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共研究日美貿易戰 能否參照?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共把當年日美貿易摩擦中日本的策略作為「教科書」在研究。但中企不具備當年日企的技術實力。(Getty Images)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共把當年日美貿易摩擦中日本的策略作為「教科書」在研究。但中企不具備當年日企的技術實力。(Getty Images)

日本在日美貿易戰中選擇退讓,如「自我限制對美出口量」等,最終達成雙贏的結局。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共把當年日美貿易日本的策略作為「教科書」研究。

日本學者認為中企不具備當年日企的技術實力,日企的成功經驗,中共望塵莫及。

文 _ 趙彬

4月11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了在中國舉辦的亞洲博鰲論壇。作為曾與美國在貿易戰上交過手的日本,對福田的採訪很自然的引起人們的關心。當初日本迎戰的「祕訣」在哪裡?對此,福田說:「當時日本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自我限制出口;提升日元匯率,消除貿易逆差等多方面的政策,最終實現了雙贏的結局。」

5月4日,日本《產經新聞》引述一位長期在中國工作,不願透露姓名的日本經濟學家的話透露,中國政府把當年日美貿易摩擦中日本的策略作為「教科書」在研究,謀求避免最壞結局。這位經濟學家說:「日美貿易摩擦和中美貿易摩擦的確有許多重疊的部分,日本在應對過程中有很多成功事例,中國在研究這方面的經驗。」「中國想避免短時間內應諾美國要求的開放市場,似乎打算長期應對,尋求妥協點。」

日本簡單地選擇了「退讓」

日美貿易戰從上個世紀的60年代就開始了,到80年代中、後期進入高潮。其間,涉及到的產業包括紡織、鋼鐵、半導體、電子家電以及汽車產業等眾多領域。回顧這段歷史,日本一些代表性產業的成功和失敗,或許能對解決中美貿易戰問題找到些參考。

面對日美貿易戰的壓力,日本簡單地選擇了「退讓」,避開正面衝突。其理由很簡單,二戰結束後很快進入冷戰,上個世紀50年代,在日本前院爆發的韓戰,提醒著日本始終受到來自共產陣營的威脅。抵禦這一威脅,需要美國的軍事保障,經濟強大的美國自然也是日美雙方的願望。

在日美貿易戰上演最烈的80年代,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Kenichi Omae)在一次日美間的電視討論會上說:「要從日本自身做出改變需要一個過程,通常這需要很長時間,但是如果來自一個很大的壓力,這個過程就很短。」

在日美貿易戰的初期。日本很快接受了美國提出的「自我限制對美出口量」等要求,同時在1985年與美國達成了提升日元匯率的《廣場協議》,通過升值日元匯率改善日美間的貿易逆差。《廣場協議》後,日元的急速升值是催生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之一。日本冒此風險,不難推斷「抵禦共產陣營的危險需要美國」是日本做出快速退讓的「很大壓力」。

《日經新聞》的「日經商業」主任編輯委員田村賢司(Kenji Tamura)曾撰文,引用當時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宮崎勇(Isamu Miyazaki)的一段話道明日本選擇「退讓」的原因。宮崎表示:「要盡快解決日美貿易摩擦問題,日本需要改變自身,因為日美關係很重要。」

日本的祕訣在於「重修內功」

博鰲論壇上,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簡單地用「做了多方面努力」,概括性地一言帶過了日本退讓背後的艱辛努力。這背後,除了日本政府的外交考量,更多的是日本產業界在解決貿易問題方面做出的各種嘗試和挑戰。

4月11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了亞洲博鰲論壇,以「做了多方面努力」一言帶過日美貿易戰日本退讓背後的艱辛努力。(新紀元資料室)
4月11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了亞洲博鰲論壇,以「做了多方面努力」一言帶過日美貿易戰日本退讓背後的艱辛努力。(新紀元資料室)

在壓力中,日本企業做出的策略可以概括為「重修內功」。在「重修內功」的過程中,有的產業沒能走到終點,中途黯然退場;有的產業實現了脫胎換骨,開闢出一片新天地,更具競爭力。

