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晶片金字塔頂端 張忠謀傳奇
【新視角聽看新聞】張忠謀被台灣民間稱為「晶片大王」、「半導體教父」。他幾乎一輩子都在和半導體晶片打交道,一直做到87歲才退休。晶圓代工產業的未來格局將會怎樣發展演變?
張忠謀被台灣民間稱為「晶片大王」、「半導體教父」。他幾乎一輩子都在和半導體晶片打交道,一直做到87歲才退休。張忠謀與半導體行業同生共長的過程中參透了行業的精髓,既積澱了深謀遠慮的智慧,也練就了駕馭管理的功力。
張忠謀於1987年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創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TSMC),簡稱台積電。台積電的成立催化帶動了台灣半導體業的興旺。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台灣是僅次於美國的全世界第二大半導體產業區。以台積電為支柱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而台積電則被台灣人稱讚為「護國神山」。2021年,台灣佔據了全球晶圓代工64%的市場份額。
2021年初的數據顯示,台積電以5,509億美元的市值躋身全球前十大公司,也超越美國Intel及韓國三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半導體晶片已成為現代數碼化經濟社會離不開的核心產品。台積電所擁有的全球先進製程技術的晶片,已經成了世界強權都想要掌控的戰略物資。
一、順應天時 地利人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和韓國對抗共產政權的殺伐爭戰中虎口逃生,融入了西方自由世界陣營。伴隨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台灣和韓國勵精圖治,發展成了戰後僅有的兩個擺脫貧困進入了發達經濟體行列的新興經濟區域。
1978年,思維開放務實的蔣經國接掌台灣領導權,他重用一批有學識的能臣良將,力圖抓住當時世界科技革命的機遇,發展創新科技升級台灣的產業。
台灣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和前財政部長等一批有遠見卓識的技術官僚看準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前景。數年間三顧茅廬招募張忠謀。1985年,張忠謀到台灣接任工業研究院院長一職,並在兩年後在新竹科學園區正式創立台積電。
在創辦台積電的過程中,張忠謀不僅獲得了台灣政府的鼎力支持,還得到了一大批擁有美國背景的世界級技術人才的擁隨。
除此之外,張忠謀還說服好友通用電氣半導體總裁戴克到台積電擔任總經理。張忠謀和戴克在台積電成立的第二年通過私人交情將Intel總裁格魯夫請到台灣參觀台積電並從Intel那兒得到了認證和一筆大的訂單。
1989年起,隨著大量資訊科技在冷戰結束後從軍用轉向民用,一批有技術和設計能力、但卻沒有生產設備的創業者在美國矽谷雄心勃勃地湧現,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高通。張忠謀很快就把這批年輕人轉化為自己忠實的客戶。幾年之間,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這個嶄新市場上迅速闖出了一條路。
隨後而來的個人電腦時代把台積電送上了茁壯成長的快道。當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互聯網時代以後,便攜式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盛行普及帶動了高端晶片需求的大爆發。張忠謀和他的台積電正式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時代。
二、高屋建瓴 築基開道
經過在世界級大企業德州儀器25年的成功歷練,張忠謀對半導體行業的來龍去脈及未來趨勢已瞭如指掌,他知道在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如何適時取捨做出新東西,也知道怎麼升級換代適應新需求,更懂得怎麼找對的工程師設計出對的製程。他從一開始就給台積電帶來了業界最先進的技術、最優秀的人才和國際大企業卓越的管理經驗。
上個世紀80年代末,美國企業稱霸以CPU為代表的邏輯晶片。雖然邏輯晶片可以將設計和生產環節分開,但以往把晶片設計和生產垂直整合的習慣模式給晶片設計公司的發展造成了瓶頸。置身行業頂層的張忠謀居高臨下地看準了這一契機,獨出機杼地開創了專業晶圓代工的新模式。這種產業鏈分工模式,降低了設計企業以及代工企業的門檻和風險。
同時,晶圓代工廠也能專注於可為更多用戶服務的製造業務,將產能供需失衡的風險降到最小。
正確的商業模式和頂級的構造框架只是打通了企業營運的一條脈。要把一個初創公司真正打造成世界級企業少不了很多艱辛的基建工作。
台積電剛創立,張忠謀堅持按Intel的嚴苛標準,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優化改進200多道半導體製程,取得Intel的認證,並不斷把晶圓代工環節的技藝和服務精進到極致。
早早就為台積電確立了核心價值: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信任。為了落實這四大核心理念,身居頂層的張忠謀從公司成立之始就分層授權,數十年如一日,秉持領導者不徇私不越級干涉的原則,形成深植台積電多年的各司其職、尊重專業功能的內部文化。為了防貪弊,不僅對供應商有一套嚴格的專業認證制度,並且把設計使用、採購、付款三部門完全分開,獨立工作,通過科學數據加上不同權責單位之制衡實現制度性防弊。
三、誠信內功造就不敗金身
張忠謀在退休後的一次論壇演講中,首次披露他為台積電擬定的營運策略手稿,提到要滿足客戶需求,在品質、可靠度、應對需求的靈活性、價格、生產周期等各方面優於對手,並協助客戶競爭。
張忠謀開創的晶圓代工服務模式也是一種極其需要以誠信為基礎的模式。為了獲得客戶完全的信任,台積電放棄設計、生產或銷售自有品牌產品,只專注代工生產由客戶設計的晶片,以此確保台積電不和客戶形成競爭的關係。這是蘋果(Apple)將iPhone的處理晶片從三星換成台積電代工的一個重要考慮,也是Intel可能將其最先進的晶片生產主要託付給台積電的原因。
付款乾脆不拖延、不亂扣款是台積電供應鏈合作商們對台積電眾口一詞的讚譽。經過多年的錘鍊和打磨,「誠信」已經真正成了台積電從字面到行動的核心制度和文化。
節目最後,不得不提到,張忠謀預言產業大勢。
早在2019年,張忠謀就預言台積電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共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全球晶片荒,再加上台海危機等地緣政治博弈的壓力引發了歐美各國對晶片供應安全的擔憂:一旦亞洲發生戰事衝突,歐美大多數工廠將迅速癱瘓。中國大陸的晶片供應也嚴重依賴台灣,根據美國國會2020年10月的一份報告,世界半導體需求的60%來自中國,而中國90%以上的晶片依靠外國供應商。
2022年2月4日,美國眾議院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力法案》(America Competets Act of 2022)提議撥款520億美元投資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僅僅相隔4天,歐盟在2月8日公布《歐洲半導體晶片法案》,計劃撥款430億歐元,以減少在晶片這一戰略領域對亞洲的依賴。
晶圓代工產業的未來格局將會怎樣發展演變?已完全退休的張忠謀還不時會預言大勢。
2021年4月,張忠謀在一場演講上說,中國短期內不是對手,中國的晶圓製造技術落後於台灣5年以上。台積電真正的對手是韓國三星,因為韓國和台灣具有類似的優勢。
中國大陸在晶片產業投下巨資,且不惜重金處心積慮地從台灣挖掘半導體人才,在張汝京之後,蔣尚義、梁孟松等張忠謀旗下曾經的技術幹將先後被挖角到中國大陸執掌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但中芯國際如今也只能製造落後於台積電兩代的晶片。
張忠謀對美國能否建成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並不看好,他把這稱作是「不可能的任務」。他認為,台灣生產晶片的成本具有長期競爭力。張忠謀近期還在強調,台積電會越來越重要,但營運一定要在台灣。目前晶片缺貨還看不到盡頭,台積電還在台灣持續擴廠,歐美日各國也競相邀請台積電在他們的本土設廠。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凌雲三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7099)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