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緊張 全球晶片供應恐斷鍊
【新視角看新聞】俄烏戰爭局勢緊張,作為全球原物料供應大國的俄羅斯,是否對西方全方位制裁實施報復反擊?
俄烏緊張局勢令全球供應鏈更具不確定性,有專家擔心,作為全球原物料供應大國的俄羅斯,如果對制裁實施報復反擊,很可能會讓原本就因疫情而不穩的全球供應鏈雪上加霜。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今年2月以來,國際商業新聞主編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Pritchard)連續發表專欄文章,分析俄羅斯在全球重要原物料供應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西方制裁俄羅斯後,需要承擔哪些風險。
普里查德首先表示,俄羅斯可以切斷西方社會生產半導體晶片,所需要的關鍵金屬和氣體,使得全球晶片供應鏈緊張的狀態,變得更加嚴峻。
雖然美國控制著整個全球先進的晶片生態鏈,同時要求台積電和南韓三星停止供貨給俄羅斯,但反之俄羅斯也能停止向西方供應,半導體所需要的關鍵礦物和重要氣體。
普里查德舉例,雖然俄羅斯無法製造5G網絡移動、人工智能CPU和GPU所需要的5納米(nm)和7納米(nm)晶片,但俄羅斯擁有自己的半導體製造商,能夠自行製造28納米(nm)的中級晶片。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Washington’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的科技事務主任 - 路易斯(James Andrew Lewis)對《每日電訊報》表示,雖然西方的晶片制裁,能夠讓俄羅斯無法獲得最先進的晶片,但俄羅斯自己生產的中級晶片,就足以滿足自身的軍備需求。
另外,俄羅斯可能會尋求中共和其它國家的中間人進行協助,來削弱制裁帶來的影響。
普里查德指出,同樣的道理也適用航天產業、軍工業、汽車工業等。如果俄羅斯限制金屬鈦、鈀和其它關鍵金屬出口,就能夠有效阻礙美國和歐洲的航空和軍工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在天然氣部份,歐洲同樣高度依賴俄羅斯。
普里查德表示,若俄羅斯拿下烏克蘭,那麼俄羅斯對於那些關鍵性戰略礦產就更具有主宰力,西方國家受到的影響可能會更大。
關鍵材料公司Technet在2月到3月多次報導,美國對俄羅斯供應的微電子蝕刻專用氣體:六氟丁二烯氣體、C4F6、氖、鈀、鈧等原料具有相當高的依賴性。
關鍵材料公司在報導中表示,俄羅斯和南非供應全球33%左右的貴金屬鈀,貴金屬鈀元素用於感應器、電鍍材料和電腦內存(MRAM),同時也是重要的催化劑,對汽車排放系統尤其重要。
另外,俄羅斯生產的六氟丁二烯氣體則用於蝕刻節點邏輯器,美國每年消耗的六氟丁二烯氣體高達 8公噸。
美國光管和晶片光刻的激光當中的氖氣,供應大多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而兩國生產的氖氣佔全球供應近90% 。其中三分之二的氖氣由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薩(Odessa)的一家公司提煉後供應全球市場。
普里查德在文章中還指出,俄羅斯與烏克蘭一同供應全球約30%的鈦金屬,兩國在該產業鏈上擁有高度的主宰權。
俄羅斯的俄鈦集團(VSMPO-AVISMA)是世界上最大的鈦金屬供應商,為美國噴射機製造商波音公司提供鈦金屬,其中有35%~40%的鈦,是由俄鈦集團所提供的。
波音公司噴射機上的引擎、風扇、磁碟和框架等都有使用到鈦金屬,原因是鈦金屬具有耐高溫和耐腐蝕以及金屬硬度高等特性。另外,歐洲的空中巴士集團(Airbus)所消耗的鈦金屬,其中有一半是俄羅斯供應,英國宇航所消耗的鈦同樣依賴於俄羅斯。
另外,半導體的光刻工藝,需要用到多種惰性氣體,尤其是深紫外光刻機(DUV)的準分子激光器所用的惰性氣體混合物中,氖氣佔到了95%以上。
而當前全球的氖氣供應中,有七成控制在烏克蘭和俄羅斯手中。
由於氖氣等稀有氣體的分離經常是鋼鐵廠的附帶業務,因此俄羅斯龐大的鋼鐵製造產業,就成了氖氣的重要供應源,烏克蘭從俄羅斯等國進口粗製氖氣後,再進行提煉加工輸出到全世界。
美國市場調查機構Techcet的報告顯示,烏克蘭是氖氣、氪氣、氙氣等稀有氣體的主要生產國,供應了全球70%的氖氣、40%的氪氣和30%的氙氣,這些稀有氣體對半導體生產來說,不可缺少的材料。
台灣科技行業市場情報供應商,集邦諮詢(TrendForce)在今年2月22日發表的報告說,在半導體加工領域,深紫外光刻機的晶片加工,離不開氖氣,其工藝範圍 對應的產能,佔晶圓代工領域總產能的75%;氖氣作爲晶片不可缺少的原料,通常晶片廠都有存貨,短期內半導體生產雖然沒有氖氣斷供的危險,但是,隨著供應減少,可能導致氖氣價格上升,增加半導體產業的成本。
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薩(Odessa)的氖氣提煉工廠停產,敖德薩港也已關閉,來自烏克蘭的氖氣供應,處於停止狀態。
根據中國國元證券在今年2月25日發表的報告,2月俄烏事件以來,由於市場擔心供求關係緊張,中國的氖氣現貨價上升了20%-30%。
普里查德在3月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如果烏克蘭和俄羅斯這兩個糧倉大國的衝突不能夠短時間內得到解決,勢必影響到農作物的出口,最終可能導致世界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
因為烏克蘭是全球農業重地和第七大鐵礦石生產國。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肥沃土壤,其巨大的穀物產量,讓該國獲得「歐洲糧倉」的美譽。
普里查德表示,全球大約33%的大麥、29%的小麥、19%的粟米,以及80%的葵花籽油出口,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
而這些商品幾乎都是通過黑海港口敖德薩或赫爾松(Kherson)運出,而這兩大港口,就在烏俄戰區之內。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吳瑞昌、張宛綜合報導。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7065)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