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重拾清澈愛河 熟齡娘子軍守護母河文化


頂著灰白頭髮的許玲齡,為了守護高雄母河,投入20年青春歲月,寫成一部《文化愛河運動史》。(攝影/李晴玳)

愛河,名聞寶島的浪漫之河。 以愛為名,源源流淌,看似平靜,其實波濤暗湧。

20多年來,許玲齡與一群人為重塑兒時那條可徜徉、可漫步、可親水的清清愛河而奔走, 守護這條牽繫著百年來人與土地生命情感的高雄母河。

文 _ 李晴玳

沼澤變溪圳 愛河躍上大地舞臺

全長12公里的愛河,堪稱全臺最知名的短河。有別於其他臺灣河川,愛河的源頭不在高山,而是平原淺塘。愛河的誕生,可溯及遠古造山運動,隨著地層不斷上升,愛河從淺海變身沼澤,再成為埤塘密布的溪圳。十七世紀中葉,終得以自然河川之姿,躍上大地舞臺。

愛河之水,源出八卦寮草潭埤,一路蜿蜒西進,在龍水左轉後(今治平橋),南流縱貫市區,最後在鹽埕、苓雅交界處注入海港。愛河水源,早期多來自雨水,故上游水量短淺,中下游受到海潮影響,水流壯闊而豐沛,逢到烏魚汛期,在大潮時刻,趕潮的烏魚群每每溯流而上,直抵位於愛河與寶珠溝支流交匯處烏漁港。

愛河蜿蜒流淌,沿岸叢生的紅樹林,造就了豐富的水域生態,哺育著高雄世代子民。下游河口沙洲,則是先民晒鹽的瀨南場域,「大月晒鹽,小月捕魚蝦」,成為在地鹽民的生活常態。

歲月悠悠潮來潮往,在愛河粼粼的波光中,交織著城市的歷史、傳奇故事,以及產業發展的軌跡;河名的更迭,更見證了先民艱辛的開拓史。


日據初期,愛河流域圖。(文化愛河協會提供)

日治時期,愛河初名「打狗川」。自1908年起,隨著糖業、木業及製磚業等工業運輸的開展,築港擴建工程持續推進,其後三十年,中下游河段的濬深挖寬,岸壁工事的興建與浚渫土砂的填土造陸等,讓愛河的地貌地景產生滄桑鉅變。自此,愛河從自然河川,變身為一條工業運輸之河。

1920、1930年代,高雄改制設市,打狗易名高雄,愛河因此改稱「高雄川」。其後,日本政府又將高雄州廳、高雄市役所遷至愛河兩岸,並修築石堤,美化河岸景觀。愛河,在工業運輸之外,成為一般市民休閒好去處。面對愛河全新風貌,老高雄人卻生疏地稱喚「運河」,且信誓旦旦的說:「它只是一條人工挖掘的河道。」

50至60年代,臺灣經濟初起飛,伴隨著城市人口激增,沿岸違章工廠林立,致使工業、家庭廢水汩汩傾注河內。「污染」成為城市子民高漲的民怨。愛河失卻了浪漫,魚蹤杳然,惡臭四溢,人人掩鼻而過。整治愛河成了歷任市長首要之務。

1977年,高雄市首開全國先例,實施「愛河污染整治及污水下水道工程計畫」,疏濬、截流、污水幹管埋設暨接管等工程三管齊下。1987年,愛河水質初獲改善,為行銷愛河清淨意象,前市長蘇南成特舉辦「愛河禮讚」活動,橫渡英倫海峽的知名泳將王翰亦應邀泳渡愛河。


愛河地下街大火後塌陷的地面。(許玲齡提供)

然而,甫退污臭惡名的愛河,卻因一場「世紀大火」,再度蒙上陰影。座落愛河畔的地下街,為全國首座大型地下商場,1973年風光開幕,後因盛況不再、結構安全堪虞,遭市府強令停業。孰料1989年的暗夜大火,導致地下建築焚毀,地面仁愛公園塌陷。求償無門的廠商多次抗議,市府仍擱置未決。

火燒地下街後,河岸一片斷垣殘壁,衍生的治安問題,成為棘手的市政之瘤。地下街到底回填,抑或重建?面對市府的舉棋不定,各方的折衝角力,終於催生了「文化愛河促進會」的成立。

