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封城危及多國 高通膨削弱全球化
【新視角看新聞】Omicron變種導致中國疫情爆發,中共堅持封鎖政策使得貨櫃在中國港口堆積如山,破壞全球供應鏈,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推升價格,加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
中國疫情爆發,中共堅持封鎖政策使得貨櫃在中國港口堆積如山,工廠關門,破壞全球供應鏈。因為美國依賴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共清零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推升價格,加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
牛津經濟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胡東安(Tommy Wu)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上海的長期封鎖,加上一些省份的高速公路管制,嚴重擾亂中國物流。」
胡東安表示,雖然中共政府企圖在抗疫和減少對經濟干擾之間取得平衡,但這種干擾可能會持續數週,並至少影響4月和5月的經濟活動。「工業生產和出口將受到影響,並可能對全球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在報告中表示,4月上海、蘇州和寧波等主要製造中心的皆全面及部分封鎖,擾亂中國供應鏈,封城對製造業的影響,將超過整體PMI表現。
野村(Nomura)分析師則提出,預計中國第2季GDP僅增長1.8%。
上海進入第四週封城,已導致上海港口貨櫃堆積。根據海事情報公司Windward AI所提供的數據,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被困貨櫃船,正在中國港口外等候。直至週末,共有412艘船隻在中國境外被困,較上月底峰值下降19%,但較2月份上升58%。
美國過去,從中國進口大約20%的商品和35%的電子產品。中國供應鏈中斷,將影響美國的電子產品、服裝、家具、塑料製品和原材料供應,可能進一步推高各種產品價格。經濟放緩後,所導致的更高運輸成本,也可能轉嫁給消費者。
其中,美國科技巨頭的幾家中國合作夥伴(包括iPhone供應商富士康)最近幾週,因COVID-19爆發而被迫關閉工廠後,美國消費者今年將面臨蘋果產品短缺的問題。蘋果公司4月28日提出警告,中國疫情將影響蘋果公司的銷售。
《國會山報》(The Hill)報道,供應鏈風險管理公司Interos首席執行官詹妮弗·比謝列(Jennifer Bisceglie)表示,世界上許多國家依賴中國製造,尤其是在技術製造方面。「不幸的是,上海和北京的封鎖可能會影響半導體,這將影響從我們使用的手機到我們購買的汽車,再到我們玩的玩具等一切(商品)。」
過去12個月,美國二手車和卡車價格飆升35%,原因是半導體短缺迫使車輛減產,而美國汽車供應,也未能跟上強勁的需求。總體消費價格同比上漲8.5%,是40年來最高漲幅。
中共在中國各地實施清零政策,一直是推動全球商品價格上漲的供應鏈問題之一。
《國會山報》報道,喬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客座副教授戴安娜·弗希特戈特-羅斯(Diana Furchtgott-Roth)表示,中國的供應吃緊,主要透過四種方式迫使企業漲價:一、季節性或易腐爛商品因延誤而導致銷售損失;二、延遲交貨帶來的收入減少;三、需要維持更大的庫存;以及四、為未完成或取消的訂單做準備的成本。
戴安娜說,「出口中斷會延遲一到兩週或三週,然後對進入中國的商品進行為期一週的隔離。因此,這意味著使用其它地方供應的大型製造商,例如來自韓國的晶片,也會發現他們的運營同樣受到干擾。」
4月25日中共官員宣布,北京部分地區將進行封鎖和大規模檢測。專家表示,隨著北京居民急於囤積食品和基本用品,將可能會進一步減緩貨物運輸,並推高全球價格。
資產管理公司聯博(Bernstein)的分析報告指出,中共最近的疫情封鎖,導致更大的全球通脹上漲風險。報告中指出,與2020年相比,上海的出口貨櫃成本高出5倍,空運費高出2倍,因此,會有更高的通脹「出口」到國外,中國的大型貿易夥伴會特別受到影響,同時這也會推遲中國自身的需求恢復。
同時,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高管告訴《華爾街日報》,中國反覆爆發的疫情和不斷變化的公共衛生政策,所帶來的物流問題,對企業造成的壓力,使得已經在物價飆升中掙扎的全球經濟,面臨更大的通脹壓力。
比謝列對《國會山報》說,「鑒於俄烏危機和中國輪流停工的影響,我認為,隨著整個供應鏈的持續中斷,將看到嚴重的(商品)短缺。」
即使上海和中國其它地區的結束封鎖,港口瓶頸消退,大量返回美國的船隻也必定會造成交通堵塞。
總部位於阿肯色州的貨運巨頭J.B. Hunt Transport Services首席商務官雪萊·辛普森(Shelley Simpson)4月28日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可能到7月,中國的港口擁堵將導致美國西海岸港口運輸出現瓶頸。
《華盛頓郵報》報道,今年供應鏈因獲得改善而表現出的展望,在中國爆發新疫情後已全然破滅。中共政府的清零政策,造成上海與中國其他商業重鎮遭到封鎖。
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4月26日表示,烏克蘭的戰爭——加上疫情造成的長期供應鏈混亂——已促使全球製造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將工廠分布在更多的國家。
在連續數年的供應中斷之後,公司正在徹底改革全球業務,以強調成本彈性,而不是成本節約。凱撒鋁業(Kaiser Aluminum)首席執行官基思‧哈維(Keith Harvey)本月對投資者表示,一些海外工廠將陸續遷回北美。
WTO總幹事‧奧孔約-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表示,為了防止因供應中斷而造成的銷售損失,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適應工廠成本的增加。
墨西哥工業建築和配送中心開發商「Vesta」執行長洛倫佐‧貝霍(Lorenzo Berho)日前則表示,已經能看到將供應鏈拉回到墨西哥或美洲等地,減少對亞洲的依賴的動作正在進行,這代表「我們所知的全球化,可能即將結束」。
以上的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夏雨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9128)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