日美之間在上個世紀60年代,紡織業開始出現擦槍走火的貿易碰撞。紡織產業在「自我限制對美出口量」等壓力下,憑藉技術實力,研發新素材,嘗試開闢新的成長領域。紡織業中的領軍企業東麗(Toray)在日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60年代預見傳統紡織品將步入夕陽,開始著手碳纖維製品的研發。

在日美貿易戰的壓力中,日本企業實施「重修內功」的策略。紡織業東麗(Toray)預見傳統紡織品將步入夕陽,著手碳纖維製品的研發,在業界樹立了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AFP)
在日美貿易戰的壓力中,日本企業實施「重修內功」的策略。紡織業東麗(Toray)預見傳統紡織品將步入夕陽,著手碳纖維製品的研發,在業界樹立了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AFP)

在50多年的開發積累中,東麗先後開發出眾多獨有的碳纖維製品,其製品涉足航太、航空、汽車、醫療、體育用品等多個領域,在碳纖維尖端領域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40%以上,在業界樹立了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與另外兩家日企,三菱化工(Mitsubishi Chemical)和帝人(Teijin)被稱為碳纖維製品業街的三巨頭,壟斷了全球碳纖維製品市場份額的70%以上。

另一家日本紡織品的代表企業日清紡(Nisshinbo),在60年代的巔峰時期,傳統紡織品是企業成長的主幹製品,占據了企業銷售總額的90%。面對「自我限制出口量」的壓力,將紡織技術移植到剎車材料的研發中,多年的付出成功開發出新的剎車材料,在減輕剎車震動、噪音、穩定性等方面性能卓越,躍居全球剎車材料市場份額首位,同時發展出與剎車材料相關的化工電子事業部,兩事業部的製品銷售量占據了日清紡銷售總額的70%以上(2017年),成功地完成了企業主幹製品的華麗轉身。

以管理策略和企業文化站穩腳跟

在日元匯率升值的高壓下,不少日本產業選擇了海外建廠,開闢新天地。眾多日本車企在80年代到90年代相繼在美國建廠尋求發展。來到汽車製造業「大哥」的地盤上,面臨著諸多不利的競爭因素,日本企業憑藉「管理策略」和「企業文化」兩點站穩了腳跟。

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日本汽車巨頭本田汽車採用日本式投資戰略,即「小投入,精心培育」,憑藉管理策略和企業文化站穩腳跟。(AFP)
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日本汽車巨頭本田汽車採用日本式投資戰略,即「小投入,精心培育」,憑藉管理策略和企業文化站穩腳跟。(AFP)

關於企業的投資戰略,有學者總結為「歐美式」和「日本式」兩種。兩者的區別和特點大致如下:「歐美式」在完成投資前景的市場評估後,通常採用一次性大規模資本投入,以降低生產原料等投入成本,在製品價格上力圖達到市場的最大競爭力。而「日本式」在初期則盡可能採用小的資本投入,依靠生產過程中的管理和對員工技能的培訓保證製品的品質、降低成本。兩種方式孰優孰劣,實踐中難有定論。

1982年本田汽車作為第一家日本車企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廠,本田在美的投資可以說是這種「日本式」投資戰略的很好體現。在管理方面,從打掃衛生和規範工作現場入手,管理精確到工作現場的清潔細節甚至工具、部品的擺放位子都進行了徹底的規範化。

日本認為這種細微管理是現代製造業流水線生產的根本。著名的豐田「零庫存」管理也是以這種細微管理作為保障得以實現的。後來有美國學者看到這種日式管理後說:「最早進行製造業流水線分工的是美國,但是真正把其應用到實處的是日本。」之後美國車企GM和福特都相繼強化了生產現場的規範化管理。

對於日企嚴格的管理,美國員工不時爆出怨言,這其中體現出一種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日本,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日本人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很深,認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修身、修行,自然也包括了工作。

日本人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很深,認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修身、修行,自然也包括工作。圖為臺北孔廟。(AFP)
日本人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很深,認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修身、修行,自然也包括工作。圖為臺北孔廟。(AFP)