文化愛河促進會 矢志守護浪漫之河


1994年文化愛河協會帶領市民認識愛河的前世今生,追尋愛河上第一座百年鐵道橋的故事。此百年鐵道橋於1995年吳敦義市長任內拆掉。(許玲齡提供)

90年代,臺灣解嚴不久,社會猶籠罩在威權統治的氛圍下,高雄公民社群卻已風起雲湧,蘊蓄一股自主自發的改造力量。這股關注城市公共政策議題的行動力,涵蓋了生活、生態、環保、文化等願景的追求潮流,沛然莫之能禦。

1994年5月,「文化愛河促進會」應運而生。一群以藝術家、文化人及女性讀書會成員為主的群體,矢志守護城市浪漫之河,重塑一條具足人文空間、自然景致的美麗愛河。20年來,她們努力不輟,成就卓著,其中尤以推動愛河生態環境再造的夢想家許玲齡為最。

出身陶朱之家的許玲齡,自幼喜好文史藝術,更愛體驗探索;成大會統系畢業後,任職家族企業的她,隨著父親走遍高雄各角落。婚後,她洗手作羹湯,當起全職的家庭主婦,及至孩子長大,逐漸有了空閒,遂決心重拾興趣做自己。而一切天翻地覆的改變,就從一趟藝術之旅開始。

許玲齡賞陶、捏陶,進而與同好組讀書會,研讀藝術欣賞等課程。1992年,她邀集學員策辦了一趟歐洲美術館參訪之旅,26天的行程,她驚覺西方美術館不只展畫,更擔負著聚落文史藝術的傳承與推廣。而所謂藝術,並非臺灣教育所標榜的繪畫技藝,而是啟發人們內在深層的感動與思維,以及與在地文史的呼應。

「在高美館的繪畫裡,在自身環境與文化的對話中,我看到了什麼?又能做些什麼?」自歐洲返國後,許玲齡檢視自我,並思索未來。於是,她以「無願」為名,擴大讀書會規模,並開辦「認識臺灣」課程,聲援多項公民環保行動。

「愛河禮讚」熱潮過後,河水不復濁臭,但兩岸醜陋景觀依舊,高雄人的愛河之夢依然未能實現,而慘遭火劫的地下街,一片頹圮狼藉,景觀再造遙遙無期。為避免地下街「死灰復燃」,1994年5月,無願成員發起公民連署運動,宣布成立「文化愛河促進會」,期盼重塑一條可徜徉、可漫步、可親水的清清愛河。

熟齡娘子軍 推動沿岸景觀再造


80年代的愛河景觀。(許玲齡提供)

文化愛河促進會成員,是一群標榜理性訴求、柔性溝通的熟齡娘子軍,在許玲齡的號召下,她們在愛河沿岸成功推動了景觀再造,諸如地下街仁愛公園的回填、中都唐榮磚窯廠保存為國定古蹟、生態溼地公園設立、綠色廊道,以及自然河岸設計等。

「我們都是從小看著愛河長大的,對愛河有深厚的情感,兒時的愛河乾淨清澈,可以在河中抓魚、戲水、划船,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許玲齡說,「實在不忍看她繼續被糟蹋,因此期待政府積極整治,公私協力重建生態,讓愛河恢復舊貌。」

「我們結合了眾人之力,絕非閉門造車!」促進會初成立,為實地了解地下街、仁愛公園現況,文化愛河首次舉辦「愛河走河」活動,她表示,「地下街遭祝融後,歷經五年,塌陷的公園已成禁地,官方仍消極以對,應該給予更多督促。」

對促進會成員而言,這次溯河踏勘活動,更是探索愛河的一次實務震撼教育。行舟河面,舉凡水質生態污染監控、地下街重建與否、河岸公園綠帶景觀建置,乃至兩岸色情賭博氾濫衍生治安隱憂等問題,赫然歷歷在目,「浪漫之河,原來只准遠觀,無緣親近!」許玲齡感嘆。

在往後的抗爭折衝行動中,許玲齡明白:唯有訴諸傳媒,喚起廣大關注與迴響,才能獲致最佳諫諍效力。比如延宕多年的地下街整建案,不堪財務損失的承租戶,屢屢陳情爭取重建。促進會則召開記者會反制,聲明回填主張,並呼籲市府妥作整體性規劃,准予市民參與監督。在眾人群策群力之下,「地下商場回填做公園使用」,終於在1995年2月拍板定案。

