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債務違約不斷 曝中國經濟體制弱點
【新視角看新聞】當評論關注俄羅斯和中共影響世界時,中國內無法償還的債務不斷增加。房地產開發約占中國經濟三分之一,據非正式統計,在63億美元的舊債換新債中,約40%已出現了違約
以下節目內容,取材自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Milton Ezrati 撰文,原泉編譯 ,發表於大紀元新聞網。
當評論家們糾結於美國過於軟弱,並擔心俄羅斯和中共將如何瓜分世界時,中國卻有自己的問題,主要是不斷增加並且無法償還的巨額債務。
房地產開發商恒大集團(Evergrande)首先爆出債務問題,當恒大集團的債務問題2021年春天登上新聞頭條時,北京方面是肯定知道的,而且,有債務問題的公司名單還會陸續增加。事實上,資金無法抵債的開發商家越來越多,這也使得中國的金融體系越來越脆弱。
從更深層次來看,出現越來越多資金無法抵債的開發商家,揭示了中國自上而下、計劃經濟管理方式的根本弱點。
最新宣布無力償還債務的開發商是陽光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Yango Group Co﹐簡稱陽光城)。2022年1月,陽光城公司通過將6.7億美元的現有債券置換成新債券,以避免違約。僅僅過了幾週時間,陽光城公司的管理層就宣布公司仍然無法履行財務責任。
就像陷入困境的金融體系一樣,違約導致陽光城的最大股東,福建陽光城無法支付約2.96億美元債務的利息。與此同時,中國奧園集團(Aoyuan Group)也宣布無法履行財務責任。
《華爾街日報》說,財務文件、公寓的營銷材料、房產中介和分析師表示,負債累累的開發商正在以下跌的價格出售公寓,在某些情況下提供大折扣以獲得現金。
行業巨頭碧桂園公司,中國財務實力較強的開發商之一,報告說其1月和2月的平均售價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14%。一家中型開發商龍光集團(Logan Group)表示,該公司的平均售價在2022年的前兩個月同比下降了近40%。
在此之前,恒大集團、佳兆業集團(Kaisa Group Holdings Ltd.)和花樣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Fantasia Holdings Group Co.)也都出現了違約的消息。有一項非正式統計顯示,在63億美元的舊債換新債中,約有40%的比例已經出現了違約。
這些實際違約數字雖然很大,但其實只占風險資金的一小部分。恒大的消息剛傳出時被大肆報導,人們紛紛懷疑恒大是否能償還約3,000億美元的債務。
所有其它公司都在使違約的數字膨脹。現在有明顯跡象表明,所有開發商很可能都陷入了困境,這不是一件小事,因為支撐中國經濟的三分之一,就是房地產開發。
對於債券持有人,和那些負責保護中國金融健康的中共官員來說,眼下更加緊迫的是即將到期的巨額債券。根據全球知名的數據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的數據,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在2022年面臨約1,170億美元的到期債務,其中近三分之一是以美元計價,大約270億美元將在幾週內到期。
到目前為止,中共政府、中共和西方的媒體都將這些債務問題,歸咎於中國開發商的揮霍無度。當然,毫無疑問,許多這樣公司的管理都很張揚,他們不但過度借貸、還肆意揮霍金錢。
關於2018年,恒大如何收購球隊,並讓隊員乘坐老闆許家印的私人飛機,直飛泰國武里南機場(Buriram Airport )參加國外比賽的事情,在許多媒體報道中反覆出現。
但是,如果說輕率的管理須要承擔部分責任,那麼債務問題大部分的責任,則是北京的政策制定者。
幾十年來,幾乎是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大規模開放以來,房地產開發,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引以為傲的產業。中共政府利用特別債券鼓勵省級政府與私人開發商合作,將原本屬於農民的土地變成水泥城市。迅速的都市化發展形成了西方媒體熱情洋溢的報道基礎,並一直持續到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就是2020年。
難怪房地產開發在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中,能夠占有如此大的比重。這些增長都需要債務,首先由省級和地方政府,通過北京批准的特別債券來承擔,然後再由開發商承擔。可以理解的是,開發商希望透過房地產項目,進而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
幾十年來,借貸和支出如此過度,以至於今天中國有約20%的住房空置。這部分空著的住房既沒有出售,也沒有租金回報。與此同時,由於中共政府還停止了契約,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房地產開發商無法償還他們多年來積累的巨額債務。
這種情況很危險,不僅是因為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即將退出市場,更大的問題在於許多貸款機構——中國和外國的——毫無價值或大幅貶值的債券會困住貸款機構。這種巨大的浪費,使得貸款機構負擔未來發展的能力下降。
然而更糟糕的是,這些失利的金融參與者是匿名的,因此其他人會在放貸或投資方面猶豫不決,因為其他人會擔心相關方會持有壞帳而被拖累。
擔憂相關方有壞帳,雖然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必要的謹慎,但這也意味著金融交易的速度將變慢,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也跟著趨緩。
壞帳問題揭示了中國經濟的另一個弱點。就是房地產總建設過多了,源自於中央計劃經濟決策的本質。債務和住房過剩的直接原因是計劃者沒有意識到,中國人的生活需求與計劃者想像的不同。
不過,為什麼這些計劃者看不到這一點?因為計劃者與他們所計劃的人沒有接觸,與直接與買家打交道的企業不同。從計劃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發展在過去很有效,應該繼續這樣做。只要北京方面推動,省級政府和開發商就完全有理由配合。
事實上,如果採用市場經濟,所有房地產相關方都會看到,沒有這類住房的需求並,而且會比中國的計劃者更早地退出﹐過度建設和債務積壓的問題也就不會變得那麼嚴重。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859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