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7億人被封控 全球通脹超越2020年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當局讓全國約3.73億人處於不同的封控狀態中,而「清零政策」對經濟的重挫也已浮現。有經濟學家預測,中共經濟會在未來幾個月裡萎縮。
在中共的暴力封城、強制隔離與大規模檢測下,中國各地的疫情依然飆升,特別是感染力超強的Omicron(奧密克戎) 病毒,完全攻破上海防線。
目前,中共當局讓全國約3.73億人處於不同的封控狀態中,而「清零政策」對經濟的重挫也已浮現。
根據日本野村銀行估算,目前中國有45座城市的3.73億人,處於不同形式的封控之下。
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表示,中共當局已把清零政策作為優先事務,而中共地方政府會相互競爭,層層加碼,使整個中國經濟將陷入困境。
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對美國之音表示,「封鎖使大上海地區的旅遊業停滯不前,零售業、教育、醫療服務等都放緩了。這種不利影響相當嚴重,哈夫鮑爾感到很驚訝北京當局繼續推行封鎖模式。」
封鎖導致工廠不是停運,就是「閉環」操作,即若干固定工人留在工廠,確保生產線運行。事實上,由於中共當局對採購材料和運輸的限制,工廠即使「閉環」運轉,生產效能也受到嚴重影響。
據路透社報道表示,富士康旗下子公司鴻騰精密科技透露,公司在崑山的工廠一直處於閉環狀態,只能以60%的產能運行。
供應鏈與物流混亂導致許多全球企業被迫暫停生產。超過30家主要生產電子零件的台灣公司暫停生產,其中包括組裝蘋果公司手機的台灣和碩公司。
中共的「清零政策」給經濟造成傷害正在顯現,已經有經濟學家們下調了對中國2022年經濟產出的預期。有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會在未來幾個月裡萎縮。
摩根士丹利將2022年一季度中國經濟環比增速預估下調到零,將同比增速預估從4.5%下調到3.9%,並且認為清零措施將導致中共無法實現5.5%的增長目標,預計全年經濟增速僅為5.1%。
財新傳媒對14家機構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2022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為4.5%,較2021年四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低於全年5.5%左右的目標,預測區間為3.8%至5.0%。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教授宋錚與幾位學者的聯合研究顯示,如果對北京或上海這類特大城市實施封城14天,對當月全中國GDP的影響大約為2個百分點左右。
如果根據2021年數據測算的話,約為1,900億元,其中約有7%是來自當地封城對其它城市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
資產管理公司聯博(Bernstein)的分析師表示,與2020年相比,中國最近的疫情封鎖導致全球通脹上漲的風險更大。
美國財經新聞CNBC報道,聯博分析師們在4月8日的一份報告表示,因為自 COVID-19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全球變得更加依賴中國產品。
2021年,中國在全球的出口份額上升到15.4%,至少是2012年以來的最高值。
在過去中共政府通過封鎖和旅行限制來對抗疫情,外國商界領袖稱這些措施比2020年初更嚴格。
居家令和COVID-19病毒檢測對上海等沿海經濟中心的影響尤其嚴重。
聯博分析師們在報告中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封鎖的宏觀影響可能相當大。」
報告認為,與大流行前的水平相比,上海的出口貨櫃成本高出5倍,空運費高出2倍。
報告還指出,疫情封鎖對供應商的交貨時間有類似壓力。因此,會有更高的通脹「出口」到國外,中國的大型貿易夥伴會特別受到影響,但同時這也會推遲中國本身的需求恢復。
由於供應鏈問題,中國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在4月初宣布停產,4月14日恢復了部分生產。
德國汽車製造商福士汽車表示,在上海郊區和北方吉林省的工廠至少在4月14日前仍處於關閉狀態。
Tesla 的上海工廠已停產近21天,彭博社認為,若按照每天約2,100輛的生產速度,大約已損失電動車產量達39,900輛。
聯博指出,「鑒於最近的這些封鎖是在全球供應鏈已經緊張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們認為,與我們在2020年看到的情況相比,這次封鎖對全球通脹和增長前景的影響可能要高得多。」
聯博的分析還發現,海外對貨櫃、船隻、稀土和太陽能板的大部分需求都是來自中國製造,還有相當部分的手機和電腦。
早在深圳封城前,一些經濟學家就曾經警告則說,即使封鎖只持續很短的時間,深圳供應中斷及其後續影響,都可能會在封鎖結束後持續數週。
上海封城後,北美財經專家張經倫3月30日向大紀元表示,深圳封城的影響仍在持續,上海又開始封城,中國兩大經濟中心封鎖所造成的物流中斷和交貨延遲,可能會加劇全球的通脹壓力,特別是美國。
4月14日,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高層告訴《華爾街日報》,中國反覆爆發的疫情和不斷變化的公共衛生政策所帶來的物流問題,對企業造成壓力,使得已在物價飆升中掙扎的全球經濟,面臨更大的通脹壓力。
美國財商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李松筠對大紀元表示,中共「清零」政策不僅對民生造成極大干擾,還導致生產停滯、消費疲弱,讓已經放緩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而且衝擊全球供應鏈,導致貨物供應短缺和延誤,並進一步推高物價,加劇全球通脹壓力。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張婷、夏松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8651)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