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家雲集談論 自然免疫和疫苗免疫
【新視角看新聞】一年來,隨著人們大規模地接種疫苗,死亡和嚴重傷害事件卻每個月都在增加。 《羅馬宣言》提到,具自然免疫力的人傳播病毒的風險最低,並且是根除病毒的必要條件。
從2020年12月14日到2022年2月11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通過「疫苗事件報告系統」(VAERS)共收到111萬9,063份COVID-19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其中有23,990宗相關死亡,以及19萬2,517宗嚴重傷害。
剔除VAERS系統中提交的「外國報告」,同一期間,美國共報告76萬102宗不良反應事件,包括10,909人死亡和79,111人嚴重傷害。
一年來,隨著公眾大規模地接種疫苗,死亡和嚴重傷害事件每個月都在增加。但CDC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表示,這些都是民間報告,沒有對這些事件進行過調查。
參議員羅納德約翰遜(Ronald Johnson)表示,在13個月內超過22,000宗COVID-19疫苗的相關死亡事件中,儘管沒有官方調查,但30%發生在接種疫苗後的第1—2天;因此FDA應該向公眾發出警告。
約翰遜總結了最近26年來藥物致死的情況來對比COVID-19疫苗的傷害情況。其中,在總共15,910宗例子當中,使用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平均每年有15宗相關死亡;使用抗瘧疾藥物羥氯喹(HCQ),平均每年69宗相關死亡;使用流感疫苗,平均每年77宗相關死亡;使用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DXMS),平均每年618宗相關死亡;另外,在總共26,356宗例子當中,使用泰諾,平均每年1,024宗相關死亡;在總共1,612宗例子當中,使用新藥瑞德西韋,平均每年921宗相關死亡;而接種COVID疫苗,平均每年20,175宗相關死亡。
在美國歷史上十大疫苗事件中,1955年的卡特疫苗(含有活的小兒麻痹症病毒)導致大約4萬人感染了「無法預料」的小兒麻痺症,同時會發燒、咽喉痛、頭痛、嘔吐和肌肉疼痛,有51人癱瘓,5人死亡。即使同一家庭的兩兒童同時接種該疫苗,也出現一個兒童無不良反應,另一個則死亡的例子。在該疫苗推出前一年,研究機構曾對該疫苗進行180多萬名兒童的大規模試驗,42萬名兒童接種了疫苗,20萬接種了安慰劑,120萬人什麼也沒有接種。
相比而言,COVID19疫苗只進行了幾個月的研究和幾千人的試驗,卻一直被快速推廣。美國現在有超過2.02億人完全接種了兩劑疫苗,佔總人口的61.1%;全球疫苗接種人數超過4.26億人,佔54.4%。
猶他州的布賴恩德雷森(Brianne Dressen)在2020年11月參加了阿斯利康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第一劑後即出現嚴重的神經損傷──手臂刺痛,對聲音和光線敏感,在病床上躺了幾個月,不得不重新學習如何走路、吃飯和再次組織如何說話。她被退出試驗組,相關實驗的數據消失了。
他們在臉書上有超過12,000名COVID19疫苗受害的成員,但在布賴恩德雷森參加了約翰遜參議員第一次座談會後,群組被臉書關閉。疫苗受害者得不到幫助,醫生們「害怕」接觸疫苗受害者,製藥公司也不承擔責任。
俄亥俄州(Ohio)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的12歲女童麥迪(Maddie Maddie de Garay)1月份參加了5—12歲輝瑞臨床實驗,在注射第2劑輝瑞疫苗24小時內出現嚴重反應。她在2個月內9次看急診、3次住院,至今未癒。原本健康的女童不得不坐在輪椅上忍受著病痛,而且無法自行進食。
律師湯姆雷恩(Tom Rennes)代表國防部的三位實名舉報人說:「據國防部資料庫,在接種COVID19疫苗後,流產比五年的平均水平增加了300%;癌症發病率增加了300%,會影響飛行員工作 的神經系統問題(Neurological issues)增加了1,000%。」
參議員約翰遜表示,辦公室已向國防部發出信件,要求保存所有記錄,並必須對此進行調查。雷恩強調,CDC的官員完全知道這些;國防部的Project Salus報告顯示,接種疫苗後新病例憎加了71%,住院增加61%。這是高層的腐敗。
瑞恩科爾(Ryan Cole)博士是病理學家,每年大約做4萬次,檢查來自人體的細胞或組織。瑞恩科爾表示,他和一些腫瘤專家注意到,在接種疫苗後,那些病情穩定的癌症像野火一樣發作起來。他呼籲進行疫苗是否促使癌細胞突變和轉移的研究,因為刺突蛋白的機制可能會結合或激活一些東西。
約翰遜提到,他收到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對疫苗的疑問。他們不願意接種疫苗,因為看到患者原本正在緩解的癌症,在接種後突然就爆發了。
馬龍博士說:「疫苗並不完全安全,(人們)未能定性其全部的風險,而有風險就必須有選擇。就像你去看外科醫生,他們會描述風險,讓您自己選擇。」。
馬龍博士還引述,南非反種族隔離革命家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1995年5月所言:沒有比 對待兒童 的方式更能揭示一個社會的靈魂了。馬龍博士說:「在我看來,我們的公共政策對兒童產生了強烈的不利影響,讓兒童接種疫苗是完全不合理的。」
