元的遺產淨額應納稅84萬元,1000萬元、3000萬元的遺產淨額分別應納稅209萬元和1034萬元。此消息一出引來民眾極大反響,大陸知名房地產大亨華遠集團董事長任志強直指中共搶錢,因為只要有一套商品房的中國人,其房產大多超過了80萬,也就是說,基本上每個中產階層的中國人都得交遺產稅,這不是與國際接軌,而是完全違背了國際社會安撫中產階層的大方針。

推遲退休是在搶劫普遍百姓

除了遺產稅直接向中產階層搶錢外,中共還將搶劫目光瞄向了普通大眾。9月22日,中共黨媒刊文為延遲退休造勢,據中共人社部消息稱,目前人社部已有成形的方案正在修改完善,但對養老金入市、延遲退休等改革的總體方向不會有太大變化。

據中共官方測算,如果延遲退休,本該拿養老金的人不僅不拿錢,還要繼續繳納養老金,這樣一來,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即使這樣,按照最保守的估算,大陸養老金缺口也達1萬7557億元。如果從今年起實施65歲的退休年齡,社保基金就可少支付五年的養老金,同時又多收五年的養老保險。這樣算來,至少需要85年才能填補上1萬7557億元的巨大缺口。

除了延遲退休,8月中旬清華大學公布了一份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其中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至65歲的建議備受各方質疑。有民眾質疑退休不給退休金,這是讓百姓去喝西北風。


中共的養老金政策備受爭議,有民眾質疑退休不給退休金,這是讓百姓去喝西北風。(AFP)

旅居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從養老金與遺產稅方案設計來看,參與設計的智囊們缺乏應有的社會良知與學術責任感。他們眼中只看到政府的財政饑渴,幫助政府實現斂財夢。這是中共這種資源吸附體制下的必然現象:政府控制一切資源,於是各種為政府謀劃掠民以奉上的草案、研究報導與建議紛紛出籠。民眾的承受能力則完全不在他們考量之內。

何清漣認為,中國納稅人稅負之沉重居全球第二,至今既無納稅人應有的權利(無代表,不納稅),也無要求政府財政公開的權利,連要求公布官員財產都會被抓捕。這條「剝天下人民以奉一黨」的生財之路,最終只會是條喪盡民心的死路。

房子70年無償收回黑幕

如果說養老金只牽扯老年人,而中共的商品房產權問題則牽扯到很多年輕人。

在中共現行法律規定中,「土地使用權」與「房屋產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土地使用權出讓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目前大陸中產階層最擔心的是,商品房70年土地使用權到期之後,房子該怎麼辦?特別在「以房養老」政策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時,「房子70年後怎麼辦」的問題再次變得迫切和現實起來。


在「以房養老」政策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時,「房子70年後怎麼辦」的問題再次變得迫切和現實起來。(新紀元資料室)

商品房70年後產權歸誰,中共官方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規定。《1990年暫行條例》第40條規定:「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使用權及其地上建築物、其它附著物所有權由國家無償取得。土地使用者應當交還土地使用證,並依照規定辦理注銷登記。」而2005年頒布的《北京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辦法(試行)》法規中規定:「土地有償使用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需繼續使用土地的,應當至遲於有償使用期滿前一年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未申請或者申請未獲批准的,期滿後的土地使用權由政府無償收回。」

由於大陸房主沒有房屋所在地的土地所有權,他們買到的只是房子的70年使用權,相當於租房。但租房的租金應是每月支付的,沒有租戶會同意一次性繳清70年房租。為一次性繳清70年房租,房主們就需要到銀行去貸款,並承擔高額的貸款利息,在這過程中獲得暴利的就是銀行。

2012年大陸2000多家上市公司總利潤2.2萬億人民幣,而16家上市銀行的利潤就超過1.2萬億,超過所有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以上。這些上市銀行共持有超過7.2萬億人民幣的住房貸款。

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瘋漲,人們一直在問,房地產增值的收益到底屬誰?按中共官方數據,僅2012年大陸民眾購買商品房總花銷為6.4萬億人民幣。假設大陸每年物價上漲只有4%,70年後房子下的土地價值也將增長到近100萬億人民幣。由於中共賣房時沒有把土地所有權賣給大陸民眾,超過93萬億人民幣的土地增值利益從法律上應歸土地所有者,即中共政府。

隨著商品房買賣的大量普及,目前中國住房自有率已達到了7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超過了80%。從2008年到2012年,中國民眾在商品房購買上花銷超過24萬億人民幣。70年後,這些土地價值將超過379萬億。換句話說,幾乎全中國人都在無償地為政府投資土地。有了「公有制」這頂騙人的幌子,中共隨時可以把屬於民眾努力奮鬥來的財物沒收充公,把非法搶劫變成合法的革命行動。

專家紛紛預警中國樓市崩盤

9月24日,面對大陸一、二線熱點城市近期樓市的新一輪瘋狂,大陸萬科董事長王石在其實名微博上稱,大陸樓市泡沫重現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相似一幕,這是9月分以來王石第三次對大陸樓市的異常現象表達警惕聲音。

