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興刺激中共 中國科技創新缺乏文化土壤

習近平近日強調,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民間,一些大型企業先後殺入晶片領域,出現「萬眾一芯」局面。圖為常州天合光能製造中心的一家實驗室工人分揀晶片。(Getty Images)
習近平近日強調,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民間,一些大型企業先後殺入晶片領域,出現「萬眾一芯」局面。圖為常州天合光能製造中心的一家實驗室工人分揀晶片。(Getty Images)

在中興通訊被美國制裁,生死未卜情況下,習近平強調要把中國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可謂別具內涵。

不過,專家表示,中國如果不改變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原創性的基礎科學是很難有大突破。

文 _ 王華

習近平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大會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強調,要把中國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

在中興通訊遭到美國制裁,一個月內便業務停擺,至今仍生死未卜的情況下,習近平講出這番話可謂別具內涵。就在中興事件發生以來月餘時間內,習近平先後五度發聲,稱「大國重器不可假手於人」。

更有媒體指出,中國將對2014年成立的某專項基金增資成立一項總投資達1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基金,專注支援中國本土晶片生產及技術,面向記憶晶片、集成電路設計和複合半導體三個領域;福建等地方政府也紛紛表態將加快上馬集成電路基金;在中國民間,如格力、康佳、TCL、長虹等大型企業,都先後殺入晶片領域,出現了萬眾一「芯」的局面。

然而是否只要肯花錢,只要政府重視就能實現科技創新呢?

科學創新需要文化土壤

今年4月,美國兩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謝宇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美國科學的最大財富和最大優勢不是錢,也不是人,而是美國文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有些大陸人甚至樂觀地說,「中國將會超過美國」。作為《美國科學在衰退嗎?》一書的主要作者,謝宇用眾多數據和分析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從科學發展史看,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路線很清晰:最早的科學中心是義大利,然後轉移到英國,再從法國到德國,最後在1920年代轉移到美國。

有人以為「在不久的將來,世界科學中心將從美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但謝宇認為,美國的科學沒有衰退,在未來的多中心的科學生態中,美國科學還會保持優勢。「因為美國科學的最大財富和最大優勢不是錢,也不是人,而是美國社會的大環境,也就是文化。」

美國文化是多元的、開放的、自由的、推崇個人創造力的,對科學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科學發展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很難複製。

科學的精髓在於創新。中國現在有錢、有人才,但缺乏創新的文化土壤。中國社會強調下級服從上級、尊重權威。這樣的文化更傾向於做重複勞動或者是擴大規模性質的工作,而不是創新。

中國在科學發展的「軟實力」方面還有很大差距。這種「軟實力」不是金錢能夠買來的,也不是人多就可以堆積出來的。中國如果不改變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原創性的基礎科學是很難有大突破的。

中國對科學的量化管理有問題

謝宇認為,科學家之間是不可比的,完全是創造性的、依靠個人想像力的原創性成果,是不能用數字來衡量的。中國的問題是把科學家和科學研究成果以量化的方式來計量和評判,這就是在中國科學發展的困境。

中國太強調客觀指標了,喜歡GDP,喜歡SCI,因為這樣使考核和排名更加簡單和易於操作。但是,科學成就不是簡單的行政認可,而是要獲得科學共同體的認可。

謝宇認為,未來中國科學要有大發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學生態中占有優勢地位,就要從改善文化、改善體制入手。

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一種革命

著名旅加中國問題評論人士、文化學者文昭也持同樣觀點。他在自媒體中談到,技術創新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革命,它需要革命性的頭腦、革命性的思維,如果這個社會的文化氣氛和教育制度在系統性的消滅革命性思維,這種思維在一切人文領域都不能得到體現,在政治上也不能得到體現,憑什麼在科技上就能得到體現呢?

他表示,以往的歷史事實也顯示,一個國家在它偉大的科學發明湧現的年代,通常也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湧現的年代。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本質上是一個東西,不管出現在哪個領域,所以在哲學上、在人文領域沒有創新,在科學上就很難有很多創新。◇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