參議員約翰遜說,根據CDC的數據,年齡在0—17歲的人群中,每百萬人約有20人死於COVID-19;如果超過65歲,每百萬人約有90,000人死於中共病毒。
「剛剛從越南看到的消息,北部 富都省 一名9年級女童接種第二劑輝瑞疫苗後去世。2021年12月3日,女童接種了第一劑疫苗後出現頭暈和呼吸困難,被送往醫療中心治療後康復;女童的母親告訴醫生情況,但醫生說會有副作用,但女童風險不大,應該打第二針。」
約翰遜說:「該女童打了第二劑疫苗,20分鐘後,出現胸悶、頭暈、呼吸困難和癲癇症,當場接受緊急治療,隨後被轉到醫療中心。抵達後,她開始吐血,陷入昏迷、心跳停止,她的家人收到消息說她在送院後週二早上去世。」
馬龍博士認為接種疫苗是有風險的,一種原因可能是mRNA疫苗是一種基因療法,它會誘導炎症的反應,為抑制這種反應,他們修改了RNA。人們的受體基本上可以吸收病毒和細菌等,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反應,並且疫苗增強疾病的例子由來已久,可能會影響和改變人們免疫系統的工作方式。
馬龍博士說:「去年秋天開會時,我要求CDC在接種COVID疫苗上進行年齡分層,他們不是不知道,但沒有採取行動。」「從Omicron上我們可以看到,疫苗不能防止人們感染和複製、傳播。」
馬龍博士認為:「加拿大安大略省是疫苗高接種區,每百萬接種疫苗的人中,感染Omicron的人數高於未接種疫苗的人群。此外,接種疫苗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預防更嚴重的症狀,也是一個開放且有爭議的議題。」馬龍博士擔心,大規模接種疫苗會造成病毒的抗藥性和逃逸性,更可能會出現其它變種。
有一種說法,戴口罩和打疫苗是為了保護別人的健康。其實在同樣的外界條件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和自身的年齡、體質、病歷等有密切關係。
史蒂夫基爾希(Steve Kirsch)曾經是一名高科技公司的高層,之後公司倒閉了,「我啟動了COVID-19早期治療基金,用於資助Voxamin處方藥,這已被證明可以將死亡人數減少12倍,但美國國家衛生院(NIH)不推薦它」。基爾希現在是疫苗安全研究基金會(Vaccine Safety Research Foundation)的創辦人。
基爾希說,目前只有兩項大規模針對COVID19戴口罩的隨機研究,無論布質或手術口罩都無效。孟加拉的研究數據是公開的,如果使用其數據分析就會發現戴不戴口罩沒有區別,但他們歪曲了事實,以證明戴口罩有效。
基爾希說:「即使是N95口罩,如果你長時間和某人逗留在一個房間,也是無效的。唯一有效的可能是P100,但沒有對它做過病毒測試,它的效果可能比N95強150倍。這種口罩只能保護你自己,它沒有向外方向的過濾器,不能保護他人。」
理查德烏索(Richard Urso)博士說,N95口罩在隨機試驗中不被證明有效,95代表過濾95%的空氣顆粒,但不耐油;而COVID-19卻是油囊病毒,不黏在水份子上。
史丹福大學的醫學教授,傑伊巴塔查亞(Jay Bhattacharya)說:「疫情期間的封鎖政策並未阻止流行病的傳播。第一,它不是機會均等的流行病,40%的死亡發生在養老院的環境中,65歲以上的人嚴重感染和死亡率是年輕人的1,000倍;第二,封鎖導致人們的心理健康危機,對兒童的長期健康和福祉造成了巨大損害。」
從2020年10月開始,多位學者、專家和醫生(包括一些與會者)都簽署了《羅馬宣言》。截至2022年1月18日,超過17,000名國際醫師和科學家簽署了《羅馬宣言》。在2021年10月的更新後,宣言中例明,經過20個月的研究,涉及數百萬患者記錄的數百項臨床試驗數據,已證明在對抗COVID-19上可達成三個基本共識:
1)18歲以下健康的兒童不應被強制接種疫苗。已發生的COVID刺突蛋白基因疫苗傷害事件對兒童大腦、心臟、免疫和生殖系統造成了永久性的生理損傷。
2)自然免疫是對抗COVID-19疾病發展及其更嚴重後果的,最具保護性和最持久的解決方案。具自然免疫力的人傳播病毒的風險最低,自然免疫是群體免疫的最佳來源,並且是根除病毒的必要條件。
3)眾多可用藥物的早期干預是安全和有效的,並挽救了幾十萬人的生命。禁止衛生機構干預醫生的治療方案,保險公司必須停止扣除醫生開出的救命藥物的藥費。
2020年10月,傑伊巴塔查亞和馬丁庫爾多夫(Martin Kulldorff)博士以及英國的蘇內特拉古普塔(Sunetra Gupta)博士,共同撰寫和發表了《大巴靈頓宣言》(Great Barrington Declaration),至今有超過92萬人簽署,簽名不限於醫生和科學家。
宣言中說:「我們來自世界各地,既有自由派,也有保守派。致力於保護大眾。」
宣言提到:「當前的封鎖政策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都對公共健康產生了破壞性影響。」宣言關切現行政策對身體和精神健康的破壞性影響,推薦重點保護法;呼籲保護高風險群體是應對COVID-19的目標,但應該讓那些非脆弱人群恢復正常的生活。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李梅綜合編譯。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6825)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