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好萊塢保守派電影漫談


好萊塢電影的社會影響是世界性的,是美國價值觀在全球的傳播器,因此,好萊塢成為了左派和右派兩大陣營的爭奪之地。(Getty Images)

美國電影業的大本營好萊塢受到共產主義和左派思想的滲透,甚至一度成立了共產黨支部。 即便如此,保守傾向的硬漢派電影還是大放異彩。

尤其史泰龍的洛奇系列和蘭博系列電影, 對重塑美國的大國形象、激發人民的自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 _ 夏小強

什麼是美國的保守主義?在美國,持有保守主義立場主要表現在政治和價值觀兩個方面。

政治保守主義者通常信奉:經濟自由、低稅率、自由市場經濟;小政府和個人的公民權利;對《憲法》採取忠實「原意」的理解;強大國防體系。在價值觀方面,認可傳統社會價值,包括:看重信仰、家庭和宗教;信奉傳統的婚姻及其他家庭價值、認為應當嚴格禁止墮胎等。相反,就屬於現代的自由主義或者自由派、左派。

美國共產黨成立好萊塢支部

好萊塢電影的社會影響是世界性的,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全球影院超過70%的放映時間是在放映好萊塢電影,好萊塢成為美國文化的世界性標誌,是美國價值觀在全球的傳播器。因此,好萊塢成為了左派和右派兩大陣營的爭奪之地。

列寧說:「電影是教育群眾的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

斯大林曾經說:「如果我能夠控制美國電影媒體,我將無需任何其他東西就可以將全世界變成共產主義。」

文藝領域中對公眾具有最廣泛而直接影響的非影視莫屬,所以共產國際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對全世界電影行業進行滲透,包括歐陸諸國,靠著所謂的「先鋒藝術」、「蒙太奇電影」(《戰艦波將金號》)的鼓吹,實現意識形態(「革命」)的植入。

美國電影業的大本營好萊塢也受到了共產主義和左派思想的滲透,甚至一度成立了共產黨支部。從第三國際成員、共產黨人芒曾伯格(Willi Munzenberg)進入美國之後,就開始了把列寧發展電影製作的理念付諸實施、把電影作為媒體宣傳的工具。從吸引美國人到蘇聯學習電影製作,到受訓者可以公開參與電影業,到共產黨在美國電影業中建立支部,再到美國人自己在自由世界裡拍出歌頌共產制度的電影,蘇共對美國電影業的控制與影響一步步加深。

共產黨人赤化了當時美國影壇,還將大批電影名流的子女送到莫斯科大學英美學院學習,赤化好萊塢的第二代第三代。


共產黨人赤化了當時美國影壇,還將大批電影名流的子女送到莫斯科大學英美學院學習,赤化好萊塢的第二代第三代。(AFP)

麥卡錫的反共努力遭打壓

但是,美國的保守派發起了反擊。從1950年開始,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成為挑戰共產黨對美國政府的滲透的最出名的公眾人物。他指控有大量共產主義者、蘇聯間諜和同情蘇聯的人,在聯邦政府內部從事削弱美國的陰謀活動。在好萊塢,時任演員工會主席的羅納德.里根、和路.迪士尼都曾出席國會聽證會,揭發美國共產黨成員,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兼編劇海明威、查理.卓別林等人。許多後來翻譯介紹到中國的所謂「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大都是左翼電影,如《正午》、《北非諜影》、《十二怒漢》等。

 

訂閱YouTube頻道,贈給您新紀元電子周刊(三期市值HK$66 ) 活動詳情,請見 http://bit.ly/2mlNTSJ

文章未完,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幾十年來美國主流媒體被左派掌控的背景下,麥卡錫這個名字,幾乎已經成為負面的代名詞。但是,《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一書中的論述,給出了不同的視角:


1954年約瑟夫.麥卡錫(圖)參議員的反共努力被打壓,相關證據被掩蓋。直到維諾娜文件被公布,顯示美國政府內部至少有三百多名為蘇聯工作的間諜。(AFP)

「二戰期間的美國政府內部有很多蘇聯間諜早已不是祕密。但由於1954年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參議員的反共努力被打壓,左派媒體、政界、學術界合力掩蓋,相關證據一直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上世紀90年代中,美國政府公布了40年代二戰結束之前美國情報部門破解的絕密電碼維諾娜文件(Venona Files)。

