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疫情大爆發 地方難扛動態清零

【新視角看新聞】2021年中國已經有地方財政處於破產狀態,工資發不出來,社保基金缺口、農村必要基本支出,都需要財政來源。「清零」政策,則使地方財政壓力加大,錢從哪裡來?

中共官方3月19日表示,中國多個省份面臨「同時段多地市」發生疫情的局面。3月18日,中共國家疾病防控局明確表示,「動態清零」政策符合中國國情。

但是有專業人士分析指出,繼續「動態清零」讓已經艱難的地方財政更加緊張。

中國累積疫苗接種截至3月19日已經達到32.23億劑次,截至3月18日,60歲以上的人群完全接種率為80.27%。高劑量的疫苗接種並不能緩解目前中國本土疫情快速傳播的壓力。

中共在3月19日下午官方宣布,中國本土疫情還處於發展階段,要儘快實現「動態清零」;而香港近日新確診的人數,每天高達2萬至3萬人。

3月20日晚上,中共央視新聞報導了梁萬年對「動態清零」的最新解讀。

梁萬年是中國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小組隸屬於中共國家衛生健康委,梁萬年表示,「動態清零」有兩層含義,其一為無病人的理想狀態,其二為一旦有疫情,要「快速識別」,並把疫情「扼殺在萌芽狀態」。

梁萬年介紹,要安排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互補協同,以便儘早發現疫情。

梁萬年說:病毒在「和我們賽跑」,並且把西方「與病毒共存」的理念描述為「躺平」,也就是不作為,然而無論哪種檢測,都避不開檢測經費來源問題。

基於中國目前持48小時核酸檢測才能通行的要求,通常大規模全民核酸檢測少則三輪檢測,多則六輪或更多。

以鄭州為例,今年1月3日至1月11日期間,鄭州完成四輪全員,也就是大約1200多萬人的核酸檢測,以及六輪重點人群核酸檢測,每人的檢測成本估計為24元(約合3.8美元)至48元(約合7.7美元),合計下來費用可觀,目前中國地方財政能扛得住「動態清零」的費用嗎?

3月21日,天鈞政經研究員宋維駿(Albert Song)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地方財政壓力非常大,中共的「清零」政策加劇了中央和地方財政的矛盾,並且矛盾是「越來越激化,越來越明顯」。

宋維駿過去在中國金融行業有27年的從業經驗,專注中國政治和經濟領域方面的研究。

宋維駿表示:「我收到一些信息,一些地方政府希望把疫情搞大,逼中央計畫放鬆的防疫政策,別『清零』,所以出來一個新詞叫『動態清零』,估計後續的防疫政策還會慢慢放開,因為『清零』這種模式,在全世界證明是行不通的。」

今年地方財政早就已經捉襟見肘,可以從發放新增貸款規模以及地方財政對中央財政的依賴程度看出。中共一般在兩會以後,確定每年的新增債務規模,然後從中央到省市、再到縣區逐步下發,真正發債券得等到5、6月。

但因為這幾年財政緊張,2021年12月中旬,就已確定將新增債務1.788萬億元,約佔目前已經發出去債務的70%。

其次,李克強最近發布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增加1.5萬億元,大約2400億美元,總規模將近9.8萬億元,大約1.6萬億美元。

由於地方貪腐或巧立名目,地方財政支出大,一直入不敷出,每年僅八個省市的財政情況好一點,其它的都不行;所以中央會拿走超過中央政府需求的稅收,然後地方會拿到中央返還的資金,這就是「轉移支付」。

宋維駿解釋,這是中央通過「轉移支付」來控制地方政府,「中央這些年集權的特點是『財權上收,事權下放』,中央抓財政權,控制比例達到了70%,但下放了辦事權,那麼對於地方政府來說,事情辦得多了,但拿到的錢卻少了,不得不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這已經是中央和地方財政近期的矛盾焦點。」

中國地方財政的壓力還可以從稅收和土地出讓金這兩方面來判斷,中共的財政部門有四本帳,最主要的兩本,是一般公共預算(稅收的來源)和政府性基金預算(賣地收入的來源,即土地出讓金,也就是俗稱的土地財政)。

中央大約用了六年的時間把樓市給壓住了,使得地方非常不滿,因為賣地收入下滑,地方財政緊張。

宋維駿表示:「現在經濟下滑,稅收上不來,房地產市場又不活躍,土地財政上不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壓力都比較大。目前,中央和地方財政的矛盾越來越激化,越來越明顯。」

雖然中共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疾病防控局局長王賀勝3月18日表示,「動態清零」效果是好的,「儘管『動態清零』的防控措施會對部分地區的生產、生活帶來一些影響,但這些影響是短期的、範圍是有限的。」。

但是,上海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同時也是復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的吳凡,卻在3月18日表示,上海的「打法變了」。

吳凡說,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被「逼」出來的,因為「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中國人的上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無可替代,甚至會影響國際經濟的大局。」

吳凡說:如果上海的集裝箱港碼頭停擺了,會有很多國際貨物貿易受牽連;如果封城,停擺一週、十天,對減緩疫情有利,但從經濟民生角度看,很多中小微企業、打工者都得停工,各種損失太大,是難以承受的。

吳凡明確表示,「以前的病例數字只是冰山一角」,現在得把「冰山底部兜住」,才知道具體情況,上海的感染人數短期還會繼續增加;同時也感慨,上海的疾病防控人員和基層防控人員已經「太疲憊了」。

吳凡認為,目前上海正在努力探索一條疫情防控的新路——也就是城市運行不停擺,通過分級分類,實現社會面的「動態清零」。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李思齊採訪報導。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7702)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