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日科技圍堵中共 北大報告講實話被刪
【新視角看新聞】冬奧開幕當天,美國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面對西方國家的科技封殺,北京大學發表報告罕見承認:美中科技脫鉤後,中國的損失比美國更大,該文事後在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官方網站被刪除。
北京冬奧開幕當天,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用意是,要促進美國國內的半導體製造業,提升美國對中共的競爭力,並促進美國國內的半導體製造業。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科技封殺、圍堵中共,北京大學發表報告罕見承認:美中科技脫鉤後,中國的損失比美國更大。
2022年2月13日,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將防止「最尖端技術流向海外」的經濟安全,作為重要政策,警察部門也在全面展開,對民間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宣傳活動。
東京警視廳公安部,從2021年秋天起,大力開展面向企業的講座。
負責該項活動的警視廳參事官 增田美希子,針對俄羅斯和中共的情報活動,具體介紹了警察掌握的手法,並列舉2020年,一名軟銀前職員洩露公司機密資料案,作為說明。
增田強調,「對方是以國家為靠山、接受過訓練的專業間諜」。因此要求公司內部打造,易於諮詢的氛圍,並呼籲業界共享相關資料。
根據日本警察廳,經濟安全保障對策官 吉田知明介紹:「不僅是大企業,擁有獨家技術的地方,中小企業也可能成為目標」,他強調,需要在全日本增強被滲透的危機意識。
據報道,日本東京警視廳,2021年1月設立專門小組,計劃2022年4月新設「經濟安全保障對策室」。
至今為止,警視廳所主辦的說明會,共有700多家企業和大學參加,大阪府警方和愛知縣警方,也啟動了相關專門小組。
美日科技合作的近期消息,2022年1月29日,日本經濟新聞社報道,日本政府將與美國合作,針對預計在2030年左右,普及的新一代通信標準「6G」無人化技術,開始建立國際標準,共同防止中國企業壟斷。
據報道,日本總務省最快於2022年度上半年,將在手機、通信設備、汽車、無人機及時鐘廠商等廣泛的領域,招募企業加入聯盟;並且設想讓在軟件等領域,佔有優勢的美國企業加入。
2025年度之前,將實現名為「原子鐘」特殊半導體的技術實用化。
原子鐘像感應器一樣工作,是實時高精確度遠程操作不可或缺的技術。如果將原子鐘配備在自動駕駛汽車及無人機上,可以像使用人造衛星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一樣,遠距離掌握物體的位置和時間。
日本總務省從2022年度開始,4年內將向研究開發及驗證實驗提供部份資金。日本總務省屬下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信息通信研究機構(NICT),更考慮向企業聯盟提供特殊半導體的技術。
2022年2月2日,歐盟委員會提出,對行業標準系統實施改革,以確保歐洲的綠色和數碼產業的標準,不被中共主導。
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專員 布雷頓(Thierry Breton)在宣布這項提議時表示:「我們需要確保,我們不只是標準的使用者,我們需要成為標準的制定者。」
歐洲和美國在行業國際標準化的努力中,一直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歐美電信業在國際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發展早期的標準制定中,已扮演關鍵角色。但是,歐盟標準化機構的官員們說,中共的崛起正威脅到西方世界,作為行業標準制定者的地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下一代移動通信領域的行業標準制定。
2021年10月,中國華為公司副總裁胡克文,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中國在國際互聯網新標準IPv6+技術體系創新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韋樂平則指出,中國現在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好的IPv6網絡基礎設施」。
在現代經濟中,行業技術標準被認為是,引領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標準的制定者往往也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歐盟官員們提到,面對中共的崛起,歐盟需要加快行動、與其他「理念相同的國家」共同捍衛行業標準化的領導地位和民主價值。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根據這份新戰略草案,歐美也計劃使用共同資源,確保新創公司知悉即將制定的標準,同時依賴專家來預測未來的技術發展。歐盟和美國也將透過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定期開會,解決雙方合作如何運作的細節。
近年來,因中共積極遊說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重要技術標準設立機構,讓歐盟和美國越加擔心,中共的行動將使中國企業,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
