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共建統一大市場 重回毛時代?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公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引發重回毛時代的質疑;專家說,中共不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建統一大市場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23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

根據中共多家官媒報導,中共中央2022年4月10日公布所謂「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對於中共要加快建統一大市場,輿論質疑,中國又要走回計劃經濟的老路,市場的憂慮反應明顯,截至4月11日股市收盤前,滬指下跌2.61%,深證成指下跌3.67%,創業板指下跌4.2%、盤中更一度跌至2020年7月以來新低。

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中共這個所謂統一大市場,的確類似中共過去搞的統購統銷,並且會引發很多問題。

謝田認為,「市場本身應該是有無數的賣方和買方,產品的價格都是透明的,在互相競爭的情況才會產生這種市場競爭。統一的話,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自由競爭的市場,就不是市場了,實際上就是一種專賣,或者獨斷,實際上就是一種壟斷。」,「中國老百姓都很明白,這個就是原來的統購統銷。」。

謝田還表示,就產品本身,統一市場如果用統一的定價、統一控制產品來源,就沒辦法預先估計市場的需求,可能只能控制糧食產品和一些消費品,最後會造成市場上產品種類越來越少,出現短缺現象,連食物糧食都短缺,甚至出現中國以前統購統銷後的大饑荒,再有就是統購統銷的過程中會產生「權力尋租」,也會出現更多的腐敗問題。

悉尼科技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馮崇義表示,外界解讀中共搞這個統一大市場是計劃經濟,並不奇怪,因為中國的資本主義意識,就是由共產黨來領導市場,黨國凌駕於市場之上。

馮崇義說,西方國家屬於自由資本主義,政府是為社會、市場服務,但是現在的中國,叫黨國資本主義,或叫國家資本主義,國家是凌駕於市場之上,讓市場為黨國服務,中共提出這個統一大市場的概念,是因為中共遇到一些國際上的危機,國內經濟也遇上難題,就加大行政力量,讓黨國的行政力量去支配這個市場。

但是馮崇義認為,習近平現在是政治上要回到毛時代,但經濟上不可能回到毛時代,「中共以前搞計劃經濟,我們叫做黨國社會主義,現在叫黨國資本主義,是很大的變化。黨國社會主義是國有經濟一統江湖,現在叫多種經濟並存,除了國有經濟之外,還有外資,還有民間資本,就業人口大部分是在私有企業裡,稅收大半也是從私有企業來的,然後還要依靠外資來創造外匯,來支撐這個政權,中共不可能斷掉這些東西,因為中共是寄生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面,也寄生在中國國內的民營經濟上邊,是回不去的,回不到以前的計劃經濟,說全部收回國有,做不到。」。

馮崇義認為,中共只是用黨國的政治權力來控制上游產業,包括能源、交通這一類,然後讓外企和私企依賴於國企,原來已經放手放出去給民營的,像馬雲他們做網購,做電子商業,以前曾經分出去,現在又重新收回到國家裡頭去,但是基本上還是維持國家資本主義的框架。

謝田對大紀元分析認為,中共當局現在推出統一大市場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中共地方財政、中央財政破滅,想要繼續割韭菜的話,就要把成千上萬的這些小農經濟、個體的、私營的這些運輸企業、零售企業、配售企業,相關的產業鏈都收歸國有,收歸國有後可以聚集很多財富,搶奪民財,解決部分的財政漏洞。

第二個原因,跟中共二十大的權力鬥爭有關,習近平面對黨內的挑戰,不容經濟上出現任何漏洞,為了剷除反對者,也剷除挑戰中共的民間的企業家,像孫大午這樣的民間企業家,藉助這個統一大市場,全部清理一遍。

第三個因素,中共實際上在進行戰爭準備。統購統銷實際上是種軍事化、半軍事化的一個做法,讓全國老百姓供給、支出、消費,所有的東西都控制在中共手上,有助於中共面對即將來臨的戰爭危機,包括美國可能在北約解決了打擊俄羅斯以後,反過來集中精力攻打中共,或者針對中共要打台灣所進行的制裁,「中共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備戰、備荒的準備,統購、統銷和統一市場是最好的戰時經濟儲備方法。」 ,「我們也看到去年中共實際上把全世界儲備糧的一半都搶到了手,中共是因為對滅共戰爭的一種恐懼而在存糧儲備、備戰。」。

2022年兩會上,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只提增強內需以及國民經濟循環,也就是內循環;謝田表示,統一大市場實際上就是內循環的一部分,是為物資短缺和供應不足的情況做準備,用統購統銷和配給的方式,以大市場配合大數據,就是實現內循環的一個方式。

謝田分析說,中共上海封城之下的配給制,就像新的計劃經濟的試點。現在上海封城造成了供應鏈斷裂,配送失靈,中共反而還要提出建設統一大市場,在正常人或者對外部社會的角度來看是不理解的。

因疫情封控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大幅下滑。2021年12月上旬召開的經濟工作閉門會議上,當局罕見承認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大壓力,要求力保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

4月6日,中共總理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國內外環境複雜性不確定性加劇」,「有的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中國歐盟商會4月11日表示,已經致函中共國務院和副總理胡春華,說明中國對疫情的控制措施如何擾亂歐洲公司在中國的運營,更導致物流及生產陷入半癱瘓狀態。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849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