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獴獵行動」阻人財外流 中國國際學校生存瀕危
【新視角看新聞】上海、北京兩大一線城市相繼遭受 Omicron 疫情襲擊後,中共當局依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並啟動「獴獵2022」行動,迅速關緊國門,防止外匯流出、人才跑路。
上海、北京兩大一線城市相繼遭受 Omicron 疫情襲擊後,中南海最高當局依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令中國經濟嚴重受損,民怨四起,政治流言滿天飛。
中共當局則是啟動「獴獵2022」行動,迅速關緊國門,防止外匯流出、人才跑路。
中共公安部副部長、國家移民管理局局長許甘露在5月10日的會議上稱,依照總書記習近平5月5日在政治局常委會上定下的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部署了嚴控出入境的最新政策,並稱要以此擧迎接中共二十大。
《北京日報》稱,「獴獵行動2022」是中共移民管理機構嚴打嚴防各類非法出入境活動的措施。
最近,有中國民眾在網上和對外媒爆光從上海、廣州、大連等地出境時被百般刁難、甚至剪護照和外國永居卡的遭遇,但消息很快被全網封鎖,並由官媒群起「闢謠」,還列舉出機場、出入境機構等部門的統一說辭。
中共如此緊張的闢謠和消聲動作,加上同期開始實施的新政策,要求中國公民「非必要不出境」,並沒有起到對民間「潤學」降溫的效果,反而讓有出國想法的民眾更強烈地感受到國門即將關閉的陣陣寒意。
移民局諮詢熱線工作人員對外媒解釋了「非必要」和「必要」的區別,稱非必要事由包含旅遊和探親,邊檢人員即會進行「勸阻」;必要主要是出國留學、就業、商務,或者是出境就醫、參與防疫抗疫、運送救災物資等事由。
但北京邊檢則稱,持有「必要事由」的中國公民要被嚴格查驗證明文件等,還要說明出境事由,為什麼出境。而最終能不能出境,北京邊檢稱還要以現場執行情況為准。此解釋顯示,即使是有必要事由,出境前景也不樂觀。
根據百度顯示,搜索移民熱度排行榜前幾位的是上海、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對「移民」的搜尋量近兩個月位居榜首。
《南華早報》報導說,北京承辦移民和留學諮詢業務的某律師事務所3月底以來營利加倍增長,而且客戶已不止富豪,包括更多科技專才。
該所律師指出,先前詢問美國EB-5簽證(投資移民)的最多,近來對美國EB-1簽證最感興趣。後者主要發給在科學、藝術、企業與體壇等方面的專才。
公開消息顯示,除歐美之外,中國科技人才很多也看好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科技產業新興國家和地區,都是中國科技人才「潤」的熱門目的地。嚴控公民出境,還與中國經濟下行、出口不足,導致外匯儲備捉襟見肘有關。而截斷中國公民的出國之路,換匯需求就會大為降低。
法國時評人王龍蒙對自由亞洲表示,早年中共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對異見人士進行邊控;再到嚴控維吾爾人、藏人的護照發放;中國人民喪失的基本自由越來越多。
王龍蒙說:你可以想像一個閉關鎖國,與文明世界隔絕消息後的中國會走向何方,要麼是公眾變成沒有思想的奴隸,要麼是為了基本的自由大規模地抗議。
由於中共嚴格的COVID-19防疫封控,以及不斷收緊的教育規則,大量的外籍教師正不斷離開中國,經營者也越來越難找到他們的替代人員,這將給中國的國際學校帶來沉重的打擊。
據路透社報導,在經歷了近乎兩年的關閉邊境、繁複的健康檢查與嚴格的防疫規定之後,最近中共當局對上海的嚴格封鎖,正使許多外籍教師感到心力交瘁。
在上海國際學校工作三年的科學教師邁克爾(Michael)說:「現在,在這裡工作的經濟利益已無法彌補缺乏來去自由的不足。」
然而,邁克爾只是近來成百上千名出走的國際教師之一,原因是中共的清零政策,以及對民辦教育不斷加強的監管措施。
這種情況正威脅著過去20年來,在中國各地大量出現的國際學校。從長遠來看,這也將危及中國的教育質量。
根據教育網站「新學說」(Xinxueshuo)的數據,截至2019年,全中國的國際學校數量已達到821所。
中蒙國際學校協會(ACAMIS)是一個由中國66所學校組成的團體,這些學校共聘用了約3,600名教師。
該團體表示,2022年約有40%的國際教師將離開中國,遠比2021年的30%,以及大流行前的15%要高。
ACAMIS的執行董事湯姆‧烏爾梅特(Tom Ulmet)說,也越來越難找到他們的替代人選。
除了教師出走潮,國際學校還面臨著外國學生入學率下降的問題,這可能進一步使國際學校不斷凋零。
路透社表示,由於中共防疫封控,致使許多外國家庭離開,這已改變了許多學校的學生組成。
同時,因為中共當局不斷加強對教育控制,試圖排除外國影響,也使國際學校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法規。
最近,英國名校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已將北京的一所附屬學校,改名為「北京市朝陽區禮德學校」,以因應中共規定。
根據2021年宣佈的規定,招收中國學生、從事義務教育的學校,校名中不得使用外國名字,以及「國際」或「全球」等詞彙。這個規定使得許多國際學校、雙語學校被迫改名。
5月份,歐洲商會對歐洲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所有來自教育部門的受訪者都表示,日益嚴厲的COVID-19防疫措施,已使中國成為一個不太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國私立小學協會(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Prep Schools)的總裁克里斯多夫‧金(Christopher King)表示,各個學校對參與中國項目「越來越小心翼翼」。
「總體形勢似乎越來越不利,越來越難看出中國如何讓學校放心地在當地表達他們具有歷史意義的願景。」
廣州市一所國際學校的幼教主管阿萊克薩‧莫斯(Aleksa Moss)說,這種困境將敲響一些國際學校的喪鐘。
以上節目內容,取自大紀元記者梁玉炎、陳霆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39871)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