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新視角聽新聞 #13】泰國爆發 有史最大規模抗爭 從年輕人擴展全民參與

泰國自1932年轉型成君主立憲政體後,國家、宗教、王室,被視為泰國立國的三大基石,不過在遭遇疫情的經濟衝擊,以及各類政治矛盾不斷激化之後,從今年7月開始,泰國開始爆發大規模民眾抗爭,開始是以大學生為主體,但很快變成年輕人都來參與,最後演變成泰國民眾都參與的全民抗爭。

*兩萬多人集會  警方出動藍色水砲

泰國警方在10月13日以來已有65人被拘捕,包括9名主要領袖。但示威者未被嚇退,10月 16日,民眾紛紛來到住家附近的空鐵(BTS)或地鐵(MRT)鐵路站集會,政府下午下令曼谷所有鐵路站關閉,但民眾決定徒步走到示威地點,有示威者佩戴安全帽及防毒面具到場。估計各地合共有2.3萬人出席集會。

10月16日,大約3,000名示威者在曼谷的主要購物區聚集,要求當局釋放被捕示威者,又大罵總理巴育要求他下台。數百名防暴警察到場驅散,示威者用鐵欄阻止警方推進,雙方發生推撞,警方其後向示威者發射水炮,包括混有化學劑的藍色水標記示威者,聲言未來會採取法律行動。

10月17日下午,抗爭者在三個地區舉行集會,在度假勝地芭堤雅也有大批民眾來到沙灘上抗議。

2014年被軍政府奪權的前總理英祿,17日在社交網發文,矛頭直指當年推翻她的軍頭、現總理巴育。

10月18日,過萬民眾佔領勝利紀念碑後,不時坐在地上喊口號,但數次有救護車經過時便主動「開紅海」般讓路。

有參與集會的年輕人表示,自己因為不滿政府在周五突然向人民使用水炮車,才會出來。還有學生表示不少人正打電話叫朋友過來,當時亦有民眾在勝利紀念碑廣場向天橋旁觀的人揮手,大喊「下來!下來!」

不少網民號召其他人到曼谷的邊緣地區,稱因為該地區不屬於曼谷範圍內,故緊急狀態令不能在當區執行。但在晚上 7 時左右,暖武里府地鐵站也遭關閉。抗爭者在地鐵站地上放下狗糧,把服從獨裁政權的人叫成「忠心寵物」。

曼谷阿索克區一直下微雨,民眾紛紛穿上彩色雨衣,由於示威已變成「無大台」,眾人在各個「開花」地區輪流發言。由於曼谷阿索克區沒有可作路障的欄杆,民眾以身體當作路障,稱要保護其他示威者。

另外,距離曼谷 45 公里的巴吞他尼府(Pathumtani)亦有大批示威者聚集,響應曼谷的反政府示威,大部分人穿上黑衣及舉起三指手勢。據《曼谷郵報》指,今日全國各地有近 20 個地方均有人號召行動。

*抗爭過程:從大學生到年輕人再到全民參與

從今年夏天開始的民眾抗爭,是泰國六年來規模最大的。

今年7月18日,學生團體「自由青年(Free Youth)」,與「泰國學生聯盟(Student Union of Thailand)」發起和平示威,超過2,000人走上街,對國家提出三大訴求:解散國會、停止騷擾異議人士,以及修正由軍方主導制定的憲法。這一天,被視為後疫情時代學生運動的開端;從那以後,各類抗議、集會、快閃幾乎天天在泰國各地上演。

8月16日,學運迎來第二波高峰,約一萬人再度集結於民主紀念碑前,向政府表達不滿。「自由青年」亦在同一天改組成「自由人民(Free People)」,以擴大支持群眾,準備長期抗戰,「讓獨裁在我們這一代結束!」他們喊。

與香港反送中運動類似,這次泰國抗爭也是以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無特定領導(Leaderless)方式,橫向串聯、分進合擊。

據《報導者》採訪報導,學生團體「自由青年」的發起人塔帖,2016年上大學一年級時,他的學校朱拉隆功大學,曾邀請黃之鋒參加一個民主座談會,但泰國政府卻禁止黃之鋒入境,塔帖回憶,「這是我第一次與獨裁、威權親身接觸。」

