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聽新聞 #22】香港抗爭改變世界 泰國香港聯成一線
港人一年前抗爭啓發全球,香港點燃的抗爭之火,正在泰國燎原。泰國正在發生的一切,全球關注。
泰國曼谷反政府示威持續,警方出動水砲車驅散,手無寸鐵的民眾只能跪在地上用傘陣抵擋,傍晚亮起手機閃光燈,在燈海下高歌,為救護車讓路的「分紅海式」分合,抗爭無大台,兄弟爬山、各自努力,「Be Water」,像水一樣靈活的抗爭策略,還有類似「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五指手勢,變成「三指禮」,表達解散國會、修憲及停止打壓異見的三大訴求⋯⋯
這一幕幕似曾相識畫面,再現在泰國的各地。專家評論說,港人的抗爭改變了世界,香港的反送中模式,深刻啟迪了泰國民眾的抗爭。
港警比泰警更兇
泰國政府日前在曼谷頒佈緊急狀態令,禁止5人以上聚集,但仍無法阻止民眾上街追求民主自由的決心,前兩天警察只用盾牌、警棍推進,及驅趕示威者離開集會場地,但17日晚首次出動水砲車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及民眾。
面對警方更強勢的回應,香港人向泰國的示威者伸出援手,分享過去一年多來的經驗,讓泰國的民眾也開始像香港人一樣,戴上護目鏡、穿上雨衣,手握雨傘走上街頭。
有現場受訪者對外媒表示,被水砲車的藍色水噴中後,「不斷流鼻水,睜不開眼……跟香港感覺都好像,但(泰國)沒這麼刺激,可能香港用了過期貨」。
目前,泰國總理至少還同意與民眾對話,而且泰國的警察沒有香港警察那麼兇,還沒有出現棍棒亂打、用膝蓋壓住脖子等方式,目前泰國總共逮捕了幾十人,還不及港警一天的逮捕數量。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泰國示威活動采取香港去年反送中運動的流水式、無大台,也就是沒有主要領導者的做法,靈活地對抗政府行動。例如示威團體會在下午三時才利用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公布集會地點。而示威者聚集後,發起活動的團隊會有志願者提供「速成班」,現場教導民眾如何對抗衝突,以及學習簡單手勢,協助傳遞食物、水與防護裝備。
泰國抗爭者表示,這些都是從香港學來的。
*泰國人為香港加油
在泰國集會上,出現「還香港獨立自主!」(Kuen A-Ka-Rhat Hai Hong Kong)的“「挺港」吶喊。這段視頻被前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在臉書上發布後,引香港民眾關注,紛紛以中英文留言─「願榮光歸香港和泰國!」、「泰國加油!」
在Twitter上,羅冠聰還發貼提醒泰國抗爭者,要「善待夥伴、相信群眾智慧、抗爭策略多變如水、行動果斷、心中永遠懷著希望、注意自身安全」,才能經得起長時間與政府對抗的考驗。
羅冠聰更以「泰國手足」稱呼泰國的示威者,並表示「在共同對抗暴政的路途上,不同面對暴政的抗爭者互相聲援,是構成國際壓力相當重要的一環」,呼吁港人繼續留意白羅斯、泰國等地的抗爭,守護大家共同珍視的價值。
同一道世代難題
在香港泰國兩地互相交流示威經驗的同時,泰國人也漸漸發現,泰國社會也和香港社會一樣,必須正視年輕世代與父母一輩之間的世代隔閡。
香港反送中出現了黃、藍之分,曼谷反政府則是白、黃之分,黃色是親皇室或親政府人士,而白色、白絲帶是泰國大學生及民眾,追求民主自由,盼可改變泰國多年來的腐敗的制度。
2016年香港大學主導的研究發現,18-39歲的香港人更傾向支持民主派政黨;但 40歲以上的香港人更偏好親中政黨,如今泰國出現了相同的局面。
由於成長環境和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令泰國父母與年輕人「一談到王室就吵架」。泰國父母一輩自幼開始,就被教導要尊敬、愛戴泰王,不能任意批評王室,泰國法律也規定不準隨意批評泰王,否則議論王室就得面臨牢獄之災。
不過很多泰國人說,前任泰王蒲美蓬聲望頗高,勤政愛民的形象使他在民間享有一定聲譽,但今日的泰王瓦吉拉隆功,除了豐富的私生活和豪奢的作法,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
疫情爆發後,依賴旅遊業的泰國經濟雪上加霜,泰王卻在疫情最嚴峻時,拿著納稅人的錢跑到德國去享樂,還帶去20個妃嬪,這令泰國年輕人認為,「泰王拋棄自己國民,為何民眾不能批評他呢?」
香港抗爭改變世界
10月18 日,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華志堅(Jeffrey Wasserstrom)評論稱,香港的抗爭運動正在為世界帶來改變,與六四事件相比,香港去年的反送中運動強調的「be water」精神,正前所未有地在全球範圍激發出對抗專政的,更為堅韌的力量。
華志堅專注研究中國近代史,還有研究香港政制發展的專著。他在評論中指,香港的抗爭者曾在 2014 年和 2019 年發起大規模運動,均未能如願推進民主化進程。然而,即使香港如今看來前景黯淡,只要留意白俄羅斯、美國明尼蘇達州、黎巴嫩貝魯特,以至泰國曼谷的示威者如何表達訴求,明顯地,香港的抗爭鼓舞和影響了全球人民,對抗各自的專制政權時的行動。
他認為,反送中比天安門事件更具影響力。
回溯中國近代抗爭史,由 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開始,抗爭者即使遭到血腥鎮壓,仍未能成功爭取到他們想要的自由,然而中國的六四抗爭還是啟發了之後在布拉格和德國萊比錫的政治抗爭。即使在中國,對天安門的記憶仍在持續影響好幾代人,天安門六四事件也在香港的民主抗爭運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4 年的雨傘運動成了自六四後,大中華地區最大型的示威活動,引起國際關注,雖然最後仍未能成功爭取普選,但卻影響了很多人在去年再次走上街頭,並且持續了更長的時間,再次引起了全球更多目光,從反對引渡法案開始,演變成了一場抗爭,對抗政權的打壓和警暴。
後來雖然《逃犯條例》被撤回,但同時北京卻在今年七月實施了《國家安全法》,令異議人士更容易被送中,一旦被拘留隨時無法與律師聯絡而被判刑。同時,政權更取消了今年的立法會選舉,亦限制了港人遊行集會的權利,警權不受束縛。
華志堅認為,不能單純或簡單地說,香港的抗爭運動就如 1989 年六四事件一樣失敗了,因為無論 2019 年的抗爭會否在將來醞釀成更大的行動,都已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影響,令抗爭者抵抗力量得以大大提升。
無可否認,很多戰略和組織手法的起源無從考究,是香港的年輕人從不同地方借鑑而來,但是香港人在其中發揮的創意,令這些抗爭方法變得獨特。
更重要的是,由美國到泰國等地的示威,都看見示威者貫徹了香港抗爭中「be water」的精神,強調靈活性和堅韌。「be water」起源於道教、武術,由香港武打巨星李小龍發揚光大,這種精神令示威者的行動多變,讓警方難以應對。
看來,香港點燃的星星之火,正在世界各地燎原。(10.20-4 ID 14214)
責任編輯:T so
點擊大圖,訂閱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