歐盟主管競爭事務的執委維斯塔哲(Margrethe Vestager)表示,中方稍早前重新定義網絡的基本標準,讓中共國有網絡服務供應商,對使用者如何搜尋網絡擁有更大的控制權,是北京當局在關鍵技術標準上,帶頭與西方政府及其科技公司唱反調的例子。
為此,針對中共帶來的挑戰,維斯塔哲強調,歐盟希望盡速執行這項剛公布的新戰略。
2022年2月4日,由美國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以222票支持、21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由國會民主黨人力推的《2022美國競爭法》。該法案也稱「中國法案」,被視為眾議院對參議院2021年6月通過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USICA)的回應。
在這部內容長達近3000頁的法案最終表決通過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House Speaker Nancy Pelosi, D-CA)4日上午召開記者會稱,「《美國競爭法》將確保美國在製造、創新和經濟實力方面保持領先地位,並能勝過任何國家。」
根據《美國競爭法》內容,美國將創立美國晶片基金,撥款520億美元鼓勵美國私營部門投資於半導體的生產等;授權450億美元改善美國的供應鏈,推動美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
法案包括對美國貿易規則的修改,用意在抵消中共扭曲市場的貿易行為,包括加強反傾銷規則。
眾議院的《美國競爭法》接下來將與參議院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展開兩院協調,兩院版本達成最終一致並在國會通過後將送交白宮由總統簽署生效。
2022年1月31日,北京大學國際與戰略研究所發表《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報告。報告評估了美中脫鉤對資訊科技、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行業的影響,承認在美中科技脫鉤後,無論在技術面或產業面,中國在大部份領域明顯落後,甚至陷入真空狀態,尤其是晶片製造、人工智能及資訊科技(IT)產業,更會面臨發展樽頸。
報告稱,中國僅在一些小領域居領先地位,但像IT產業經過美中科技脫鉤後,已面臨「巨大衝擊」,相較對美國的IT產業則沒有明顯影響。尤其在晶片製造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上,已形成脫鉤共識,導致中國目前只剩下「技術含量低或增值低的行業」與美國企業有聯繫。
報告當中進一步披露,中國頂級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只有34%留在國內,而56%已移居美國。至於整體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公民,多達88%選擇留在當地,只有10%願意返回中國工作。其中,航天科技是美中合作和相互依賴最少的領域。但在高度依賴商業市場的民航領域,中國仍處於劣勢,核心零件仍嚴重依賴美國和西方國家。
報告中指出「無論是從橫向範圍還是縱向差距看,美國技術實力依然全球領先」,中國要「自主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脫鉤戰略包括組建「科技民主聯盟」,使中國在科技上被完全孤立,增加中國從它國進口關鍵零件、獲取先進技術和吸引人才的難度。
報告並提出建議,北京當局應選擇國際合作和培養人才,以縮小美中科技差距。
據美國之音報道,2月3日,這篇題為《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的簡報文章已從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官方網站上刪除。
報道引述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和經濟高級顧問兼理事會主席甘思德(Scott Kennedy)的分析指,該報告雖然通過了北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審核,但發表幾天後就被撤,反映了中國學術界看法與執政黨路線的不一致。
科技與地緣政治問題分析人士保羅•特廖洛(Paul Triolo)也表示,北大這份報告的基本要點顯然是正確的,但北京當局可能不希望公開推廣這樣的信息。
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贊同北大報告作出的結論。
貝克利說,中國在出口市場以及中共官員所說的「卡脖子」技術,以及資源方面,嚴重依賴美國及美國盟友;中國約35%的經濟與國際貿易有關,而美國在這方面只有佔20%;中國則大約有70%到80%的石油、電腦晶片、高端感應器和先進醫療設備,與90%的先進製造設備,倚賴進口。
貝克利認為,「這給了中國的競爭對手許多可施壓的痛點,經濟快速脫鉤後的前景,對北京來說可能將是毀滅性的結果。」
以上節目內容,由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東方皓提供。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6120)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