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森林高山、湖泊和追隨皇室的夢(上)


新天鵝堡那片山林、那座城堡、那潭清波,在少時拼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已在腦海裡定錨扎根,成為我所熟悉的山水印象。

新天鵝堡,一座矗立在阿爾卑斯山脈千仞雲頂的童話城堡。

路德維希二世以君王之尊、竟平生之力,造就了一段華麗至極的夢幻傳奇。

悠遊森林高山,一探玄妙如謎的皇室之旅。

文、攝影 _ 林麗娟

緣起

對新天鵝堡的印象停留在15歲時玩拼圖的記憶裡。那時心無旁騖、聚精會神地從成百上千的小拼塊裡找尋那唯一對應的圖案,從一方綠意慢慢拼湊成一片樹林,再從一片樹林擴展成一脈青山,小小藍色零片打造了寬闊的天空,一幢幢小屋依偎成美麗的莊園。從微觀到宏觀,那是一次難忘的拼圖經驗。

那片山林、那座城堡、那潭清波,在少時拼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已在腦海裡定錨扎根,成為我所熟悉的山水印象。隨著年紀增長,資訊的獲知,我終於知道原來它叫「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 Castle),位在德國南部。

回想尋找連接那一小塊拼圖的過程,和路德維希二世打造心目中的桃花源,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今當腦海裡的熟悉影像如立體書般打開,彈跳在我的眼前時,可想而知我的心情是多麼興奮,我知道我即將進入19世紀裡的迪士尼樂園。

第一幕 慕尼黑

慕尼黑(Munich),是新天鵝堡主人生命旅程的起點也是終點站。一般電影敘事手法常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但我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這部紀錄鉅作卻是倒敘法。

慕尼黑舊城區是由歷史性的建築群聚而成的熱鬧商圈,聖彌額爾教堂(St Michael's Church, Munich)就隱身在這片川流不息的人潮間,是遊客必訪的景點之一。其主要特色在於它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藝復興式的教堂,在建築風格上,對於德國南部早期的巴洛克建築起到巨大影響。


聖彌額爾教堂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藝復興式的教堂。德意志的王公世家——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家族成員大都葬於此,包括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

來到聖彌額爾教堂,入內參觀其建築、壁畫及雕塑,在面對聖壇的右側,一張印著路德維希二世年輕時的肖像海報,放置在通往地下窟的入口處,昭示此處便是路德維希二世的安息之地。我沒料到初會新天鵝堡主人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年輕高大挺拔的身形應該在新天鵝堡內等著我去認識,然而未造訪之前,就跟我開了一個玩笑。我似乎接受不了這一事實,心裡莫名的泛出一陣酸楚。


位在慕尼黑郊區的寧芬堡宮是一座夏宮,為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然而,他的故事並未在此劃下句點。隔天,我恰巧來到他出生的地方——寧芬堡宮(Nymphenburg Palace)。1845年8月25日這天,路德維希誕生在宮內一間墨綠色調的房間裡。這是瑪利亞太后的寢室。房間的椅子、床罩及陶瓷茶具等陳設均採墨綠色系搭配。在門旁的牌子上,還特別標示著「路德維希二世的出生地」(birthplace of king Ludwig II)。

挨著宮殿的右翼是寧芬堡宮廷馬廄博物館(Marstallmuseum),展示著雕刻精美、金碧輝煌的皇室馬車,其做工之精細,讓人嘆為觀止;其數量之多,細細品味一天也不夠。其中如馬鞍、皮帶等在展示櫥窗呈列著,若是路德維希生前用過的,則會有一張帶有國王年輕瀟灑形象的小卡片在旁提醒著遊客。他的形象似乎成為一個活招牌,一再提醒著遊客,讓我覺得他的氣息還遺留在慕尼黑城。


阿美琳堡狩獵小宮裡的鏡廳。

雖然路德維希在此出生,但作為王室夏宮,寧芬堡宮畢竟不是培養王儲創造力的沃土。放眼宮廷外偌大的花園,但見兩座小宮殿。其中一座是擁有華麗鏡廳洛可可風格的阿美琳堡狩獵小宮(Amalienburg);另一座隱士廬(Magdalenenklause),則是用紅磚塊砌成的禮拜堂,像是隱身在茂密樹林裡的修道人。


隱士廬建立在雜草叢生的樹林裡,房子外觀由紅磚砌成,但部分龜裂,看起來像是一座廢墟,提醒人們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脆弱的。(維基百科)


紀念聖瑪格德琳的小禮拜堂,四周的牆面和天花板貼滿了貝殼和珊瑚岩。

隱士廬大廳,是用貝殼、珊瑚、鵝卵石裝飾而成的「人工洞穴」,其內部同樣採用新天鵝堡內的鐘乳石洞設計(Grotto and Conservatory)。這種建築風格在18世紀的歐洲頗為流行,但對於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設計的我來說,著實新奇。

