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新視角聽新聞 #1448】美專家:在中國做生意的時代已結束

【新視角聽新聞】美專家,過去美國商界的投資中國說,已經一去不復返。

歡迎收聽新視角聽新聞。

美國獨立研究機構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首席執行官利蘭‧米勒(Leland Miller)10月20日表示,大家所熟知的在中國做生意的時代已經結束,只剩下那些能承受高風險的投資組合,或許還能有機可圖。

米勒接受霍士(Fox News)商業台《與瑪麗亞共度晨光》節目採訪時說,過去美國商界的投資中國說,已經一去不復返。

米勒說。「很多跨國公司所做的,很多金融公司多年來所做的簡單講就是:『中國很大,有很多消費者,有很多機會。我們必須去那裡,我們總會有辦法。』」

米勒認為,那種自以為能去(中國)那裡(投資),你了解什麼是(中國的)政治風險,並冒著公司資產或股票價格、銷售等可能面臨嚴重下滑風險的想法——現在會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但米勒也說,「我還沒有準備好說,不可在中國投資,因為我認為,還沒走到那步。不過,這完全取決於你的風險狀況。」他解釋,對那些敢於承受高風險的公司來說,從價值的角度來看,中國可能是一個好機會,因為他們願意承擔風險。

米勒說,「但在中國做生意的想法,我們在過去20年裡所做的那種生意,我認為,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顛倒的世界:美中世界領導權競爭》一書的作者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的觀點﹐他想結束這一切。

多年來,中共政權一直能夠依靠一個強大的集團——美國企業,在華府代表其利益。

曾在里根政府擔任貿易官員、現為華盛頓智庫「經濟戰略研究所」總裁的普雷斯托維茨告訴《大紀元時報》,由於大企業在美國政治中扮演的特大型角色,現在美中關系存在「瘋狂的失衡」。

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美國企業在政治和貿易談判方面更能代表中國,而不是美國」。「這是一個我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大問題。」

以蘋果公司為例,該公司的大部分產品都在中國組裝,並將中國視為其第二大消費市場。普雷斯托維茨認為,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對美國政治精英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普雷斯托維茨說,「他向政客提供巨額捐款,幫助他們贏得國會席位。他有大量的律師和游說者」,「他在華盛頓是個很有權勢的人。」

然而對北京,普雷斯托維茨說,這位首席執行官「跪了」﹐「他和其他人一樣,受黨的擺布」,

當這些大公司負責人與官員和國會議員接觸時,他們說自己代表了美國企業的利益﹐但普雷斯托維茨形容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普雷斯托維茨說,「他們不代表美國企業﹐他們代表的是中國。」「蒂姆‧庫克不怕喬‧拜登,但相信我,他怕習近平。」

普雷斯托維茨在書中詳細介紹了美國企業如何成為中國的支持者。自理查德‧尼克松總統(Richard Nixon)在上世紀70年代﹐為中美關係的開啟鋪平道路以來,美國與中共政權近40年的接觸一直貫穿著這個模式。歷屆政府都鼓勵美國對華貿易和投資,希望全球化能讓這個共產國家變得更加民主。

1989年6月﹐發生天安門廣場大屠殺,中共政權暴力鎮壓支持民主的學生,該政權面臨著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孤立。然後,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喬治‧H‧W‧布什 (George H.W.Bush) 總統向中共伸出了援手。

布什派遣他的國家安全顧問祕密訪問北京,向中共領導人傳達信息,他將盡最大努力恢復兩國關係,並阻止國會削減貿易的努力。他繼續進行貿易的理由是:「由於人們有商業動機,無論是中國還是其它極權制度,走向民主是不可阻擋的。」

中共還找到了克林頓總統這個合作夥伴,他是「建設性接觸」的熱心推動者,曾在2001年促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克林頓在2000年向美國公眾兜售這項協議時說,此舉意味著中共政權將「引進民主最珍視的價值之一——經濟自由」,這將「對中國的人權和自由產生深遠影響」。

顯然,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

此後,中共擴大了針對宗教和少數民族的侵犯人權行為,並在大陸和香港各地扼殺批評者的聲音,同時通過部署世界上最廣泛的科技監控系統,加強了對中國公民的控制。

在一波波外國投資的推動下,該政權使用了大量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促進了國內工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摧毀了美國製造業。現在,它試圖在高科技製造業方面引領世界,並將自己的技術專制模式打包出口到全球各地。

然而,美國的政治精英們最終是如何被普雷斯托維茨所描述的、即通過貿易實現自由化的「海妖之歌」所誘惑的呢?

他在書中寫道:「我認為,答案是,他們拚命想要相信(通過貿易實現自由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主要掌管華盛頓事務的企業看到了中國的巨大商機,決心從中獲利。其次,當時的權威學者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真的。」

作者接著說明了企業老闆、華爾街銀行家和變成華盛頓游說者的前官員﹐是如何急於在中國市場套現的。

摩托羅拉前首席執行官高爾文(Robert Galvin)利用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機會——當時孤立無援的中共急需外國支持者——談判達成了一項有利的協議,將公司的工廠遷往中國。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前首席執行官莫里斯‧格林伯格(Maurice Greenberg)和聯邦快遞(FedEx)的首席執行官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都渴望從中國這塊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他們也是國內政權的強大朋友。

普雷斯托維茨寫道,史密斯「成了玩弄華府的高手,把前參議員和國會議員安排在他的董事會中,像『格林伯格』一樣向所有有影響力的議員捐款,並為選舉活動大筆捐款,」

20世紀90年代初,在華爾街,時任高盛投資銀行高管的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率先提出了一項計劃,幫助中國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SOE)整合成大公司並上市。

中國國有企業在國內外交易所籌集了數千億美元,為華爾街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淨利潤。保爾森後來成為喬治‧W‧布什總統時期的財政部長,現在是保爾森研究所(Paulson Institute)的負責人,該研究所在官網上說其是一個智庫,「致力於促進美中關係,為維護全球秩序服務」。

普雷斯托維茨寫道,「保爾森作為一個自詡為中國專家的人,做了大量的寫作和演講」,「但沒有證據表明,他或華爾街的其他任何人明白,他們不僅沒有將該國私有化,反而加強了黨的專制統治﹐及其把權力投射到中國境外的能力。」

本文前半部由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後半部英文大紀元記者CATHY HE報導/原泉編譯。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1444)

剪輯:Rm

配音:HW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