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大宗商品價格空前混亂 加劇全球通貨膨脹

【新視角看新聞】俄烏戰爭加劇市場空前混亂,當全球經濟在疫情消退後出現復甦,但能源、糧食、金屬和木材等大宗商品價格混亂,使通貨膨脹持續飇升。種種變數使得價格變得更加難以捉摸

全球經濟在疫情消退後,開始出現復甦,但是能源、糧食、金屬和木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混亂,進一步使通貨膨脹加劇。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22年至今,多數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使得那些生產和使用能源、金屬、肉類和糧食的個人或公司,在業務上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

這個現象迫使市場投機者和其他投資人離開市場,而這種外流現象,又反過來推高食品和能源等的價格。

俄烏戰爭正在加劇市場混亂程度,尤其是在能源和糧食方面,因為俄烏兩國是能源和糧食生產大國,再加上全球供應鏈問題,這使得市場商品價格持續上升,同時也增加了消費者在購買生活日用品上的壓力。

美國勞動部在4月12日表示,用於衡量消費者為商品和服務支付費用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在今年3月份的通脹率,較2021年同期飇升到8.5%,創下40年來的新高。另外,3月份的能源商品價格,則比2021年同比增長48%。

亞洲第四大經濟體的韓國,也受到歐美通脹的影響。在3月份的通脹率為4.1%,而2021年同期是3.7%。這使得韓國央行在4月中,將利率提高至1.5%,達到近三年以來最高水平。

新西蘭在3月的通脹率為5.9%,比2021年同期的1.4%高出了好幾倍,而新西蘭政府則估計,2022年的通脹率將會上漲到7%。

報道中舉例,美國在2022年的天然氣價格比2021年上升79%,讓石油價格多次衝破100美元大關。儘管最近油價從最高點下跌了23美元,但仍比2022年的美國基準價格上升了34%。

另外,歐元區在3月份能源價格,相較2021年同期上漲了45%。這個情況與美國石油期貨在2020年4月首次出現每桶石油為負37.63美元相比之下,差異巨大。

世界經濟原本從疫情消退後復甦,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礦山、石油鑽探和農民正在追趕供應,但受到俄烏戰爭影響下,導致這些供應處於短缺狀態。

受到俄烏戰爭影響,做為木材出口大國的俄羅斯,被歐盟禁運木材,禁運則進一步使歐洲部分地區的木材價格,在2021年4月上漲了35%,同時也給歐洲的建築業帶來巨大問題。

報道表示,在2020年春季疫情出現後,世界許多地區開始封城、封省甚至封國,使得大宗商品市場的需求和價格,處於極低水平狀態。

總部位於蒙特利爾的大型木材和紙漿生產商堅毅林產品(Resolute Forest Products)在2021年春季的季度中,已損失4,900萬美元。

公司發言人在2021年2月底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公司通過出售大量現有木材來彌補這些損失,若公司退出期貨交易市場,對那些參與期貨的人來說是巨大的損失。

報道中認為,中共和一些糧食進口大國正在大量囤積庫存,將持續推高大豆和玉米等糧食價格。目前大豆價格比2021年上漲16.8%、小麥上漲72.63%、玉米則上漲35%。

再加上拉尼娜天氣(反聖嬰)現象的影響(反聖嬰現象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使得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惡劣的天氣導致南美北部大草原的小麥和燕麥欠收。

俄烏兩國形勢在2月初時較為嚴峻,讓天然氣和石油出口較為緊張,加上亞洲和歐洲在經過冬季後天然氣庫存較低,從而引發了全球對液化天然氣的爭奪。隨著天然氣價格上升,電價也隨之上升。

消耗大量天然氣的化肥廠,則因爲費用上升而導致減產,其中,化肥減產更持續推高糧食的生產價格。除此之外,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全球食品價格在2022年3月份,已經上漲至歷史新高點。

報道中表示,交易所和銀行為了應對現金減縮導致大宗商品的價格劇烈波動,選擇通過增加對交易者的保證金,來應付大宗商品快速上升的價格。

因為那些被稱為保證金的抵押品,可以確保銀行和交易所避免受到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所帶來的損失,同時也可防止交易者因錯誤的賭注,而出現後續的違約。

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CE)已多次提高歐洲天然氣交易期貨保證金,包含2022年這次,已經是第六次了。根據ICE的數據顯示,近一個月(3、4月份)交易合約中的布倫特原油(指涵蓋1,000桶為交易單位的全球基準),所需保證金為11,920美元,即每桶11.92美元。

當前保證金的成本是2021年的兩倍多,因為在大約21天前,交易所公布最新的保證金價格之前,每桶石油的價格從原本的63美元左右上升至115美元。

即將到期的天然氣期貨合約價格,已在2021年1月27日飇升46%,創下有記錄以來單日最大漲幅。當日價格的上升,導致交易被暫停了十多次,並觸發熔斷機制(當價格波動幅度達到某一個限定目標,及觸發暫停交易)。

2022年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中,表現最好的21支股票,大多是涉及能源、化肥或其它商品生產的公司。

摩根大通的策略師特蕾西‧艾倫(Tracey Allen)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她預計到2022年4月的第一週為止,以價值衡量的期貨商品市場,因爲沒有進行平倉合約,導致交易額減少大約940億美元。原因是投資者和交易算法正在遠離動蕩的市場。

艾倫指出,「市場中這些交易合約的數量,已經出現急劇下降」。

量化經紀有限責任公司(Quantitative Brokers LLC)的研究負責人尚卡爾‧納拉亞南(Shankar Narayanan)對《華爾街日報》表示,買賣報價之間的差距越大,意味著大多數的商品價格將產生更大的波動性。

納拉亞南同時表示,交易員們擔心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甚至可能將大宗交易切割成較小的交易,這些狀況都會使得價格變得更加難以捉摸。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吳瑞昌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8810)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