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基因編輯嬰兒主犯出獄 中國倫理監管堪憂

【新視角看新聞】中國前「基因編輯嬰兒」主導研究人員賀建奎最近悄悄出獄,引發又一輪有關以生殖為目的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的倫理及可能由此衍生出問題的討論。

中共官媒4月7日證實,在經歷了3年牢獄生涯後,中國生物物理學家賀建奎已出獄。

2018年11月,賀建奎被爆出主導一項基因編輯人類胚胎試驗,在並不確定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況下,讓3名基因被編輯的、據稱對愛滋病有免疫力的嬰兒出生,引發全球對這項實驗違背 生物醫學倫理 的廣泛批評。

在強大壓力下,中共當局在2019年1月將賀建奎拘捕並展開調查,以偽造倫理審查材料、非法行醫為名,在當年12月判處他3年監禁和300萬元(47萬美元)罰款。

不過,對於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前因後果的討論,並沒隨著他被判罪服刑而消失;而中共官方對此事的定調版本,也與中國民間及海外報導有較大差異。

據中國深圳市南山區法院在2019年12月30日對此案的裁決書,從2016年開始,賀建奎為獲取商業利益,「在明知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和醫學倫理的情況下」,同另外兩名合伙人,偽造倫理審查材料,以通過編輯人類胚胎CCR5基因達到生育免疫愛滋病的嬰兒為名,將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經嚴格驗證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用於輔助生殖醫療。

法庭文件說,該試驗招募男方為愛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多對夫婦,進行基因編輯及輔助生殖,把基因編輯過的胚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植入女性子宮。結果共有2人成功懷孕,並先後生下3名基因編輯嬰兒,其中兩名是一對雙胞胎,賀建奎給她們實驗代號起名為露露和娜娜。

裁決書指賀建奎等人偽造倫理審查材料,在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情況下,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輔助生殖醫療,構成非法行醫罪。

賀建奎是一個物理學家,在侯斯頓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攻讀博士期間,把專業從純物理改成生物物理,並開始接觸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當年法庭的審理並未公開,只有被告人家屬及官方選擇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及各界代表旁聽了宣判。

在中共官媒新華社對此事件最後定調報導後,中共當局針對賀建奎的動向及3名基因編輯嬰兒的去向,就再也沒有任何消息。

2019年初,也就是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爆發後數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獲得了賀建奎未發表的關於該實驗的手稿。經專家評審,發現該項實驗並不像賀建奎所聲稱的那樣「成功」,相反的,很可能帶來未知的風險。

評審發現,手稿中聲稱,成功複製了一種對愛滋病毒HIV具有免疫能力的CCR5基因突變。實際上,他們並沒能複製已知的突變,而是製造了新的突變,新突變不但不一定能對HIV產生免疫力,還有引發未知健康問題的風險。

對雙胞胎的基因編輯結果,露露繼承自父母的兩個CCR5基因組,其中一組發生「脫靶效應」,另外一組則意外刪除了15個鹼基對;娜娜則意外地在一個CCR5基因組多了1個鹼基對,另一組卻被刪除了4個鹼基對。

所謂「脫靶效應」,是指一個應該要切割的鎖定目標基因序列即「脫靶」,但切割錯相似的序列。

「手稿中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經過編輯的CCR5基因能夠保護細胞免受HIV感染」,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基因組編輯科學家菲爾多·厄爾諾夫(Fyodor Urnov)在評審中說,賀建奎的團隊無法確定基因編輯是否真的有效。

評審發現,從根本上,這是一個沒有必要的實驗。因為一般男性攜帶HIV,只要清洗精液去除愛滋病毒,就可達到HIV免疫;而且這個以生殖為目的的實驗,整個過程中沒有醫生參與研究。

儘管CRISPR技術從十幾年前開始發展以來,已越來越普及,並且用它來編輯(沒有遺傳性)人體細胞治療疾病,已經獲得普遍支持;但用CRISPR技術來編輯(有遺傳性)人類胚胎,科學上仍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安全問題,同時還有倫理問題。

比如,去年倫敦法蘭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對用CRISPR編輯的人類胚胎進行研究發現,16%實驗在可以組成遺傳指令的目標DNA上出現了「意外編輯結果」。包括「脫靶效應」;或者,即使切割正確,細胞的基因修復系統也可能通過插入或刪除鹼基,擾亂相鄰的DNA,從而可能會對胚胎造成新的傷害。

而且在單細胞階段,基因篩查可能無法發現這些錯誤,而這些改變又可以遺傳給後代。

在過去3年裡,人類基因編輯取得了一些進展,但CRISPR技術,仍沒成熟到可以沒有風險地編輯人類胚胎。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員仇子龍表示,全球科學家都不去或不敢做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和其它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及其長遠而深刻的社會影響。」

北京大學醫學倫理專家王一方在2018年12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爆發後,針對賀建奎在美國受教育,但卻回到中國做這項研究一事,認為,這應該與中國的倫理監管仍有缺失有關。

美國媒體發現,突破生物醫學倫理底線的多次實驗,都發生在中國,或者由華裔科學家主導。其中一些中國學者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受限制的研究,拿到中國去做。

大紀元去年6月清點了中國近年4個所謂「全球首創」案例,都曾引發有關生物倫理問題的巨大爭議。

除上述基因編輯嬰兒實驗,其中還提到了中國武漢病毒研究所科學家石正麗,對目前仍在全球肆虐的中共病毒(COVID-19)進行的「病毒功能增強性」(gain of function)研究,可以讓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感染人類;其它的還有中國研究人員讓雄老鼠懷孕產老鼠仔;以及培育了同時具有人源細胞和猴源細胞的人-猴嵌合胚胎的實驗。

單單在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方面,早在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打破禁忌,首次進行這類研究,當時也曾引發科學界批評。所以當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大會,就達成了一項不具法律效力的共識。就是,在不清楚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況下,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編輯,是「不負責任」舉動。

但是到了2016年,另外一支中國研究團隊,再次對4個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該團隊聲稱,這令這些胚胎獲得了針對愛滋病毒的免疫能力。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李蓓綜合報導。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8779)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