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純樸心雕刻童趣 丁宗華找回傳統的美

?"
丁宗華懷著對木雕藝術的熱中,用一顆純樸的心雕出了傳統的美。

四十年前,青澀少年丁宗華從雕刻神像學起,一層層繁複的工序,打下深厚的木雕基本功。而今他的作品刻畫出簡樸的生活情境,刀工下雕琢的人物姿勢體態自然而勻稱,流露出童真、幽默、樸實,更有自然流露的親情溫馨。丁宗華用一顆純樸的心雕出了傳統的美,作品也走進了國家的藝術殿堂。

文、攝影 _ 王金丁

臺灣木雕藝術家丁宗華的作品〈畫面〉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時,一群小學生好奇地站在木雕前看著,猜不出兩個木頭人玩著什麼遊戲。帶隊的老師向他們解說了,大家還是張著疑惑的眼睛互望著,老師又一遍一遍地解釋,小學生終於嘻嘻地笑出聲來,模仿著木雕小孩,互相追逐著用手指頭彈對方的耳朵。彈都沒彈到,有的小學生就「唉呦唉呦」地喊著痛,高興地嬉鬧起來,老師趕緊伸著食指豎在嘴上,小學生們才靜了下來,卻仍輕聲偷偷笑著。

〈畫面〉木雕是臺灣「2014年全國美術展」銅牌的得獎作品,丁宗華將半世紀前孩童簡單的遊戲刻在樟木上,樟木香裡飄盪著兩個小孩不同的心情。一個微偏著頭,左手掌緊緊地貼護著耳朵,抿著厚厚的下嘴唇,一臉不願意受罰的表情,另一個則兩腳踩著優雅的姿勢,仰著頭,睜著眼睛尋找最好的角度,右手掌撐著微彎的膝蓋,穩住了下盤,左手瞄準受罰者的耳垂,準備瞬間彈出指頭,痛擊對方。這時他的嘴唇微張,丁宗華將勝利者的神情刻了出來,而孩童衣衫的自然皺褶,也表現了當時簡樸的生活情境。


臺灣「2014年全國美術展」銅牌的得獎作品〈畫面〉。丁宗華將半世紀前孩童簡單的遊戲刻在樟木上,樟木香裡飄盪著兩個小孩不同的心情。(丁宗華提供)

以木雕創作保留傳統文化

雕刻神像將近四十年的丁宗華,二十年前從臺北回到故鄉雲林時,發現以前兒時的東西都不見了,覺得非常可惜。在四湖鄉的工作室「藝境木雕坊」裡,他望著自己的木雕作品嘆息著說:「在鄉村裡已經看不到像牛車、石磨、穀亭畚(儲穀倉)那些舊的東西了。」

他帶著相機到處找這些舊的東西,拜訪鄉村的老人,很幸運地拍到了一個稻草做的古老的穀亭畚,讓他興奮不已。幾年後,他買了數位相機,希望用影像將這些東西永久保留下來,再去拍時,那個穀亭畚已經爛掉了。他感慨地說:「我對舊的東西特別有感情,我想用自己的能力把它保留下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那一刻,他有了想以木雕創作來保留傳統文化的念頭,「書本是平面的,木雕能讓人看到實體的東西,可以讓下一代了解先人真實的生活情況。」

他指著木櫃上題名為〈開襠褲的童年〉的木雕說:「那是以前的孩子在晒穀場上到處跑、遊戲的情景,那時的生活簡單,無憂無慮,卻過得很快樂。」


作品〈開襠褲的童年〉。丁宗華刻刀下的木頭顯露了兩顆不同的童心,除了人物姿勢造型的自然勻稱外,更隱約透出了藝術家幽默而嚴肅的心思。

木雕〈開襠褲的童年〉曾在2009年獲得雲林縣「第五屆文化藝術獎」,丁宗華在樟木上雕了兩個小孩,穿著開襠褲的男孩雙手扶著膝蓋彎下腰來時,屁股自然的露了出來,背上的衣服把木頭弄成了皺紋,丁宗華的刀法將樟木的質樸散發了出來。男孩調皮的從兩腿間望著後面的女孩嬉戲,哪裡知道女孩正抱著雙手蹲了下來,張著眼睛,仔細端詳著眼前裸露天地間的兩片小屁股。丁宗華笑著說:「他看她,她看他,男孩也不知道女孩看的是什麼。」一次,一個老阿婆走進工作室來,看到這兩個自己童年時代的小孩時,望了好久,才慢慢地笑出聲來。丁宗華說,阿婆笑得眼角都流出了眼淚。