對我來說,慕尼黑是前往新天鵝堡的跳板,從中我意外發現了許多路德維希的小故事,就像沿途拾起一塊塊零碎的圖片,逐一拼揍成一幅完整的畫作。循著路德維希的生前足跡,位在南方的新天鵝堡似乎在向我熱烈招手,呼喚著我往南行。

第二幕 森林高山

眾神之王沃坦唱道:「在那山峰之上,是眾神出沒的地方……」——華格納的歌劇《萊茵的黃金》

從慕尼黑市中心一路驅車南下,上巴伐利亞的田園風光在眼前緩緩展開。此時正值四月春暖花開,目光所及盡是春意盎然,湛藍清澈的藍天掛著耀眼的太陽,道路兩旁稀疏的農舍點綴著翠綠青蔥的草地,在更遠處則是淡青色的群山連綿,不化的白雪點綴山頂,山泉淙淙,倘佯其中,實是享受。

青蔥翠綠的高山森林似乎已成為巴伐利亞的主基調和形象。然而,早期這個地域曾經被認為無法征服及不適合人居住,直到被羅馬人占領,開始往南開闢山間道路,到中古世紀,這些森林道路成為探險的林間小徑,與世隔絕的參天古木、巍峨高山才開始吐露他們的蹤跡。拜拓荒者所賜,這些壯偉景色逐漸轉為行腳謳歌,猶如飽讀詩書的行吟詩人,讚頌著大自然的豐富內涵。

德國的地標——最高峰祖格峰(Zugspitze)及碧綠的國王湖(Königssee),在巴伐利亞人心中占有獨特的位置。他們常是畫家筆下的主角、詩人冥想的祕境,更是路德維希二世尋求慰藉的烏托邦,這片土地啟發了人們許多靈感,薈集人、事、物交織成美麗神話,巴伐利亞的神話原本源自於阿爾卑斯山的山麓小丘。

路德維希二世的父親——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lian II. Joseph),喜愛阿爾高(Allgäu)地區天然毫無人工鑿刻的美麗,阿爾卑斯山又恰好在這兒形成一道劃分德國和奧地利的天然城牆。當時荒廢以久的中古世紀城堡就在阿爾普湖(Alpsee Lake)附近,極佳的地理位置正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夢想中城堡的完美地點,因此就在廢棄的城堡上,重建一個哥德式的高天鵝堡。每年夏季來此度假的未來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享受在此打獵的樂趣,俯瞰巴伐利亞萊西河河谷這一片絕妙好景,無形中薰陶著國王浪漫的性格。


從新天鵝堡眺望高天鵝堡周遭景致。畫面中央立在山頭上的黃色建築即是高天鵝堡,左邊則是霍恩施萬高小鎮,與阿爾卑斯湖相鄰。

鵝黃色的高天鵝堡(亦稱舊天鵝堡)與新天鵝堡遙遙相對,典型的城堡外觀,像是守舊的老爺爺。舊城沿著山壁而建,築成一道防護牆,紅瓦井然有序地裝飾其上。花園雖然不大,細細品味卻也充滿趣味。看向前方,只見低矮灌木叢排成圓形小噴泉,昂頭而立的天鵝塑像立於其中,正噴著沁涼清泉。


高天鵝堡庭院內一隻黑天鵝昂首吐著清泉。


城堡外處處以天鵝的圖像裝飾著,連小細節都不願放過。

再往裡走,四隻石獅子頂著巨型石圓盤的噴水池,從石獅口中汩汩湧出的泉水,在陽光映照下顯得晶瑩剔透。若從城堡大門進入,一抬頭便可看到巴伐利亞的徽章立於城門之上,還有兩座手執長矛的中古騎士。穿越城門拱廊,拱助沿著建築構造延伸,在收角處裝飾的圖案不盡相同,有神父、狗、城堡、鑰匙、獅子及天鵝等。


由城門通往城堡入口處的上方裝飾著兩座騎士雕像,和巴伐利亞國王的徽章。

天鵝,在這兒扮演主要角色。它是這個小鎮——施萬高(Schwangau)中古時代騎士的動物紋章,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視自己為他們的繼承人,因此採用了他們的盾徽,並融入當地傳統。而他的兒子(路德維希二世)也沿用此徽章,在新天鵝堡內也以天鵝作為主要的動物紋章。有時則用來連結中世紀普法茲伯爵和巴伐利亞皇室等徽章。

城堡內部的壁畫描繪著德國中古世紀傳說和詩歌的場景,其中包括天鵝騎士(Swan Knight)——羅恩格林(Loherangrin)的傳說。路德維希自小生活在此環境中,耳聞目睹下,自然對羅恩格林的故事再熟悉不過了。1861年2月2日,時值15歲的路德維希,在慕尼黑歌劇院觀看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羅恩格林》後,深深著迷。從此他視自己為一位富有浪漫傳奇色彩的施萬高騎士、是天鵝騎士羅恩格林,同時也是巴伐利亞的統治者。

少年的路德維希在浪漫的群峰景色和高天鵝堡壁畫影響下,對他的藝術品味有著巨大的影響,以至之後的新天鵝堡設計。(待續)◇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