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習再喊清零帶緊地方 政商憂災難將至

【新視角看新聞】4月下旬,商會採訪了372家企業,其中有23%的企業正考慮將對華投資轉移到其它國家,這個數據比年初多出一倍,並且達到10年來最高水平。

中共國家衛健委4月6日稱,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此前習近平開常委會高調推清零政策。外界普遍質疑,中共極端清零政策將帶來災難性後果。

中共政治局常委4月5日開會部署疫情防疫工作,習近平強調,防控方針「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堅決克服輕視、無所謂、自以為是等思想,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我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

習近平高調要求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後,地方政府聞風而動,一線城市北京與上海當地官員的反應,或許可以作為各地緊跟「清零」節奏的觀察窗口。

5月6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北京市疫情仍然持續在高位運行,防控形勢嚴峻複雜,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各項防疫措施執行都要嚴之又嚴。

北京官方通報,5月5日15時至6日15時,新增66宗本土感染者,其中朝陽區31宗、房山區20宗,隨即,朝陽區副區長宣布,全區將於5月7日、8日、9日繼續開展新一輪區域核酸檢測,房山區則發通告,全區實行居家辦公。

房山區網友「玫花兒小的噯」說,「老實的居家辦公吧,而且5月6日下午距離我家3公里外,有兩個村執行「只進不出」管理了,有的公交車停運甩站了。」。

5月6日上午,上海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在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表會上稱,上海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落實「四應四盡」要求,全力以赴推進清零攻堅。

上海官方5月6日通報,5日零時至24時新增本土感染者4,651宗,其中確診病例261宗,無症狀感染者4,390宗,而且有34宗出現在封控閉環之外,這讓上海的社會面清零可望而不可及,因為只有連續三天清零,上海才會逐步解封。

美國之音報導,雖然有些疫情稍輕的小區開始有條件地放住戶出門採購,但是要憑出入證,限時限點限人數出門,並且不允許開車,無奈之下,扁擔、拉杆箱、三輪車、野餐車,甚至嬰兒車,都成了上海人出門購物的工具。

從官方通報的染疫數字來看,此波疫情是202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波疫情,但是由於中共歷來隱瞞疫情真相,外界普遍質疑實際情況或比通報的嚴重得多。

此外,從5月5日起,北京已開始實行常態化核酸檢測,民眾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檢測,「北京健康寶」將會彈窗,民眾也無法登機、乘車進出北京,上海自5月1日起,也啟動了常態化核酸檢測,相關措施直到6月30日。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不計代價堅持「動態清零」,而嚴厲的封控措施對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造成嚴重衝擊,引起很大的民憤,儘管中共當局刪帖封號,網絡上依然流出不少民眾與管控人員發生暴力衝突的影片。

習近平5月5日的高調堅持清零前後,外界廣泛關注清零政策持續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福克斯新聞網5月4日發表了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的評論文章,文章痛斥中共的「清零」封城防疫政策暴露了共產黨的愚蠢;《法國世界報》5月4日也發文稱,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正在走上一條不歸路。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表示,4月初的報告估計,多達4億中國公民處於某種形式的封鎖之下,蓬佩奧列舉了中共封城在上海造成的種種防疫亂象和次生災難後指出,中共用暴力掩蓋巨大而危險的無能,中共對本國公民所採取的專制行動應該引起全世界的警覺。

針對習近平最新表態,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白洛賓(Robin Brant)評論說,「在中國,『堅持就是勝利』,是習近平的『最後一戰』。」

加拿大《環球郵報》國際事務專欄作家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嘲諷到,「沒有計劃結束上海的災難性和無意義的政策,只宣布會繼續這一政策,並且禁止批評,還記得人們曾經說獨裁者能更好地管理疫情嗎?」。

時政評論人士唐靖遠近日告訴自由亞洲電台,「清零封城模式已經被中共當局自己高度政治化,官方媒體自己就在說,這是代表著中國與西方的制度之爭、治理能力之爭等等,這就是政治化嘛!讓意識形態凌駕於科學之上。」。

唐靖遠表示,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把清零防疫日益演變成一場運動,而且越來越有長期化的趨勢,很多二三線城市核酸檢測常態化就是這一趨勢的反映。

位於美國的「公民力量」創始人楊建利博士告訴美國之音,習近平已經把清零和自己的成功聯繫在一起,並且寫入教科書,所以不敢放棄。「不敢放棄,一方面是政治的,就是很多人所講的,為了二十大。」。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由於習近平對「清零政策」的高調支持,讓市場受到驚嚇,亞洲股市遭到拋售,香港恒生指數(HSI)重挫3.8%,領跌亞洲市場,創下一個多月來最大單日跌幅。

《金融時報》引述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Lu Ting的話說,與之前的會議不同,中共政治局「沒有提到」協調「清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也沒提到如何儘量減少對經濟造成的損害。

4月下旬,商會採訪了372家企業,其中有23%的企業正考慮將對華投資轉移到其它國家,這個數據比年初多出一倍,並且達到10年來最高水平。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夏松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看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9362)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