絕密電碼顯示,在美國政府內部至少有300多名為蘇聯工作的間諜,至於他們手下還有多少人則不得而知。有些間諜在羅斯福政府中身居高位,能夠接觸絕密的敏感信息;有些則可以利用職權影響美國的政策走向。這些人包括向蘇聯輸送原子彈技術和其他軍事技術祕密、後來被送上電椅的羅森堡夫婦(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財政部副部長哈利.德克斯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和國務院官員艾爾傑.希斯(Alger Hiss)等。

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1950年開始揭露共產黨對美國政府和社會的滲透,但1954年被參議院投票譴責,美國政府內部清理共產主義的努力半途而廢,是美國加速走上下坡路的關鍵。

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滲透、麥卡錫主義等一系列問題並沒有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終結而失去現實意義。麥卡錫多年來被左派政客和媒體妖魔化,「麥卡錫主義」成為「政治迫害」的代名詞,顯示出左派已經牢牢地掌握了意識形態領導權。

保守是天性 硬漢派電影大放異彩

保守主義,是在各國政治傳統中自然生發出來的,正所謂「天然的守舊思想是人們心靈的一種傾向」,人類天然就對激進的改變抱有懷疑和不信任,天然就在熟悉的事物和環境中獲得安全感。保守主義是既成事實,代表著人民對土地、家庭、團體、傳統、國家的愛,彷彿自然法一樣天經地義。


《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年2月8日首映戲院海報。(公有領域)

美國有史以來唯一一部將保守政治理念以史詩形式展現的電影,是大衛.格里菲斯導演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它顛覆了南北戰爭的主流敘事,歌頌保守勢力保護了南方人民的身家性命,將選舉秩序恢復正常,這才有了一個在戰爭廢墟中新生的美國。然而這部電影誕生後不久,好萊塢即被赤化,真正的保守派電影舉步維艱。

即便如此,保守傾向的電影還是在美國和世界影壇上大放異彩。硬漢派電影幾乎全都是保守傾向,因為左派反感個人英雄主義,偶爾塑造類似角色也不倫不類。


美國西部片裡隻身抗暴的獨行俠,如約翰.韋恩,都是保守主義者。韋恩長期的激烈反共言行招致斯大林下令對其暗殺,後來赫魯曉夫撤銷了刺殺令。(AFP)

美國西部片裡隻身抗暴的獨行俠們,如約翰.韋恩、加里.庫珀,都是保守主義者,韋恩長期的激烈反共言行招致斯大林下令對其暗殺,後來赫魯曉夫親自撤銷了刺殺令。而以《鏢客三部曲》重塑新派西部片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是保守主義者,他的電影,幾乎全都是保守派的電影。


以《鏢客三部曲》重塑新派西部片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電影,幾乎全都是保守派的電影。圖為1987年7月21日,美國總統里根歡迎美國演員兼加州卡梅爾市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到白宮玫瑰花園。(AFP)

蘭博系列代表里根時代的美國精神

可以說,今天的好萊塢,已經成為宣傳左派意識形態的大本營。特別進入21世紀,好萊塢左派的電影遍及多個層面:同性戀話題的《卡羅爾》,種族話題的《撞車》、《為奴十二年》,揭露天主教會醜聞的《聚焦》,反華爾街反大資本的《大空頭》,《阿凡達》的反政府等;《後天》的故事背景,也可以解讀為全球變暖理論造勢。


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洛奇(Rocky)系列和蘭博(Rambo)系列,堪稱影響力最大的保守派電影作品。(Getty Images)

但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洛奇(Rocky)系列和蘭博(Rambo)系列,堪稱影響力最大的保守派電影作品。

當時,70年代的美國處於越戰失敗後遺症中不能自拔,國內失業率和通脹嚴重,再加上石油危機,美國進入大蕭條以來最艱難的時代。左派電影普遍從選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刻意陰暗化、混亂化、骯髒化,比如《出租車司機》等影片,更使民眾的意識和心靈蒙上了厚厚的陰霾。

洛奇第一部同樣是在灰暗的色調中開始敘事,演繹了一個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小混混白人拳手抓住機遇險些將黑人拳王(暗喻拳王阿里)擊敗,強調奮鬥就會成功。