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獲獎學者之一的羅伯特.席勒對中國經濟關注並表示擔憂,直言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全球最大的空頭基金尼克斯掌門人詹姆斯.查諾斯也曾表示,中國當下的房地產熱酷似1980年代後期的日本,巨大的房產泡沫規模無疑將載入歷史,並將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深重打擊。臺灣裔美籍經濟學家,現任日本野村證券總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辜朝明也公開警告說:「房地產一旦崩潰,中國最後會喪失五至十年的經濟增長。」


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獲獎學者之一的羅伯特.席勒對中國經濟關注並表示擔憂,直言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AFP)

大陸房地產界的獨立評論家牛刀也頻頻發表博文,稱房價泡沫是政府炒起來的,一旦破滅,不但開發商做陪葬,普通百姓也得做陪葬。他表示,2009年中共央行印鈔以來,中國這個龐大的帝國就開始把土地當做資產開始炒作,他們的步驟是:濫發貨幣—央企做地王—拉抬地價—刺激房價上漲—全民買房—泡沫泛濫—泡沫破滅—收回貨幣—將兩代人的財富斬盡殺絕。

他的理由有二:一是這種作為資產的房價上漲幅度取決於貨幣貶值程度,因為濫發貨幣必然會引發貨幣貶值,房價上漲與貨幣貶值是同等的,當國際熱錢從流入中國迅速轉換到出逃中國,必然會刺破經濟泡沫;二是中國經濟是以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所以,外匯占款是推動房價上漲的重要資金來源,而外匯占款取決於外匯儲備的增加,外匯儲備數額越大,房價上漲幅度就越大。

從經濟規律來講,這兩種資金來源都是短暫的,當濫發貨幣不能拉動經濟增長、外匯儲備不能增加後,必然導致房價泡沫破滅,央行回收貨幣,以填補外匯占款的欠款或者維護人民幣匯率。從這個規律來說,房價泡沫破裂出現在人民幣匯率下跌的時候,只要人民幣大跌,中國房地產就會出現崩盤,這是逃不脫的宿命。

牛刀認為,大陸房地產泡沫破裂已經從2012年開始,2014年將全面爆發,2015年中國房價泡沫徹底破滅,包括一線城市,北京不跌去80%就不叫泡沫破滅,這才是經濟危機,屆時大陸家庭財產至少「縮水」一半以上。

房地產泡沫危機的迫切,也令中共當局不得不面對。中共住建部官員10月16日對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表示,多部位討論通過的關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意見已經做出來,但他沒有透露具體內容。據業界人士表示,長效機制將會重點涉及農村土地入市、保障房立法、房產稅擴容等等。此前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參與了房地產長效機制討論的華遠地產任志強稱,長效機制討論方案已經幾易其稿,前後改動都非常大,在政府沒有對外公布前,消息都是不確定的。

海嘯前富豪與歐美銀行狂逃

目前中國富豪們的資金與歐美銀行的資金正在快速逃離中國。據中共央行數據計算,在6、7月兩個月有數千億元的資金流出中國,進入8月間資金同樣加速流出中國。日本《產經新聞》10月5日報導,中國富豪們的資金與歐美銀行的資金一起「像能預知大地震的動物一般」逃離中國。


目前中國富豪們的資金與歐美銀行的資金正在快速逃離中國。(AFP)

對大陸富豪們來說,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強烈懸念,以及中共高層高調反腐號令等,是令腐敗官員等群體加速向海外轉移財產的原因。中紀委2012年底通過相關機構通報2012年中國非法外流的資金突破一萬億美元,比2011年的6000億美元近倍增長,2013年預計會達1.5萬億美元。

而歐美銀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強烈懸念,則源自於行將破裂的中國房地產泡沫和各地激增的政府債務,以及中共近期對外強硬路線等風險評估。2013年美國投資銀行高盛以15億美元售出所持的中國工商銀行股,瑞士信貸銀行和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分別拋售所持的所有中國銀行股,以及美國銀行上個月決定全面出售中國建設銀行股。中共財長項懷誠曾透露,到美國銀行抽回資金為止,歐美四大銀行幾乎已從中國全面撤退,流出資金超過20萬億人民幣,令各地政府借貸進一步艱難。

相關研究顯示,中國富豪資金外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共貪官和權貴家族轉移不義之財;另一個是中國富豪和企業家對中國政治和社會腐敗深度擔憂,對中共的信心日漸薄弱。將子女送到海外或舉家移民,從而將資金轉移海外。同時,中國富豪海外置產的意願日益強烈。

胡潤財富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富豪中擁有海外資產的已達三分之一,海外資產在總資產中的平均占比為19%。在沒有海外資產的富豪中,也有將近三成的人在未來三年有海外投資的計畫。房地產是富豪們海外投資的主要標的,子女教育也是另一個原因。2012年以來,計劃送子女留學的富豪一直占八成以上,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地受到歡迎,而且國際留學目的地,也是大陸人海外購房的主要所在地。

面對上述種種困境,哪怕是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也無法解開這些死結,李克強面臨的絕境可想而知。◇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