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俄烏戰變動全球格局 脫鉤中國還差幾年?
【新視角看新聞】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是重要大國,然而中共專制體制的種種危害,令全世界為之困擾。經濟專家認為,世界將發生重大變化,全球供應鏈必將重組,俄烏戰爭後世界將開啟全新格局。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然而中共專制體制的種種危害,令全世界為之困擾。
台灣經濟評論家吳嘉隆最近接受大紀元專訪,吳嘉隆認為,世界將發生重大變化,全球供應鏈必將重組,俄烏戰爭後世界將開啟全新格局。
吳嘉隆首先講述了供應鏈的安全問題。吳嘉隆表示,供應鏈風險通常有兩種:第一種是地理風險,就是指過於集中地從某個地方出口。
那中國受到疫情的影響之後,運輸、物流就出現問題,製造本身也出現問題,就會影響這些產品的供應。這是指一般性的非戰略物資。
第二種是戰略資源的安全風險,主要是指戰略上的考慮。
比如涉及到半導體安全、網絡安全的一些物資,中國如果不出口,那對其它國家就會產生一些戰略上的衝擊。
因此就要分散進口來源,不要集中在一個地方,免得那個地方出問題導致整個供應鏈出問題,這叫供應鏈安全。
吳嘉隆認為,中國雖然是製造大國,但是由於中共用行政干預以及權力運作來介入市場,因此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
比如說審批、監管、市場進入障礙,一大堆的政治干預。還有國家補貼,竊取知識產權,還有以技術換市場——就是強迫性技術轉讓,有很多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那背後其實是專制獨裁的體制。
吳嘉隆表示,中共用權力控制底層的勞工階級,老百姓都接近於被壓搾、被掠奪。廉價勞動力源源不絕地與國外的資本結合。
中共就變成工頭、領班,或者華爾街資本的勞工部長,替華爾街資本來管理中國的勞工。這就是中共的角色。
吳嘉隆認為,美國意識到,以權力為本的經濟體根本不可以納入全球化,這就是美國的大覺醒。
沒有辦法在專制國家用經濟去改變政治,除非先進行政治改革。美國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對中共的態度急轉直下,而且兩黨有共識。
這樣的幫助中共搞經濟不是辦法,所以這個供應鏈必須調整。如果看不到中國做出結構性改變,轉型成市場經濟,那就必須要先做好脫鉤。
美國現在考慮的就是全球化收縮,全球供應鏈重新部署,把供應鏈從專制的國家、非市場經濟體的國家撤出。
把供應鏈遷出中國的同時,還要對中國的企業實行禁運——很多產品、零件不賣給中國,其中包括加關稅禁運及科技禁運。
吳嘉隆指出,俄烏戰爭一開始,其實俄羅斯就已經輸了,但是中共始終支持俄羅斯,因此世界或將再次變為兩大陣營。
中共的體量也大,經濟總量也大,所以中共如果被二級制裁的話,那個影響將遠遠超過對俄國的一級制裁。對於不遵守規則的國家,那美國就只好強硬到底。
接下來的國際形勢跟政治、經濟是捆綁在一起的。中共政權、俄國都是專制政體,不是市場經濟體,那就不讓他們參加全球化,西方國家就與其脫鉤。
全球化2.0版,就一定要市場經濟體,來遵守自由貿易遊戲規則的才可以加入,而不能將用權力控制經濟的經濟體吸收進來。這不是全球化的終結,而是全球化的修正。
吳嘉隆表示,未來的國際秩序將基於三點考慮:安全、利益、價值觀。
比如說中共在中國新疆侵犯人權,美國就制裁,禁止使用新疆棉花,這個產業就會有一些對抗性的動作,這是指價值觀的問題。供應鏈的移轉不是單純的考慮經濟利益。
美國政府最近提出「印太經濟架構」即是在重新建構供應鏈的安全。它既不叫條約也不叫貿易協定,而是叫經濟架構,因為它有別於傳統的自由貿易,將來可能會變成一個新的國際經濟組織,其重點在於參與者必須是市場經濟體,有相關的法制規範。
吳嘉隆認為,把供應鏈從中國撤出來之後將轉移到其它國家,如東南亞,其中包括印度、越南、印尼、泰國等,也可能有一些到東歐或者到拉丁美洲,就是要分散。
東歐也有很多勞動力,目前捷克、立陶宛都支持台灣,所以台灣要把一些科技業轉移到捷克和立陶宛去。
吳嘉隆指出,華爾街資本尋找廉價勞動力,仍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的驅動力量。現在供應鏈轉移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印度。
印度不僅有廉價勞動力,而且平均年齡比中國年輕,他們是民主社會,同時英語又好。此外,印度的人口數量很可能已經超過中國。
在俄烏戰爭中,印度沒有表態是因為印度從俄國拿軍售,所以不能馬上翻臉。
如果中共以為印度可以爭取過來,那就好笑了。印度對中共的「一帶一路」非常反感,因為「一帶一路」從陸路與海路雙面夾擊、包圍印度,所以印度不參加中共的「一帶一路」峰會。
吳嘉隆表示,供應鏈的遷移和重建,必須由企業家和他的團隊來主導。這對台灣來講,將會變成一個新的機會。
就是說,在未來的20年甚至於30年中,台灣經濟都會搭這個全球化2.0版的順風車。在過渡過程裡面,肯定台灣的企業界、台灣的商界會承擔角色,會變成供應鏈移轉、重新布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雖然日本、德國有一些技術上的優勢,他們做的可能是比較高端的產品。而像低端、中端、中高端的產品,很多都是台商在做。
很多生產基地的管理、經營,其實都是台商。所以台商在這個供應鏈重整的過程中肯定會扮演角色。
將來的製造業還會引進人工智能,會變成智慧製造,並不是單純追逐廉價勞動力。將來製造業供應鏈會出現很多自動化、很多新的科技,包括機械人生產將應用到生產過程。工廠將更加機器化、更科技化。這些新的科技都會影響到供應鏈的重新布局。
吳嘉隆認為,供應鏈轉移的過程也就是脫鉤的過程。在過渡期中,仍會有一些生意跟中國往來,中國仍然會有貿易順差,中國與俄國也仍有一些條件會被滿足,但是大家都已經看清楚他們的問題了,所以這只是過渡時期的一些表現。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被吸收到國際資本主義體系裡面,現在要脫鉤也需要一些時間。完成脫鉤可能需要十年時間,而現在才三四年而已。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易凡、梁欣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9259)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