*經濟消退 貧富差距大  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這次儘管泰國抗疫有成,但經濟前景慘淡,泰國央行預估今年GDP將萎縮8.1%。同時又因政府失能,貧富差距持續拉大。統計發現,泰國前1%的富有階級,掌握了全國66.9%的財產。雖然泰國貧窮率從1988年的65%,至2015年成功降低為7.21%,但因近年來經濟成長放緩,貧窮率再度回升至2018年的9.85%。泰國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數,亦從2015年的485萬,增加至2018年的670萬。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現有體制又沒有他們的容身之處。修憲、落實民主改革,是他們眼中唯一扭轉現狀的方式。

*軍人政府修憲讓自己繼續掌權

除經濟困境,還有政治上的不公。目前泰國政治仍由軍人掌握實權。儘管泰國在2019年曾舉行大選,但「遊戲規則」來自軍方主導修正的憲法,造成小黨林立,不利反對黨整合;加上250席參議員全數由軍方指定,且可與500名眾議員一同票選總理,因此在軍人政黨「公民力量黨」合縱連橫之下,最後仍由2014年政變發動者再次「上位」。

軍方透過選舉給予自己合法性後,還不斷打壓異己,並用卑鄙的手法,解散了代表年輕世代的「未來前進黨」,並通過法庭判決,令年輕領袖們10年不得成立新政黨、不能參與政黨,並褫奪公權。

該事件引爆青年怒火,今年2月的第一波學運也因此而起,但後期因疫情肆虐,學生轉為線上抗爭。等到夏天,年輕人再次走上街頭。

*泰國歷史上的首次 具有時代意義

這次泰國抗爭具有時代意義,因為無論是訴求議題還是激進度,都是泰國史上首現。

這次學生們站上街頭,是為自己未來。他們認為,當今僵化的政治、經濟、社會等保守結構則是壓迫的源頭。今年學運不光聚焦修憲、政治改革,更試圖重塑泰國政治體系、要求改革「保守機構(包括王室、軍隊等)」,這在泰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在以往,談論王室都可能面臨15年監禁,而如今泰國學運組織,正試圖要求王室「正常化」,他們提出要「改革王室」,目標是要健全君主立憲體制。

今年學運也超越泰國傳統的「紅衫軍與黃衫軍」的鬥爭,抗爭團體儘量團結所有組織,一致對抗政府。還有非政府組織發起民間修憲提案,到9月中旬已累積超過5萬人連署、達到提案門檻,屆時將與執政聯盟、反對黨聯盟各版本在國會審查,專家稱,這可視為學運一大成果。

*泰國抗爭者的三指手勢的含義

泰國抗議者舉起三個手指頭表示抗議,對這個手勢,人們有不同的解讀。

有人說,三指表達了和平,自由,弟兄姊妹的情誼,在泰國,人們都以兄弟姐妹相稱,這和1789-1799法國大革命與電影《飢餓遊戲》裡面的三指手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2014年泰國有一群學生受《飢餓遊戲》的啟發在數十名員警和士兵中豎起“三指”並貼緊嘴唇,事後這批學生被捕。因此,“三指”自此就像是對權力集團的反抗。

還有人說,頻頻豎起的三根手指, 是為了表達出對獨裁的抵抗,呼籲民主,反對明顯違背人權的國家權力濫用。

也有人說,三根手指代表了這次抗爭的3大訴求:一是修改憲法,二是搞政治改革,三是改革王室和軍隊等保守機構。

也有人把三大訴求說成是:一,解散國會、二,停止騷擾異議人士,三,修正由軍方主導制定的憲法。

面對抗爭者的訴求,泰王哇集拉隆功10月16日發言時,卻未有提及社會動盪,僅說泰國「需要愛國以及愛戴王室的人」。

示威者不斷打破傳統挑戰王權,周三有示威人士向乘車經過的王后示威抗議,至少兩人因此在周五被捕,一旦罪成他們可能面對終身監禁。

軍政府總理巴育也不理會要求他下台的聲音,宣佈延長緊急令,禁止多於4人聚集直至11月中旬。在野「為泰黨」呼籲政府撤除緊急法令,以及釋放示威者。人權組織「人權觀察」警告,政府延長緊急令無疑等於向警方「開綠燈侵犯人權而不必受懲罰」,呼籲國際社會譴責。(ID14147)

責任編輯:Vion Lo

點擊大圖,訂閱YouTube: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