修行中提升著人格品行,這種思想貫穿著整個日本社會,以至於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明白「決不放棄,努力做好」、「不給別人添麻煩」等道理。

日企在管理上也貫穿著這種思想,把企業和員工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在培養員工的技能上,通常有專門的資金投入,此外,即使公司在不景氣時,也不輕易辭退員工,幾乎是半終身雇傭。

「日本式」投資戰略可總結為「小投入,精心培育」方式,其中「精心培育」需要卓越的企業管理作保障,而日本文化的軟實力使企業在管理上很是得心應手。「日本式」投資戰略一旦成功,企業就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從本田、豐田等日企在海外的投資戰略都能品味出這種「後發力」。

半導體產業的衰退

紡織業、汽車製造業在日美貿易摩擦中,通過「重修內功」和「開拓海外市場」獲得新的發展,而半導體產業就沒有這麼幸運。在日美貿易摩擦最激烈的1986年,世界半導體企業銷售額排行的前十名中,有六家是日企,並且囊括了前三名,占據了世界半導體市場份額的50%左右。

當時最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的電腦DRAM內存條市場,日本電器、東芝、日立製造所、富士通等日企占據了78%的份額,獨領風騷,然而1986年簽署《日美半導體協議》後不久,這些企業在相繼數年內的競爭中,接連失利,最後黯然退場。

《日美半導體協議》要求日本政府監視日企可能的廉價傾銷行為,進一步改善它國企業在日本的銷售環境。對此,當時的日立製造所董事會成員金原和夫(Kazuo Kanahara)在回憶中表示:「競爭的關鍵是不斷改進品質,最大限度滿足市場的需求,這都是日本企業最擅長的,憑藉當時企業的勢力,只要把好關,競爭中是可以立足的。」

然而就在協議簽署不久,韓國三星、臺灣等半導體企業快速湧入日本國內市場,在價格上的優勢,很快占據了日本市場,日企的市場份額急速跌落,導致半導體產業決堤般的崩潰,最終半導體產業相繼被淘汰出局。

韓國能以價格優勢擊退日本企業依靠的卻是「歐美式」的投資戰略,大規模投資降低了原料成本,同時,人工成本低於日本,很快奪走了日本的市場份額。日立、三菱電機、NEC的半導體事業部最後解體重組,在業界銷聲匿跡。

在這場半導體競爭中,東芝洞察到內存條市場的收益瓶頸,及早轉入閃存(Flash memory)研發,最後成功,在閃存領域一家獨大。

從日美貿易戰中能學到什麼?

剛剛開始的中美貿易戰與過去的日美貿易戰的確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在近期的各國報導中都分析列舉得十分詳盡。在對於兩者的實質差異分析不多見。對此,日本東北大學助教授張陽說:「日美貿易戰是純粹的兩國間的商業摩擦,而且日美兩國在商業競爭中,基本是公平、透明的。而中美貿易戰不同,其實質涉及到自由民主和共產獨裁的意識形態上的問題,中國推行的『中國製造2025』完全是把美國作為敵人,最終擊敗美國,取代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如果中共成功,在中國發生的道德淪喪和人權迫害將危害世界。」「而且中美貿易戰的根源是中共長期以來不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現在美國實際上是對中共不履行承諾的一種回擊。」

日本學者表示中美貿易戰的根源是中共長期以來不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現在美國實際上是對中共不履行承諾的一種回擊。(AFP)
日本學者表示中美貿易戰的根源是中共長期以來不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現在美國實際上是對中共不履行承諾的一種回擊。(AFP)

張陽認為中國的企業不具備當年日企的技術實力,他說:「中興反應了中國企業的真實實力,90%以上部品完全依靠外來技術支撐,企業自身沒有研發能力。」「獨裁制度下,也難以滋生出研發環境,因此幾十年來,中國企業都是急功近利,多依賴外企的知識產權的轉讓甚至剽竊的手段獲取技術。日美貿易戰中,日企的成功經驗,對中共而言可以說是,可望而不可及。」◇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