兩個木雕孩子的身體,一高一低,一前一後,一站一蹲,一個望向後方,一個驚奇的看著前面。木頭顯露了兩顆不同的童心,除了人物姿勢造型的自然勻稱外,更隱約透出了藝術家幽默而嚴肅的心思。

北上學藝 鍛鍊雕刻基本功

丁宗華國中畢業後為了幫助家庭生計,背著行李離開家鄉雲林,來到臺北學習神像雕刻,幾年的學徒過程,雖然吃了不少苦,卻磨練了木雕的基本功夫。他張開手掌,掌心有一條明顯的刀痕:「從磨粗紙開始學起,將師傅初步刻好的神像用粗紙磨得很平滑,磨久了手會很痛,那是最苦的階段。師傅看你磨得差不多了,才讓你拿刻刀,又是另一層的功夫了。剛開始連刀子都拿不穩,更不要說斟酌用刀的力度了,有時刀柄須要抵在胸前,做久了胸口磨得很痛,而且不小心就會割傷手,但還是要忍耐。」

過去師傅教一批學徒雕刻神像,用的是分工方式。拿來一塊原木,師傅先刻一個雛形,然後用刀修光,將形狀修飾得更完美,接著就是開面,人家第一眼看的就是神像的面,開面就須要更深的功夫了。再來是磨粗紙,接著是打底,早期用的是黃土,打底後再磨一次粗紙,要將木頭表面磨得更平滑,最後牽線、安金、上色。一尊神像要經過一層層繁複的工序。

丁宗華說木雕的功夫很深奧,每個階段師傅怎麼做,都得記住:「衣服的柔軟度怎樣才能刻得好,開面的師傅如何刻出表情的神韻,該斯文就斯文,該威武就威武,每一部分都要配合的好。到了最後的階段,只因打底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盡棄。」

「師父告訴你這樣做不對,應該怎麼做,我們一遍一遍地學,經過幾個月後,再來看當時做的東西,你會發現怎麼那麼醜,那就是技術進步了,功夫就是這樣慢慢磨出來的。」

有時候刻不好或不聽師傅的話,被師傅罵了,會產生挫折感,傷心時就會想念家鄉的親人,晚上坐在窗前寫信回家,眼淚都滴到信紙上,那時才感到親情的溫暖。後來才發覺,雖然被師傅罵了,雕刻的技術及心智卻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丁宗華指著櫃上曾入選嘉義市「十六屆桃城美展」的作品〈阿嬤,我是誰〉說:「看到這個木刻,就會想起當學徒時被師傅責備而思鄉的心情。」


作品〈阿嬤,我是誰〉刻出了祖孫的心情。

木刻〈阿嬤,我是誰〉刻出了祖孫的心情,小孫子從祖母背後,用雙手緊緊地幪住了祖母的眼睛,自以為聰明地問:「阿嬤,我是誰?」阿嬤當然了解孫子的心思,故意迷惑了一陣,等到親情玩夠了,最後才在兩人的笑聲中,高興的打開兩代間天真的謎團。

有趣的是,藝術家在小孫子頭上刻了一撮古畫上童子的頭髮,相對祖母海浪般的燙髮,時空差距雖在天壤,樸實的心卻是一致的。再細心審視木雕,樂享天倫的阿嬤身體已顯露福態,藝術家的雕刀也沒有放過,而她的嘴唇是平靜的,小孫子的嘴線卻是一抹勝利的微笑,從他翹墊起的腳尖就能了解,是費了多少力量才得到的。

藝術家善良、悲憫的心情,從雕刀上自然的流露了出來。

瑕疵蛻變完美 才是最高境界

丁宗華為了從老舊的事物尋找傳統文化,投入了木雕創作,在〈時光隧道〉作品裡,他刻畫了兒時「捉迷藏」遊戲的樸實樂趣。


丁宗華的作品〈時光隧道〉,刻畫了兒時「捉迷藏」遊戲的樸實樂趣。(丁宗華提供)

刻的是男孩躲在一堵頹舊的磚牆後面,從牆洞裡探出眼睛、鼻子來,注視著前面遊戲中的男孩;前面這個男孩閉著雙眼靠在臂上貼著牆壁,藝術家刻了兩臂的凹痕來表現,巧妙地省去了牆壁,悄悄地留下了時光的痕跡,這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巧思。

