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防預算暴增 野心衝擊全球
【新視角看新聞】2022年中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披露了2022年,中共國防預算高達1.45萬億人民幣。專家則指出,實際投入更高,深陷重大違約的恒大創辨人許家印,將缺席中共政協會議。
3月5日,中共公布的國防預算達1.45萬億人民幣,李克強希望通過增加軍費來實現今年三個軍事現代化目標。專家認為,中共的軍費真實性遭質疑,實際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數字,而武器現代化後面,還有整個裝備的訓練,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中共兩會在3月5日開幕,中共總理李克強公布了今年度中央及地方預算及上一年度決算報告,其中2022年國防預算為1.45萬億元,年增7.1%,高於官方的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GDP的增速,且是台灣軍費的17倍,備受外界關注。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軍事專家蘇紫雲,3月6日向大紀元介紹,依照國際上智庫所公認的數據,比如說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就認為中國隱藏性的軍費可能是1.4倍。
去年中共的總體經濟GDP,只增加了5.1%左右,但它的軍費增長為7.1%,蘇紫雲認為,北京政權就是把這個軍力的擴張,擺到最高優先級別。
蘇紫雲說:「就中共的軍費增長幅度,依照我個人的研究,從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來,目前已經翻兩翻,這是達到206%的一個規模。」、「(軍費)主要是用在人員生活費,維修、保養、訓練,及裝備投資三大塊。」前兩項各佔30%,軍備的投資就佔了40%,裝備的隔代更新,是持續地進行。
蘇紫雲認為,太空作戰能力、網路的作戰能力、海軍的投射能力,及空軍的新式戰機是中共軍事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台灣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軍事專家李正修也向大紀元表示,因為大陸政府預算,尤其是國防經費的預算向來不透明,而且它們會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比如科技研發經費,它們可能是某大學部分的預算,但其實用於軍事裝備的研發。社會龐大的維穩費裡,甚至有部分也是用於軍備上面。
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稱,新的一年要扣牢「建軍100年」奮鬥目標,「全面深化練兵備戰」等。
他還強調,今年要實現三個目標:
加快現代軍事物流體系、現代資產管理體系建設,還有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
蘇紫雲認為,北京投入龐大的軍費開支,意圖非常清楚,它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在2027年中共建軍百年的時候,可以擁有一支世界水準的軍力;而短期指標就是2022年,讓第三艘航空母艦——也就是第二艘國造航空母艦下水。
該航空母艦被美國稱之為標誌著,中共從綠水海軍走向藍水海軍的第一個重大指標。
他進一步分析,美國最擔心的中共軍力發展部分,其中之一是中共的戰略核武的戰鬥能力。
中共核彈頭不斷快速地增加,以及導彈發射工具的增加,包括東風-41型發射器、「094」型改良的戰略核潛艦等,北京很快可能就會出現轟-20隱形轟炸機。
這將會改變全球的核子平衡,並衝擊全球政治結構。
此前有一些專家認為中共很有可能在「建軍百年」完成「武統」台灣,李正修對此表示,中共常常會把所謂的「百年」當成一個賀禮,作為他們完成政治目標的一個時間點。
李正修以「建黨百年」為例說,「習近平高呼中國人達到小康社會的目標,實際上沒有,但他們在對外宣傳上就要這樣做」、「相同的,2027年『建軍百年』時,這個軍隊能為中共帶來什麼樣的一個目標、貢獻,以目前來說,把台灣拿下來完成兩岸統一,當然是他們目前的一個政治目標。如果和平談判不成,當然想要用武力解決,作為『建軍百年』的賀禮。」
李正修強調,「李克強站在官方立場,當然要把口號說得相當響亮,可是能不能實際辦到還很難說。在我目前來看,這只是一個口號了,口號多於實際行動。」
李正修說,「其次,特朗普當時祭出的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制裁),包括禁止出售晶片或禁止出售機密技術等等,這是否又會阻礙了中國大陸(中共)提升武器裝備的進程?這都要被納入考慮。」
李正修舉例說,中共正在發展遠洋海軍,購買烏克蘭的航母來打造自己的其它航母,「可是打造不等同於具備同樣的作戰能力。要建立一支足以作戰的航母戰鬥群,需要時間短則十年,長達二三十年都有可能。所以,中共要達到這樣一個軍事力量至少還有十年,甚至於更長的一個時間。」
另一方面,中共兩會正在北京大會堂召開。
據知情人士透露,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巨頭中國恒大集團的創辨人、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將缺席本届兩會期間的全國政協會議。
彭博社3月6日報導,知情人士說,許家印向全國政協會議(CPPCC)提出請假申請。
許家印入黨三十多年,於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後來又連續獲得兩個五年任期。許家印從2013年以來,就是政協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300名成員之一。
他在前幾年都曾積極參與政協會議,包括在有關經濟改革和扶貧的新聞發表會上發表講話。
恒大集團的債務危機,自爆發以來,震動了整個房地產市場。恒大的正式違約對中共來說,在這關鍵的一年,衝擊了中國經濟。
彭博社今年早些時候報導稱,中共當局正在考慮出售恒大集團大部分資產。恒大在一月份告訴債權人,其目標是在未來六個月內,發表初步重組計劃。
自從去年以來,恒大集團因無力償還3,000多億美元的債務,而引發全球關注。
2021年12月,恒大集團未能支付兩筆美元債券的8,250萬美元利息,隨後被惠譽在同年12月9日評級定為「限制性違約」(Restricted Default)。
同年12月17日,信用評級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正式宣布中國恒大集團「選擇性違約」。
《第一財經》2021年11月16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從2021年7月1日至11月中旬,許家印已透過變賣個人資產或質押股權等方式籌集資金,累計已向集團注入超過7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駱亞、張婷綜合報導。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7032)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