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貨櫃佔世界之最 中共壟斷危及全球供應

【新視角看新聞】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專員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共幾乎控制了全球的貨櫃製造業,因此有能力操縱價格,這對世界供應鏈的安全構成了威脅。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專員卡爾·W·班素(Carl W. Bentzel)經過一年的採訪、研究與市場觀察,最近發表了他所做的報告《關於中國控制貨櫃和多式聯運底盤製造的評估》。

這份報告的結論之一是:全球約有4,420萬個海運貨櫃,其中超過95%由中國三大製造商生產。

其餘的貨櫃是用於特定市場或者非國際貿易常用,所以全球幾乎所有的貨櫃都產自中國,中共政府控制的製造商,有效的控制了全球所有的主要貨櫃生產。

報告認為,中國製造商因此有能力操縱價格。 「當對海運貨櫃的需求增加時,中國製造商提高產量的速度明顯放緩,這引發一個問題——這是否是故意操縱價格的策略的一部份?」

報告中顯示,新貨櫃的價格已經倍增。全球的供應鏈因此放緩了。中共對全球貨櫃生產行業的壟斷,令人深感憂慮。

貨櫃是全球化的標誌之一。如果沒有貨櫃,恐怕也沒有全球化。

在沒有貨櫃之前,海運的成本很高,碼頭的裝卸效率非常低,貨物在碼頭的停留時間有時甚至比船隻航行的時間還長。

貨櫃在1950年代開始出現。

貨櫃可不僅僅是一個包裝,更重要的是,貨櫃有了統一的尺寸,不僅方便運輸、裝卸,還可以層層疊放。在貨櫃標準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全球範圍內船隻、港口、航線、公路等與多式聯運相關配套的物流系統。

貨櫃標準化實現之後,才有了更大的遠洋船隻,使的運費大幅降低,各國由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全球貿易。

如今,世界上95%的工業產品都是通過貨櫃運輸。這個貌似簡單的鐵皮盒子,則被稱為人類的偉大發明之一。

貨櫃還分為乾貨/散貨貨櫃、液體貨貨櫃、冷藏箱貨櫃,以及一些特種專用貨櫃等。

自1960年代起,全球逐步興起貨櫃運輸。貨櫃的生產地首先起步於美國。不過隨著經濟和物流因素的變化,生產中心很快轉移到了歐洲,之後又轉移到日本和韓國。

1991年,韓國是全球最大的貨櫃生產國,年產貨櫃34.9萬20呎標準貨櫃(TEU)。

隨著中國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製造業能力和出口需求不斷提升,再加上成本優勢,到了1993年,中國開始後來居上。

再後來貨櫃製造業從韓國漸漸轉移到中國。中國所生產的貨櫃,所佔市場份額從1990年的7.2%上升到1999年的69%。

在中國深圳總部的大洋物流集團(Neptune Logistics)2021年的一篇分析文章表示,貨櫃的生產難度其實並不大,中國(中共)能夠壟斷貨櫃生產行業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點是,原材料成本低。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鋼材生產國,產量佔全球的55%。中國不僅鋼材產能強大,而且價格低,因此相關行業具有著較大的成本優勢。

不過最近幾年為了保護環境,一直在淘汰落後的鋼鐵產能,生產非常克制,所以與越南、馬來西亞相比,中國已經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了。

第二點是,出口需求旺盛。中國之所以還能繼續保持行業壟斷,真正的原因就是中國自己就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國,需要很多的貨櫃裝貨。

第三點是,疫情使中國收益。從2020年開始全世界的生產都在減緩,很多工廠停工,而中國出口卻逆勢增長,給全世界供應物資,需要大量的貨櫃裝貨。

同時國外沒有太多的貨物賣給中國,所以從中國出去的貨櫃基本有去無回。船公司和貨運代理只能不斷的買新貨櫃,才能不耽誤出貨時間。

同時,世界各大港口都被空櫃堆滿了,空櫃數量是平常水準的3倍,所以其他國家也不需要生產貨櫃。

該文章認為,中國貨櫃行業的地位,歸根結底還是從需求端形成的壟斷造成的。

不過,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該文章沒有提出——中國的貨櫃生產企業在形成壟斷的過程中,受益於中共政府的財政支持。

班素在他的評估報告中指出,2015年美國政府對中集集團(CIMC)的一項調查顯示,CIMC公司從中共政府獲取高達28%的補貼。

另一項調查顯示,CIMC是由中共政府所控制,其大部份股份為中共國資委(SASAC)所有。

行業補貼,意味著企業可以藉此大大削弱競爭對手。對中集集團(CIMC)是全世界最大的貨櫃生產商,該集團的貨櫃產量就達到全世界總量的40%。

不過,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先生認為,世界供應鏈如今正在重組,世界將發生巨變。

吳嘉隆向大紀元表示:供應鏈的調整其實是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美國已經看到了問題的嚴重,那就是專制國家進入世界經濟體系之後,不但自己沒有向民主轉型,反而通過政治幹預,形成不公平競爭以及不公平貿易,破壞了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

同時,在這次俄烏戰爭中,中共支持俄羅斯,所以美國與中共的脫鉤是必然的。

吳嘉隆還認為,美國政府最近推出「印太經濟架構」,實際上就是重新組建供應鏈。它既不叫條約也不叫貿易協定,而是稱作經濟架構,因為它有別於傳統的自由貿易。

「印太經濟架構」將來可能會變成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組織,其重點在於參與者必須是市場經濟體。美國現在考慮的就是全球供應鏈重新部署,把供應鏈從專制的國家、非市場經濟體的國家撤出來,從而保障全球供應鏈的安全。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易凡、梁欣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8644)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