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檢陰性仍被隔離 在中烏克蘭人:寧可回國
【新視角看新聞】路透社4月15日報道說,根據在微博上對中國各地警方聲明、國家機構發帖和官方媒體報道的搜索結果,3月份因違反COVID-19相關防疫規定被逮捕和拘留的人數猛增。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4月14日採訪到一名在上海簡易隔離的烏克蘭人簡‧波魯博特科(Jane Polubotko),她已經在上海居住了八年。
因為上海的COVID-19疫情措施,她現在被隔離在在展覽中心改造的方艙醫院內,那裡住了4,000人,她是唯一的一個外國人,她寧肯回烏克蘭戰區,也不想待在方艙醫院、等待清零。
波魯博特科說,「方艙醫院的設施條件不是很好,沒有淋浴設施,已經有18天沒有洗澡。」,而且24小時都開著燈,沒有任何隱私。
她過去三次的測試結果都是陰性,但她仍然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離開這裡。
波魯博特科說,「這種不確定性及缺乏溝通只會增加集體焦慮,不僅僅是我感到沮喪、焦慮和憤怒」,「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被迫待在這裡,我們實際上對社會沒那麼危險。」
對波魯博特科來說,即使她的家鄉在烏克蘭,正好位於戰區。對她來說,戰區似乎比看不到盡頭的清零等待要好。
北京一直為其清零政策辯護,並宣稱可以拯救生命。但清零政策更是一項政治任務,當局不會輕易改變。
山東煙台市魯東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孫健因在校園內舉牌反對封校而遭校方開除;上海居民反對政府徵用公寓樓用於隔離被警方抓捕;因為沒有食物,深夜外出買麵的村民被迫蹲下認錯。
這些中國社交媒體上流傳很廣的視頻,凸顯中共清零政策的另一個手段,就是以防疫的名義肆意抓人和維穩。
4月15日路透社報道說,根據在微博上對中國各地警方聲明、國家機構發帖和官方媒體報道的搜索結果,3月份因違反COVID-19相關防疫規定被逮捕和拘留的人數猛增。
搜索發現,1月份有59起確認的警方案件,26人因違反COVID-19規定而被捕,2月份則較少,3月份,有超過600多起警方案件和150起確認的逮捕案例。
這些數字很可能只代表實際案件的一小部分,因為不是每一個事件都會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或被當局報告。
各地公安部門在3月份對違反清零政策的行為發出的通知數量猛漲,通過官方微博帳戶就發布了80條通知,而1月份為7條,2月份為10條。
大多數被通報的違規行為包括未在健康應用程式上報告旅行情況,偽造測試結果,以及偷偷溜出封鎖街區。
另一方面,民眾與衛生工作者和志願者(大白)之間的矛盾也在激化。警方報告包括逮捕跟大流行有關的「發洩不滿」和發表「不恰當言論」的案例。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認為,部分中國人違反中共COVID-19防疫規定,原因在於對中共極端封控措施不滿,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工作甚至就診的訴求都得不到最低限度的滿足,中共當局不是給正常管道疏導民怨,而是不斷控制公共資訊和進行網絡審查,將不滿的聲音迅速壓制。
4月5日,北京附近的廊坊市抗議封鎖的視頻被迅速從微博上刪除。上週,上海宣佈打擊「謠言」,威脅要關閉違規的社交媒體聊天群。
真實的民意有時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官方新華社4月14日發布消息說,警方要打擊發布疫情虛假資訊的人士,網民們清一色不說話,只張貼該消息的微博標籤,以示抗議。
4月15日新華社報道,上海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要給生活困難家庭臨時救助。消息很快收到數以千計的社交媒體跟帖,帖子大多仍是統一套用該消息的微博標籤「上海對因疫情致基本生活困難群眾加強救助」,不多說話。
亦有網民嘲諷說:「新華社的微博我們不配發表評論」。
也有家人被困上海、對政府救助失望的網民寫道:「這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每天都在刷新我的新認知,我的爸媽被困上海,每天都在擔心受怕。」
隨著清零政策,中國人的生活空間以及言論空間變得更加狹窄,當局還在敦促公眾繼續為更大的利益做出犧牲。
上海的居民在社交媒體上求助,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派發食物和水。當一些居民無助之下開始打開窗戶喊話抗議,要求政府提供物資時,疑似警方無人機飛來警告他們停止,並要求他們「控制靈魂對自由的渴望」。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延中說:「中國的這項(清零)政策,你不能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證明它的合理性。
黃延中說,「當最高領導人自己對政策進行個人押注時,政策上的轉彎可能會破壞他的個人領導力,甚至給他的政權合法性帶來問題。」
另一方面,北京宣稱擔心醫療系統被COVID-19病患擠垮所以才要清零,但事實上,清零政策限制了醫院提供常規醫療服務的能力。中國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有很多病人被拒治療、延誤病症甚至死亡的視頻和求助資訊,人們質疑,清零政策造成的次生災難超過疫情本身。
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蒙克研究所(Munk)亞洲與全球事務資深研究員王慧玲(Lynette Ong)表示,上海是中國的富裕地區、老百姓受教育程度較高,嚴苛的限制措施可能適得其反,反而引致中共官員們避之不及的政治不穩定。
王慧玲說:「一旦人們開始質疑,他們就會表現出某種抵抗,而這本身實際上可能會演變成另一個社會動盪的根源。」
「任何形式的陽性案例或死亡率都意味著官員沒有履行職責,這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會非常不利,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看到(他們)採取各種措施,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有時甚至是愚蠢的舉動。」
以上的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王祥、林燕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8643)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