我們再觀察木雕底部的大小石頭,是如何出現了老舊的顏色,藝術家直截了當的說:「木頭在我手上翻弄久了,自然出現了黯黑的顏色。」他指著頹壞的磚牆說,那才是考驗他的地方,一塊塊交錯疊砌的牆面上斜畫著幾條木材的自然紋路,顯示給我們的是,蒼桑的歲月痕跡,他說:「雕刻中才發現這裡有一條天然小裂痕,我藉著這個小瑕疵,加強老舊磚牆的味道。」

丁宗華經歷了木材的奧妙,他說,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刻下去才知道裡面的底細,遇到木材有瑕疵也是好事,它能鍛鍊你的想法更成熟。「如何將瑕疵變成完美,那才是雕刻的最高境界。」

作品〈時光隧道〉於2013年獲得裕隆汽車公司「木雕創作薪傳工藝組銅質獎」,並被裕隆公司收藏。

作品〈尋〉,找到了創作的方向

十幾年前丁宗華投入木雕創作以來,希望藉著參加各項比賽的機會,觀摩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激勵自己進而提升技巧。這期間參加過雲林縣文化藝術獎、嘉義市桃城美展、臺中市大墩美展、裕隆汽車公司木雕創新獎,還有臺灣木雕國際競賽等,作品有入選的、得了獎項的,也有獲得主辦單位典藏的。

參賽過程中,卻發現自己用心創作的木雕得到的大多是小獎,而走創新路線、追求現代潮流的年輕藝術家卻屢獲大獎。他在迷惑中,也跟著潮流走,後來的作品〈樂活人生〉、〈拋,行〉裡的農村人物,竟也出現了怪異的髮型以及搖滾的手勢,也有腳上繫了鎖鏈的,意圖跟隨表現新潮的風格,雖然也得了獎,卻發覺已偏離了原來創作的理念。那段時間,臺灣開始進口大批大陸神像,市場受到了打擊,也影響了他的經濟,一時,使得他的木雕創作走入了困境。

在艱難的環境中,他仍然堅持傳統木雕的創作,在2011年,以木雕作品〈尋〉參加「第16屆臺中市大墩美展」,獲得工藝類優選。這是他木雕創作再出發的轉捩點,他充滿信心的說:「當這個作品完成時,我已經脫離了困境。」


 丁宗華木雕作品〈尋〉,在困難中找到了光明的出口。

木刻作品〈尋〉,刻的是早年臺灣小孩喜歡玩的「鵪鶉雞」遊戲。遊戲時,一個孩子雙眼幪著布巾,布巾兩頭緊緊的綁在後腦勺上,另一個孩子嘴裡要不斷發出聲音,到處躲藏,讓幪著眼睛的聽聲音找人。丁宗華說:「幾十年前的情景常常出現眼前,幪著眼睛的人問,躲好了嗎?就開始抓人,抓到了就換人幪眼睛,我刻的那個孩子懶得跑了就蹲下來,等幪眼睛的男孩找來了再跑。」

幪著眼睛的男孩伸出長長的手臂,另一個男孩蹲在他的腳前,仰頭望著。丁宗華偏著頭說:「這兩隻手要如何放開,才能傳達出男孩的心理,要從哪裡下刀,稍微不小心手臂就會斷掉。不知道怎麼做時,我就停下刀,靜下心來,思考如何表達我的感覺,我要的意境。」

丁宗華說,幪著眼時,就是徘徊在十字路口,在困難中尋找光明的出口,另外那個孩子睜著眼睛,表示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這也是我木雕創作的心路歷程,現在我知道要怎麼走了。」

純樸的心雕出傳統的美


臺灣木雕藝術家丁宗華。(蘇泰安/大紀元)

四十年前,一個臺灣南部鄉村的少年為了生活北上學藝,二十年後帶著雕刻功夫回到故鄉,由於對木雕藝術的熱中,用一顆純樸的心雕出了傳統的美,作品也走進了國家的藝術殿堂。如今在四湖鄉這個濱海小鄉的工作室裡,夜闌人靜時,丁宗華仍然雕著手上的木頭,在細微的雕刻聲中,那隻站在木櫃上的木刻小豬,正腆著肚皮上面一圈圈的木材紋路,張著嘴巴笑著。

小豬的嘴巴張得那麼大,笑聲一定很響亮,笑聲誰聽見了?想必只有小豬的主人──木雕藝術家丁宗華聽見了。◇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