蘭博系列則可以代表整個里根時代的美國精神。1980年,里根當選美國總統。1981年,史泰龍開拍電影《第一滴血》。同名小說原本是部反戰小說,把主角蘭博塑造為一個殘忍的瘋子。但史泰龍親自操刀,將劇本變成「反反戰」電影。

影片中,蘭博代表著所有的熱愛美國者、所有出生入死的退伍美軍、所有戰死的英靈,向煽動反戰示威、出賣軍人和越南的政客,迸射出憤懣和怒火。沉痛悲愴的片尾曲 It’s a long road 奏響,蘭博在上校陪同下昂然步出警局,彷彿一位凱旋的英雄。

外界對《第一滴血I》的評價是嚴重分裂的。左派認為該片「歪曲了對越戰的評價」,而保守派則認為這是偉大的經典之作。

如果說《第一滴血I》是對美國不再偉大的整個70年代的控訴,那麼《第一滴血II》就是對共和黨里根的80年代的熱情讚頌。這正是美國保守勢力的一次回潮。

里根總統則對蘭博這個角色讚譽有加。1985年7月貝魯特人質危機結束後,里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昨晚看完蘭博II之後,我知道下次遇到危機和挑戰時應該怎麼做了。」里根經常將《第一滴血II》視為其國內外政策的典範。在另一次勞動節演講中,里根表示他將「本著蘭博精神」清理聯邦稅制。


史泰龍的電影對重塑美國的大國形象、激發人民的自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Getty Images)

史泰龍的電影對重塑美國的大國形象、激發人民的自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第一滴血第二集》和《洛奇第四集》(洛奇英勇擊敗了蘇聯拳手)上映時,電影院的觀眾齊聲高呼「USA!USA!」蘭博這個角色成為了里根時期政治、意識形態和軍隊的標誌。

《勇敢的心》讚美民族主義

另一位保守派的好萊塢導演和演員是梅爾.吉普森:其代表作品有《耶穌受難記》、《勇敢的心》、《我們曾是戰士》、《愛國者》、《血染鋼鋸嶺》等。《耶穌受難記》是一部完全忠實於《聖經》的基督教的傳教片;《勇敢的心》讚美民族主義。

《蘇格蘭人如何創造了現代世界》(How the Scots Invented the Modern World)的作者Arthur Herman 這樣評價《勇敢的心》:


1996年梅爾.吉布森以《勇敢的心》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AFP)

「除了是一部創造歷史的動作電影外,《勇敢的心》把其描繪的英雄——中世紀的蘇格蘭勇士威廉.華萊士——提升到神話的高度,一舉贏得了五項奧斯卡獎,其中包括梅爾.吉布森本人的最佳導演獎,他自己出演的華萊士,勇敢地反抗英國暴政。《勇敢的心》告訴我們,自由不僅是值得為之犧牲的,也是值得為保衛家庭和家庭而讓敵人付出生命代價。六年後,在世貿中心雙子塔的廢墟中,吉布森的講話引起了一代美國青年的共鳴,他們從軍打擊恐怖分子,而不是邀請後者參加「建設性的對話」。自那以後,自由主義者們就從未原諒過吉布森。」

越戰老兵,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Mackubin Thomas Owens對《我們曾經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評價道:

「大多數以越南戰爭為題材的的電影,都反映了反戰左翼的精神錯亂。這部電影改編自哈爾.摩爾中校的回憶錄(梅爾.吉布森主演),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生動選擇。本片聚焦1965年的德浪河谷戰役,一個寡不敵眾的美國陸軍營與北越三個兵團之間的戰鬥。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把前線的士兵們當作普通公民來對待,而不是那些可憐的失敗者或病態殺手。本片把他們描繪成願意犧牲一切來履行職責的人,這其中包括了對他們的國家、對他們的部隊、對他們的戰友的責任。正如電影所闡明的,在外作戰的士兵也有家庭。事實上,他們最深切的思念,通常是他們摯愛的家人。」◇

新紀元周刊第659期

新紀元周刊電子雜誌一年訂閱(點擊進入)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徑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https://goo.gl/h1s2eA  )

新紀元暢銷書籍《中國大變動叢書》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