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十問 曝光經濟真實數據
【新視角看新聞】4月18日,中共新華社的置頂頭條少見地沒有繼續宣傳習近平,而是發表了一篇《當前中國經濟十問》。文章透露了不少真實數據,令外界看到了中國經濟的真相。
以下節目內容,取材自時事評論員鍾原文章,於大紀元首發。
4月18日,中共黨媒新華社的置頂大頭條少見地沒有繼續宣傳習近平,而是發表了一篇近萬字的文章,《當前中國經濟十問》。中共高層正面臨嚴峻的內外困局,甚至可能影響二十大的人事安排,新華社的文章應該試圖為中共高層解困。文章透露了不少真實數據,令外界多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部份真相。
其中,可以看到新華社的《經濟十問》中承認了,「與去年同期分別接近30%、40%的高增長相比,今年第一季度外貿、外資增長速度各有所下降」;「這主要受到了去年低重複率的高基數數據、國內外疫情反復、俄烏衝突複雜演變等因素影響」;「不少第一季度訂單仍不錯的外貿企業,坦言第二、三季度壓力會加大。疫情對生産、運輸的衝擊,加上高昂的水路運費侵蝕利潤,影響會進一步顯現。」
文章中提供的解決之道,仍然是「減稅減費、暢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實際仍是靠在國際市場上比拼價格,主要競爭對手恐怕是東南亞國家。
文章號稱「穩外資,同樣有基礎和信心」。不過,新華社另一篇4月17日的文章《中國經濟面面觀》則透露:「3月份,境外機構投資者減持人民幣債券約1100億元,為近年來最大單月降幅」;「上證綜合指數、深證成份指數第一季度分別下跌10.65%、18.44%,中概股、港股大幅下挫。」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仍承認,「受疫情影響,部份服裝貿易批發市場暫時停業,紡織廠紛紛減産」;「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政倉務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指數均在景氣臨界值100以下」;「很多中小微企業面臨訂單和營業收入減少、拖欠帳款增多、原材料價格上升、人工和運輸成本攀升等挑戰,『增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矛盾突出」。
文章內同樣無法提供解決方案,祇稱「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紓困措施」;「企業也在想方設法積極『造血』自救」。
另一方面,4月17日新華社的文章《中國經濟面面觀》提供了更多具體的數據。文章中稱,「3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5%,比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低於臨界點」;「3月出口增長速度出現下滑,進口增長速度較前兩個月下降15.6個百分點」;「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四個季度下降。部份製造業企業原材料成本上升、訂單外流、庫存壓力加大,現金流緊張」。
製造業面臨困境,服務業更困難。文章稱,「在服務業領域,部份中小微企業或個體工商戶,面臨消費市場萎縮、經營成本上升、人工租金上升、防疫開支增加、平台傭金高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公路水路鐵路運輸業、民航業等接觸式聚集性服務業運營艱難。中國旅遊研究院估計,第一季度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收入,只有2019年同期的80%和47%。」
文章仍稱,「3月以來,國內民航航班數量大幅減少,甚至不足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部份中小型民營航空公司陷入經營危機」;「全國鐵路每日平均開出載客列車只有3000架左右,不到正常水平的30%」;「國內電影票房陷入低谷,多地影城單日售票祇為個位數,不少影院被迫停業」;「部份個體工商戶反映,生意清淡,有些衹好停業,但硬性成本仍需要按月支付」;「油價上升、運費縮減、高速公路上的種種限行……貨車司機生存狀況及引發供應不暢預備受關注」。
企業經營如此困難,但中共政府的支出卻沒有縮減。文章稱,「今年頭前2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期比增長10.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期比增長7%」。
李克強要求各級政府「過緊日子」,但各級官員顯然不願意;所謂的「減稅減費」,大概又是放空槍。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透露,「第一季度全國新樓盤動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分別下降17.5%和41.8%」,「市場預期轉弱,置業者延遲入市」;「個別龍頭房地産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仍然存在」。
2021年秋季耕作被天災耽誤了,2022年的春耕又被人為耽誤了。4月17日新華社的文章《中國經濟面面觀》也證實,「隨著疫情好轉,吉林已有近十萬滯留農民返鄉預備春耕,努力將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仍稱,「農業物資價格上升」,「4月第2週,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批發價每噸同期比上升35.5%、17.9%和82.4%,農用柴油價格大幅上升」;「中國鉀肥消費量近三成從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進口,受俄烏衝突影響,兩國出口受阻」。
新華社戳破了糧食豐收的假新聞,中國人的飯碗仍需靠其他國家。文章稱,「去年我國進口的栗米、大麥近三成來自烏克蘭。俄烏的小麥、栗米出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29%、19%,俄烏衝突引發國際糧價上升,加大我國進口難度和成本」,影響肉類價格。
文章仍稱,「受俄烏衝突等影響,國際能源價格上升,對外採購石油天然氣面臨的風險上升。」
新華社的《經濟十問》不惜透露眾多真相,大概是中共高層看到實在掩蓋不住,乾脆將當前的困境都曝露出來,再全部甩鍋出去;二十大前夕,黨媒再編造又一個「抗疫勝利」和GDP增長超過5.5%的故事,展示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力挽狂瀾」;「時與勢」或許就又回到了手中。
不過,中國大陸疫情仍在擴大,「清零」防疫是否能防得住誰也不知道;國際局勢更是撲朔迷離。中共二十大之前的內鬥空前激烈,中共高層下一個虛構的故事能不能編好,卻是一個大大的未知數。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8822)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