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領先世界 中共加速航天計劃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宣示2022年將高速占領太空,引起歐美國家警覺。
今年初,中共國務院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向外界展示其推動所謂「一帶一路」空間建設,發展外空全球治理的野心,也進一步證實了其2022年將進行的宇航發射計劃。
中共喉舌人民網在今年2月10日的報導中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航科技)在2021年完成48次發射任務,發射航天器總數量103個,並計劃在今年安排5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140餘個航天器,發射次數將繼續保持高位。
中航科技宇航部副部長馬濤宣稱,中共將在今年完成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6次發射,包括兩次貨運、兩次載人,以及問天實驗艙I、夢天實驗艙II的發射,以建成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間站。
中共唯一從事商業高超音速飛行產品研發和應用的北京凌空天行科技公司(簡稱凌空天行),在今年1月24日發布新聞稱,該公司當天上午11時30分完成了「天行I」火箭遙六的飛行任務。
凌空天行計劃造一種「帶翅膀的火箭」——載人飛行器,藉助火箭推動升入太空,在太空以3.5馬赫(每小時4,300公里)的速度飛行。並聲稱從上海飛到迪拜僅需1小時,目前民航客機則需8小時。
該公司表示,這種飛機的未來型號速度,將提高到每小時7,000公里。預計到2045年,中國航天客運可以實現1小時內,飛到全球任何地方。
中共在2016至2021年間,共進行了207次太空發射,是之前5年的兩倍。
外界注意到,2021年8月,中共官媒聲稱,凌空天行當時已通過前期論證,明確了從技術驗證平台——亞軌道太空旅遊飛行器——全球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技術路線發展規劃,並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此消息再次引發一些安全分析人士的擔憂,因為這顯示出中共在這一技術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防禦戰略專家、法國軍事期刊《DSI》主編約瑟夫·亨羅廷(Joseph Henrotin)曾對法新社表示:「中國人似乎已經能夠掌控與高超音速技術相關的熱能和空氣動力衝擊效應。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擁有超強的運算能力。」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A. Milley)在2021年10月底也曾表示,中共試驗了高超音速導彈,能躲避美國核防禦系統,對美國而言「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時刻』」。
「斯普特尼克時刻」比喻突然意識到自己受到極大的威脅或挑戰,必須加倍努力、迎頭趕上的時刻。同時,這一說法也代表美國對中共高超音速武器進展的擔憂程度。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1月28日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擺明中共航天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
中共官媒在2016年10月的一篇報導中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表示,該院已設計出兩種版本的太空飛機,其中一個版本的機型最多可搭載20位乘客,並可重複使用50次,它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航天飛機。這種太空飛機將「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並自動在跑道上著陸,不需任何地面或機載設備的干預」。
2018年3月,中共官媒披露,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當時正在研製新一代天地往返飛行器,該項目被稱為「騰雲工程」,並稱這種空天飛機在普通機場就能完成起飛。
新華社2021年7月的報導稱,中航科技研發的亞軌道,重覆使用飛行器在位於中國甘肅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並在9月展出了「騰雲」兩極入軌空天飛行器的模型。
中國21世界商業評論雜誌在今年1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北京凌空天行公司總裁助理沈海濱向該雜誌介紹,他們的太空飛機可垂直升空、垂直降落,中間階段在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臨近空間」做無動力飛行。
新華網軍事欄目2021年3月1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臨近空間是指離地球2萬米到10萬米距離的空間,臨近空間裡白天和夜晚的溫差特別大,氣流相對靜止。
臨近空間飛行器分兩種:一種是高超聲速的飛行器,另一種是低速甚至是慢速浮空器。
臨近空間浮空器目前有四大關鍵技術難以突破:
1、殼體抗壓強度要求非常高。
2、防泄漏能力要強,目前採用的材料還不能解決氣體的泄漏問題,導致留空時間不長。
3、臨近空間沒有空氣對流效應,飛行器很難控制。
4、最難的是回收技術,飛行器想返回地面,需要釋放氣體,但方向很難控制。
對於中共下大功夫研究臨近空間浮空器的目的,文中聲稱重要原因有三:首先,它不同於衛星和飛機,可以在一個地方長時間跟蹤地面的某一個位置;其次,浮空器離地球很近,不管是監視還是錄像,圖像都很清晰;第三,臨近空間浮空器經濟成本很低。
中共在2021年夏天試驗的高超音速導彈,尤其令美國國防部震驚。
雖然此次導彈試驗高度保密,外界尚難以了解細節,而且有關專家甚至不能確定這枚導彈是否預設並命中目標。據稱,該拋射物最後降落在離目標約40公里的地點。
儘管北京的航天白皮書刻意強調,中共發展航天科技是為了民用商用和國際合作,但中共一直在通過「千人計劃」和收買科技間諜盜竊、複製美俄太空技術,讓外界很難相信它的宣傳。
斯德哥爾摩安全與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施萬斯特羅姆(Niklas Swanstrom)承認,中共或許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共有能力,將其運用於軍事行動中,還不足以打破當今世界的軍事均衡。
他在2021年11月向法新社表示:「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就軍事技術整體水平而言,美國仍遙遙領先於中國。」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梁玉炎、徐亦揚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6964)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