磚窯國定古蹟 見證城市發展軌跡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應經濟開發之需,廣設鐵道網路,並藉由鐵道、愛河與高雄港之水陸串連,規劃了三塊厝工業區,區內擁有當時全臺最早、規模最大的西式燒磚廠「鮫島煉瓦工場」。而外地移工集居的聚落,成就了今日的中都社區。

臺灣光復後,製磚業式微,合板木業取而代之。早時磚窯廠為取土製磚,留下許多水塘窪地,恰可供作儲木之用。當年,南洋原木運抵高雄港後,經由愛河水路儲入池中,再加工成合板,行銷到全世界。

70年代,合板木業盛極一時,但脫落的樹皮每每淤塞河道,嚴重污染河川。為此,政府禁止愛河輸運原木,其後隨著愛河沿岸陸續開發,合板木業相繼外移,中都木業消失殆盡。至於鮫島煉瓦廠三塊厝工場,二戰後則由臺灣工礦接收,後又轉手唐榮鐵工廠,直至80年代末歇業停產。

文化愛河協會以為,中都磚窯建築足以見證城市發展的脈絡,其八卦窯、倒焰窯及隧道窯等三窯,為全臺獨有,在磚窯產業的演進史上深具意義。因此,自2002年9月起,便積極提出列入古蹟保存的呼籲。歷經三年奔走努力,終得以《文化資產保存法》之工業遺址指定為國定古蹟。


2001年愛河臺灣燈會,燈光璀璨。(許玲齡提供)

身為活動發起人,許玲齡除發起聯署,爭取政府支持之外,還時常和社區意見領袖斡旋溝通,個中曲折堪比波濤洶湧。「萬一煙囪倒下砸死人,妳要負全責!」曾有里長不願私地被畫入園區,常在會議前後攔堵放話。她笑稱,「每次赴會就像在打戰,相互嘶吼比聲量。」

針對中都磚窯廠周邊都市計畫,許玲齡也有獨到看法,「這是高雄人的桃花源,應該闢為生態溼地公園。」她表示,高雄地形南北狹長,只有愛河中段坐擁寬闊綠地,若能補上這裡的水域生態環境、原生植物教育,「就是很棒的生態教育中心,全民可以共享。 」

為了推廣生態理念,她努力查閱資料,整合相關資訊,並展開遊說溝通。果真,閒置了40年的雜亂荒地,終於盼來綠樹成蔭。高雄市府於2010年,投入30億辦理市地重劃後,溼地生態之美,愛河中段的重生,處處讓人驚豔。

守護母河文化 樂當城市美學推手


今日愛河美麗景觀。(攝影/李晴玳)

「愛河今日風貌,是很多人奮鬥出來的!雖然我們勢力不強,但大家把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20年的奮鬥,要講的事情太多了。」回顧來時路,許玲齡展露笑顏,「回想當年,即將盤據愛河上空的『高架快速道路規劃案』,若非那位不具名的規劃團隊工程師及時傳出,我們將無從阻止,愛河綠色之夢也將破滅。」

「太好了!終於有人出來替愛河講話了。」一位老里長遠從鼓山趕赴「愛河走河」活動現場說的第一句話,言談間還隨手發送每人餅乾、糖果,活像小學生歡喜遠足去。


2017年美麗的愛河,各河段不同的風貌。(許玲齡提供)


2017年美麗的愛河,各河段不同的風貌。(許玲齡提供)

「愛河,牽繫著高雄人的生命記憶,也是城市子民的摯愛。」年逾耳順,頂著灰白頭髮的許玲齡,鏗鏘有力的說道,「從事20多年的地方文史工作,走訪大街小巷,訪談口述兼拍照存檔,就盼下一代能閱讀城市的紀錄,了解愛河,珍惜愛河,進而守護母河文化。」

「當計畫定案上路時,我們已退居幕後,成為無名英雄。我們將政績貢獻給政策執行者,因為他們一線執行,我們二線推動,我們樂當城市美學的幕後推手。」從幕前到幕後,許玲齡說,路會持續前進,文史之棒也會一代代傳下去,「這是使命,也是責任!」◇

新紀元周刊 第636期

新紀元周刊 電子雜誌 一年訂閱 ( 點擊進入 )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https://goo.gl/h1s2eA

新紀元暢銷書籍《中國大變動系列叢書》世局突變在即,且看中國企業家們如何保財保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