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演講提前流出? 如何應對中共威脅?
【新視角看新聞】拜登政府準備在演講中更新資訊,美國政府的對中國戰略,對美國和美國所致力(維持的)國際秩序的主要挑戰是來自於中國(中共),而不是俄羅斯。
拜登政府自上任一年半以來,即將首次闡述美國政府的對中國戰略,即美國的最大威脅仍是中共,而不是俄羅斯。
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定於5月5日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演講,但因臨時得知布林肯COVID-19檢測呈陽性,5月4日國務院通知表示,演講會另外選擇時間。
美國媒體則提前透露了部份拜登政府對華戰略的背景以及內容。
5月4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雖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備受關注,但拜登政府準備在演講中更新資訊,也就是美國仍然將中國(中共)視為其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而不是俄羅斯。
外交政策專家介紹表示,烏克蘭危機分散了美國政府及其盟友的注意力,使它們不能集中精力處理與北京的關係,進一步引發了辯論關於如何同時處理來自莫斯科和北京的挑戰。
拜登政府將在5月與亞洲開展為期30天的接觸;在5月12日和5月13日於華盛頓舉行美國-東盟特別峰會;拜登上任後將首次出訪韓國和日本;將於5月24日舉行包括日本、印度和澳洲在內的四方領導人的首次面對面會晤。
現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the 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副總裁的丹尼爾·羅素(Daniel Russel),曾經擔任過奧巴馬政府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表示,「現在重述對華關係的現狀,與今後的方向以及對此的建議,是非常有意義的。」
羅素補充表示,「這屆政府強調對中國、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挑戰,但從大的方面來說,對美國和美國所致力(維持的)國際秩序的主要挑戰,是來自於中國(中共)」。
根據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網站的消息,原訂的布林肯對華演講,由該智庫負責主持。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對華演講中,布林肯可能會強調中共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與俄結成的政治聯盟。美方官員認為,這一立場與中方(中共)聲明的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相違背。
北京否認其立場存在任何矛盾,並指責美國是俄羅斯入侵的「主要煽動者」。
中共與俄羅斯的關係使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將北京和莫斯科捆綁在一起,認為是一個新的「軸心」。但對於將北京與俄羅斯相比,所構成的威脅有多大的問題上,一些歐洲官員與華盛頓持不同意見。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級副總裁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布林肯很可能會利用這次演講,將俄羅斯和中國帶來的兩個挑戰聯繫起來,並強調它們的聯手給現有全球秩序所帶來的風險。」。
拜登政府已經開始著力於中俄兩國所構成的共同威脅。
在2月份俄羅斯全面進攻烏克蘭後不久,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印太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公開活動中表示,美國有能力應付北京和莫斯科帶來的挑戰,就像美國在二戰和冷戰期間,在 「兩個戰場」的運作一樣。
然而,到了4月份,坎貝爾改變了這一說法。坎貝爾在華盛頓的一個智囊團上說出,中俄威脅代表著「一個戰場」。
《華爾街日報》認為,最近幾個月,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已經慢慢成形。該政策的一個關鍵組成部份,是要恢復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和安全領導地位。
白宮2月發表的《印度-太平洋戰略》當中提到,美國尋求的「不是改變中國,而是塑造它所處的戰略環境,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一種有利於美國、我們的盟友和夥伴,以及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的平衡影響力」。
白宮官員表示,美國的目標不是改變中國「以共產黨為中心」的政治制度,而是 「塑造中國周邊的環境」。
因為國務院不會公開發表「中國戰略」,所以國務卿布林肯的演講預計不會有後續的具體行動。
一位熟悉該戰略內容、簽署保密協議的國家安全專家告訴《政治客》說,布林肯即將發表的演講與過去的公開發言保持一致,將偏重於強調民主與專制的價值觀。
拜登的對華戰略方針將明顯排除,自尼克遜總統1972年對北京進行外交接觸以來,過去好幾屆政府所追求的「接觸」概念,而是變成布林肯說的「該競爭的時候競爭,該合作的時候合作,該對抗的時候對抗」。
《政治客》報道認為,美國政府對華戰略的關鍵是,在亞洲和其它地區建立和加強聯盟和夥伴關係,以對抗北京透過日益增長的外交、經濟和軍事影響力來破壞「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美國面臨的挑戰,則是確保這些國家對該戰略的認同。
拜登政府2021年10月公布的「印太經濟框架」表明,美國希望在印太地區通過貿易、「供應鏈彈性」和其它措施,對抗北京的區域經濟板塊。
拜登官員一直試圖希望包括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內的國家加入「印太經濟框架」,以加強美國與該地區的經濟來往。
目前為止,「印太經濟框架」推進得很慢,部份原因是該地區的合作夥伴對損害其與北京的貿易關係抱持謹慎態度。特別是一些國家擔心,將台灣納入其中可能惹惱中共。
拜登政府的一些經濟高官最近已表示,不會考慮將台灣納入該公約的要求。
根據接近白宮的人士告訴《政治客》,建立經濟框架的難度體現出了,華盛頓在實現其中國政策的認同方面,同樣面臨挑戰,而白宮內部對貿易和經濟問題方面,對中共應採取何種程度的強硬態度,也存在著分歧。
同時,拜登團隊在是否削減從中國進口的關稅,來幫助降低消費者成本和通貨膨脹的議題上,也存在分歧。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9295)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