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營改增」想減稅 中央地方博弈難定

?"
中國財稅體制的不公平引來各界非議,中共當局被迫進行所謂的財稅改革,並推行營改增,聲稱可減輕企業稅負達萬億元。(大紀元資料室)

5月1日起,大陸營業稅改成增值稅,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增值稅比例各自為50%。中共當局希望通過營改增以降低中小企業的稅負,但有觀點認為,稅改後中國涉及近2萬億元的營業稅即將成為歷史,失去這一重要稅種,令地方對中央愈加不滿。

文 _ 卓言

地方財政缺口增大

中國財稅體制的不公平引來各界非議,中共當局被迫進行所謂的財稅改革,並推行營改增,聲稱可減輕企業稅負達萬億元。中共當局已確定從5月1日起正式施行營改增,屆時營業稅將不存在,改為增值稅。增值稅將改變分成比例,中央和地方各自分成50%。此次營改增涉及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

1994年中共當局施行分稅制,並確定中央財政的主導地位。將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和第四大稅種消費稅劃分為中央稅,將第三大稅種營業稅劃分為地方稅。

目前在中國大陸,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共用,增值稅在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是75%和25%。中共財政部數據顯示,2015年增值稅收入為3萬1109億元(人民幣,下同),營業稅收入為1萬9313億元,兩大稅種收入合計5萬422億元。

就增值稅分成改為中央和地方各占50%,有地方政府官員稱,與之前的中央75%、地方25%相比,修改後地方政府收入會有所緩解。另有觀點認為,中央地方各自分成50%,還是不足以解決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

數據顯示,中共地方政府負債問題嚴重,在2011年之前的13年間,中國地方債增加了36倍。在2008年時地方政府負債5萬億元,截至2013年6月底,達到17.89萬億元,有體制內人士說,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彌補收支缺口,開設融資平臺公司大規模借錢大興土木,同時出讓土地獲利。有經濟學者表示,地方政府融資後的投資項目多數是虧損的,所以經常出現違約。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表示,地方債中還有一部分涉及中共官員貪腐。

稅改動了地方政府的「乳酪」

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是財稅體制改革的三大重點任務之一,然而在財稅改革中,央地緊張關係卻始終難以緩解,而增值稅分成也許僅僅是調整央地財政關係的一個開始。「錢怎麼分」的背後,更重要的是財權和事權的劃分,實質是中共內部利益的再平衡。

據《華夏時報》報導,從權威人士處獲悉,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過渡方案正在加快速度,目前已經開始徵求意見。根據徵求意見稿,營改增之後,增值稅收入由現在的75:25,變為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此外要把適合作為地方收入的稅種下劃給地方。不過具體內容還要等到方案出臺。據了解,該方案最遲將於8月出臺。

中共稅改動了地方政府的「乳酪」,大陸財經評論人士葉檀表示,營改增後減少的稅收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擔,同時稅負上升的交通運輸業等補貼也由地方財政承擔,這樣一來地方稅收實質在下降。

地方政府因此對中央愈加不滿,有地方官員公開表示,現在的制度設計是以部門利益來設計的,不是以公共制度設計的。並且聲稱「大部分稅收都交上去了,我不去賣地我幹嘛?」

4月18日,中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通知稱,在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前,有些地方出現營業稅、營業稅改徵的增值稅等收入非正常增長的情況,「甚至出現了搞運動式回溯性清稅,以及弄虛作假收過頭稅」的案例。

有分析人士表示,「營改增以後,有些地方政府口袋裡沒有了糧食,出於本位主義,因此就想搶在全面推行營改增之前『撈一把』。」

營改增應對經濟下滑

4月1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有關營改增的會議上承認,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在中共官方公布2015年GDP數據後,經濟學家亞當斯(Bill Adams)認為,中國國內消費疲弱,比如房產過剩、工業產能過剩,還有人民幣匯率不穩定等問題,中國經濟會進一步下滑。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4月最新報告中提到,中國未來2至3年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是鋼鐵、煤炭、水泥、造船、煉鋁和平板玻璃,如果這些行業減產30%,將造成300萬人失業。

經濟學家吳敬璉曾表示,中國過去有競爭力的產業都不行了,今後靠什麼產業來支撐經濟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當前中國企業生產中的問題是生產效率低、資源配置不當、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大量遺留下來的「殭屍企業」需要處理,這必然會遇到工人失業、不良貸款等諸多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大陸的企業負債嚴重,不斷爆出違約,僅2015年第三季度大陸各家銀行的壞帳就比前一季度增加了10%。

專家吐糟減稅

中共財政部數據顯示,2012年推行營改增試點以來,營改增已累計減稅6000多億元,而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行,2016年減稅將達到5000億元。這引起專家吐糟。

據《路透社》報導,一位資深的財稅專家質疑,這些減稅的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減稅的功效到底有多大?企業到底有沒有享受到減稅的好處?政策效果評估方面顯然有太多空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