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迫使全球分工體系重組
【新視角看新聞】旅美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俄烏戰爭還在進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全面經濟制裁迫使全球分工體系重組,對市場與資源兩頭在外的歐盟各國打擊甚大。
以下節目內容,取材自旅美經濟學家何清漣文章,於大紀元首發。
俄烏戰爭還在進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全面經濟制裁迫使全球分工體系重組,對市場與資源兩頭在外的歐盟各國打擊甚大。
在世界GDP前十名的國家當中,只有排名第1的美國與排名第10的加拿大對外市場依賴與資源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其餘八個(中國、日本、德國、印度、法國、英國、巴西、意大利)國家都有嚴重的對外依賴,而且多是市場依賴兼資源依賴。
和平年代,這種依賴沒有問題,但一旦發生戰爭,對外依賴較強的經濟體就會遇到極大問題。
在2月24日,為了回應普京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美國與盟友和夥伴一起對俄羅斯實行全面的金融制裁以及嚴厲的出口管制。
制裁除了對俄羅斯經濟、金融系統及獲取尖端科技產生重大影響之外,也導致歐盟切斷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全球化開始時,只限於經濟層面。美國左派從反WTO到支持全球化,從此,全球化承載的價值觀隨著西方主要是美國左派的政治主張變化而變形。
在「阿拉伯之春」後變成漫長的「阿拉伯之冬」後,以推廣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為主體的顏色革命黯然退場,再加上西方世界的兩大烏托邦訴求:一是和平主義,一是基於氣候變化的綠色能源主義。
俄烏戰爭宣告這兩大主義瀕臨破產,但更嚴重的則是全球化的兩大基石——奠基於比較成本優勢的國際分工體系與資本全球流動必須進行大調整,今後西方將會與俄羅斯有關聯的國家與經濟體當中築起一道牆——全球化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在於冷戰結束後,世界迎來了一波長時間的和平時期。
經濟學中的比較成本理論被應用於國際分工體系,國際分工體系必然形成全球產業鏈,而全球產業鏈的安全繫於資本安全,資本安全的要素是自由流動與私有產權得到尊重與保障。
從1990年代開始的將近20年,世界各國充分享受了全球化帶來的物質利益。
但從2013年開始,全球化的負面後果出現,由於產業鏈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的製造業陷入衰退,失業劇增,不少產業工人因全球化而失業、收入下降,生活境況惡化。
紐約市立大學(CUNY)客座教授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曾在世界銀行擔任高級經濟學家,米拉諾維奇跟蹤研究1998年至2008年間全球範圍內的收入增長變化,得出結論:
中國和印度中產階層的收入在1998年至2008年間增長了60%到70%,而美國中產階級和受薪階級的收入卻停滯不前。
米拉諾維奇的研究表明,全球化一方面使得世界範圍內(或者說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下降,另一方面國家內部的不平等卻在加劇。
美國2016年大選,力主全球化並以關照世界各國弱勢群體(本國納稅人除外)為本身政治責任的民主黨敗北,特朗普勝出。
從美國大選之後,世界發生了劇烈變化,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弱點:一場危機可能從根本上,迫使消費者改變他們想要隨時獲得商品的期望。
但疫情還未結束,2022年2月下旬爆發了俄羅斯入侵烏戰爭,西方國家聯手對俄羅斯發動了規模前所未有的制裁,從SWIFT將俄羅斯踢走,到針對俄羅斯政府及個人、企業和官員實施相關制裁。
俄羅斯也對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制裁,包括全面禁止從澳洲、加拿大、挪威、日本進口食品等。
制裁的目的是打擊俄羅斯經濟,希望促成俄羅斯盧布的崩潰和金融危機的發生。
中國製造因為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技術含量相對低,這些年人力、土地成本價格上升之後,外資撤出,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低的東南亞、拉美等國家,證明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有較強替代性。
但歐盟各國對俄羅斯能源依賴通過制裁切斷,一時之間無法找到替代供應者,因此受到的打擊非常沉重。
石油是俄羅斯的主要出口收入來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以切斷俄羅斯戰爭機器的資金來源為由,對俄羅斯石油出口實行制裁,但是這制裁對參與國的影響是不相同的,英國天然氣4%、原油的8%來自俄羅斯進口。
美國不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只佔其原油進口總量的7%。歐盟的天然氣進口的45%、原油進口的25%,煤炭進口45%都來自俄羅斯。
對俄資源依賴度較低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支持制裁俄羅斯能源出口,但依賴度較高的德國、比利時等國希望緩行。
以德國為例,天然氣進口55%來自俄羅斯,德國總理、經濟部長等政要紛紛公開聲稱,停止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將把德國和整個歐洲推入經濟衰退。
3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同歐盟領導人宣布簽署一項2022年底前美國向歐洲提供150億立方米(約1100萬噸)液化天然氣的協議,相當於2021年來自俄羅斯的進口量的一成。
德國的鋼鐵行業與化工行業都驚惶失措。例如,德國鋼鐵工業協會警告說,如果沒有來自俄羅斯的能源,生產就會停滯不前。
以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為支柱的德國鋼鐵業是歐盟最大的製造商。這裡生產的鋼材是許多其它產品的基礎材料。如果沒有鋼材,建築,金屬和電氣行業、汽車行業以及許多供應商也會出現重大問題。
鋼鐵公司總裁Hans Jürgen Kerkhoff 表示,存在「生產中斷、短期工作和可能失業」的風險。
這也就是德國希望不切斷俄羅斯天然氣的主要原因。
全球分工體系重組才剛剛開始,對於市場與資源兩頭在外的發達工業國家,要想保住市場與資源的穩定,現在看來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8034)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