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價格上漲外交反彈 中共無力招架

【新視角看新聞】《金融時報》報導說:「作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全球糧食的大買家,中國經濟非常容易受到戰爭和後續制裁所帶來的市場動盪影響,也面臨著來自歐洲的外交反彈風險。」

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感受到烏克蘭戰爭帶來的痛感,北京在壓力加大後,警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將導致物價上漲。

《金融時報》3月11日報導說,當俄羅斯兩週前開始入侵烏克蘭時,中國東部一家機械零部件製造商的高級管理人員閆珍妮(Jane Yan)說,她並不太擔心戰爭影響。畢竟,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買家,在該公司去年的海外銷售中占比不到5%。

但是,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全面猛烈攻擊,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波蘭和德國等國家的重要客戶取消了與這家浙江公司的訂單。

一位慕尼黑的客戶寫信給閆珍妮說:「給一個容忍烏克蘭戰爭的國家送錢,感覺非常不好,形同非常無奈的跟俄羅斯往來」。

閆珍妮補充說,自衝突開始以來,來自歐洲買家的詢問也急劇下降,她說:「我希望戰爭能儘快結束」。

《金融時報》報導說,在大型經濟體中,中國是最容易受到戰爭影響的國家之一。除西方的抵制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經濟類型也決定了她容易受到衝擊,且無法轉移所受到的影響。

自戰爭開始以來,已經處於高位的原油價格飆升了27%,中國的鐵礦石合同在衝突開始後的前10天裡飆升了25%。

中國的能源和資源需求規模驚人。2021年,中國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額達到了20兆元,另外進口鐵礦石金額為12兆元。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約有7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氣需要進口。

對糧食的影響可能會更加明顯。中國的小麥價格和玉米期貨也處於歷史高位,習近平6日對參加中共二會的代表發表了關於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講話。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中國2021至2022年度的小麥進口量,預計將比前三年平均水平至少增加50%,達到950萬噸。


中共最高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經濟室主任徐坡嶺說,烏克蘭的衝突不符合北京的利益,「中國不會從俄烏戰爭中獲益」,「這場衝突擾亂了中國經濟所依賴的全球供應鏈。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額遠遠小於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

根據中共官方的數字,2021年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額達到1470億美元,中國與歐盟和美國的貿易額,則分別為8280億美元和7560億美元。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行業主管告訴《金融時報》說:「油價在100美元以上,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是中國。天然氣價格非常高,擁有大量的頁岩氣的國家是美國。小麥價格在飆升,這也傷害了中國。我可以跟你保證,俄方將會要求中國依照市場價格購入小麥。」

隨著俄羅斯加大對烏克蘭城市地區的轟炸,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發現自己可能同時面臨著兩個交錯在一起的危機:商品價格劇烈上漲、歐洲國家外交上的反彈。

3月8日,習近平與法國和德國領導人的視頻會議上,呼籲在烏克蘭實行「最大限度的克制」,並表示應共同支持莫斯科和基輔之間的和平談判。習近平也同時批評了西方制裁,指的是正在加劇商品價格上漲的西方制裁。

3月11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週五在二會期間的記者會上,也沒有具體表明,中國是否會在經濟上支持俄羅斯,他說,中方支持「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制裁只會衝擊已努力從冠狀病毒大流行中恢復的世界經濟。

《金融時報》報導說:「作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全球糧食的大買家,中國經濟非常容易受到戰爭和後續制裁所帶來的市場動盪影響。它還面臨著深度的外交反彈風險,特別是在歐洲,許多國家認為(中共)幾乎是(俄羅斯)入侵的幫凶。」

一些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日本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已經將北京描述為橫跨歐亞大陸、獨裁主義軸心的東邊支柱。

另一方面,中共呼籲談判解決俄烏危機、尋求在戰爭中發揮調解作用,但西方官員認為沒有什麼跡象表明,北京在重新考慮其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但他們也認為,中共領導人面臨的壓力正在增加。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比爾•伯恩斯(Bill Burns)說,中共領導人對俄烏衝突感到措手不及。

伯恩斯本週告訴國會說,「中共領導人對與普京總統的密切聯繫可能帶來的聲譽損害感到不安,其次是經濟後果,他們也對普京使歐洲和美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感到驚訝。」

一位美國官員告訴《金融時報》說:「中國想保住它的蛋糕,吃下它。私下裡他們仍然與俄羅斯保持一致,但公開場合他們不想因為連帶責任而遭到污名。」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公共事務學院的副教授錢喜娜(Sheena Greitens)表示,烏克蘭局勢已經使北京處於不利境地,中方所謂的支持外交解決烏克蘭危機只是「陳詞濫調」。

錢喜娜表示,北京對烏克蘭危機的發言是基於支持保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辭,但事實上,烏克蘭是在世界面前公然被俄羅斯侵略。

錢喜娜補充說,即使一些中方官員想重新調整其與俄羅斯的關係,他們也會陷入困境,因為中共領導人已經給中俄關係打上了「非常個人化的烙印」。

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問題專家何瑞恩(Ryan Hass)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跡象表明北京正在調整其對俄姿態。

何瑞恩說,「北京在繼續向莫斯科傾斜,即使他們在言辭上尋求表現自己中立。」、「中方正在告訴自己,烏克蘭是一個遙遠的問題,他們可以避免與之糾纏不清。」

而中共官員仍繼續公開稱,俄羅斯是中共「最重要的戰略夥伴」。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採訪報導。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7269)

責任編輯:wym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