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油價漲帶旺電動車 促全球汽車製造轉型

【新視角看新聞】全球油價持續攀升,加州的汽油價格更是屢創新高,超過三分之二受訪的美國人表示,對燃油價格上漲感到憂心,不少民眾開始考慮駕駛油電混合車(HEV)或電動車(EV)。

全球油價持續攀升,加州的汽油價格更是屢創新高,不少民眾開始考慮駕駛油電混合車(HEV)或電動車(EV)。據消費者追蹤機構Piplsay上週出具的報告顯示,將有超過三分之二受訪的美國人表示,對燃油價格上漲感到憂心,有49%的人表示,駕駛燃油車成本上漲難以承受。另外,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電動車可望取代燃油車。

隨著美國全面禁止俄羅斯原油進口,帶動美國汽油價格飆升,不得不使人們將目光轉向更省油的汽車,甚至是電動車那就不足為奇了。據科技網站Electrek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報導,特斯拉在部分美國地區的銷量大幅飆升。

特斯拉公司在2022年1月在美國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所有其它豪華品牌車商。事實上,特斯拉品牌的新車年銷售增長率在3月份同比增長高達49%。

也有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公司已經開始感受到來自汽油價格壓力的訂單暴增,尤其是那些受汽油價格上漲影響最嚴重的美國地區的新訂單,上週增加了100%。

然而,訂單的激增不會在短期內影響特斯拉的業績,因為這家汽車製造商,已經積壓了大量的訂單,而且還在不斷拖延預定交貨時間並提高定價。

今年1 月份,特斯拉的三款電動車車型在美國電池電動車(BEV)銷量榜上名列前茅,其中Model Y 的預購數量為18,549輛(占所有電池電動車銷量的36.8%),Model 3的銷量為13,604輛(占所有電池電動車銷量的27%)。相比之下,福特野馬Mach-E的銷量為2,781輛,排在第四位,落後於特斯拉Model S的3,903輛。

幾年前許多車廠都表示會繼續販售燃油車,且市場普遍認為燃油車至少還可以生存10至20年。但近兩年幾乎所有車廠都投入電動車研發和量產,近期由於歐洲的地緣政治動盪及俄烏戰爭的影響,燃料價格在過去幾週出現大幅上漲,天然氣價格高於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

目前,特斯拉仍依靠在美國加州和中國上海的兩家工廠生產電動車,未來一旦在德州和德國的工廠正式上線後,將有助於解決需求缺口,但全球性晶片短缺等供應鏈問題短期內並不會消失。

艾爾蒙地(El Monte)本田車行(Honda)的銷售人員Jeff Lee表示,目前本田油電混合車詢問度很高,除了油價居高不下外,也因為油電車的性能越來越好。過去油電車最大優勢就是比燃油車更省油,但引擎馬力不足,但現在的車廠大多都已改進了這方面的問題。

除了省油外,油電車的瞬間加速也更平穩安靜,不會像燃油車會有幾秒的停頓和震動。油電車是由電動馬達推進行駛,汽油引擎則主要是充電,所以在上坡或加速時,引擎也可持續提供動力。

據Jeff Lee的經驗,目前油電混合車還是比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更受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全美的充電站仍然不夠普及,他說:「插電車的續航力可能只有100至150英里,如果要去賭城,中途就得找地方充電,比較麻煩。」

Jeff Lee無所避諱的說油電混合車的電池偏貴,整修經費比較高,但目前本田的三款油電混合車都提供了更完善的保固,消費者可以選擇車輛使用8年或者是行駛15萬英里的電池保固期。

自2020年全球疫情大流行後,汽車製造業因為晶片短缺,一直處於「缺貨」的狀態。Jeff Lee表示,目前車行仍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消費者需要預購(Pre-order),車行確定該型號的車有貨後才會釋出,不像過去早上看車、下午拿車這麼方便了。Jeff Lee說:「客戶可以先買,因為預售車都已經在路上,但看不到。有時候要等兩、三個禮拜,也有可能只要一兩天。」

Jeff Lee還提到,因全球供應鏈短缺與通貨膨脹等問題,近一兩年的車價也節節攀升,甚至是二手車的市場也很缺貨。也認為這種情況可能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因為不確定什麼時候可以結束疫情、供應鏈能恢復正常。「這沒有一個定數,很難掌握,全球晶片短缺,若沒有晶片,就不能出產汽車,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要等晶片恢復供應。」

目前車廠沒有辦法大量生產汽車,所以無法降低製造成本。Jeff Lee說:「每家車行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因為車輛不足,所以漲價。」大多數購車的消費者也都心裡有數,知道汽車會加價。

全球汽油價格飆升帶來的生活壓力,正促使更多的加拿大人考慮購買電車或油電混合動力車。

民調公司Maru Public Opinion 週二(3月8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稱,48%的受訪者正在考慮,如果再買車,首選全電動或混合動力車。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的數據,全美汽油價格在3月11日創下每加侖4.33美元的歷史新高,較一年前高出約1.35美元。而且由於拜登政府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因此天然氣價格短期不太可能下降。這些情況都會讓民眾增加想購買電動車的意願,也間接加速了全球汽車製造業的轉型。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徐曼沅艾爾蒙地報導。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7856)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