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黑雲壓頂 急對內做「對沖性」宣傳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國家統計局承認,「受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國內疫情衝擊明顯的超預期影響,經濟新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在中共堅持「動態清零」和中國經濟下行大趨勢下,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已連續三個月環比下跌,部分上海小企業主說,目前客流、物流和現金流幾近崩潰,中共對中小民營企業所謂紓困動作太晚了。
雖然中共國務院5月18日的政策例行吹風會聲稱要落實中小企業紓困,但倒閉和失業早已是「清零政策」下的焦點話題。
就中共政府宣傳的紓困,上海小企業主馬先生認為「太晚了」,5月22日,馬先生告訴大紀元記者,「客流、物流、現金流,上海現在三流全部崩潰」;政府關注中小民營企業的動作太晚了,「人死不能復生,這句話對於很多公司也是同一個道理」。
馬先生說,企業支撐不住的基本已經放棄、躺平,剩下一小部分還有一口氣在,準備殊死一搏了,把能用的撒手鐧全用上,搏出來就續命,搏不出來直接一波暴斃。
對於上海未來,馬先生認為,「最終上海會倒閉掉一批企業,天台跳下一批投資者,跑掉一大波高科技人才,逃走一大批高消費主力,年輕人失業,勤勞者破產,累垮醫護人員身體,經濟蕭條五到十年。」。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5月公布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4月份繼續下降,環比跌幅為0.3;3月份SMEDI的環比跌幅為0.6,2月的環比跌幅為0.2;4月份,SMEDI的8個分項指數全部下降,其中綜合經營指數跌幅最大,達0.7;SMEDI反映的資料包括企業信心低迷、市場預期偏弱,以及企業效益持續下滑。
當局吹風會公布資料稱,中小企業數量、繳稅總額與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財政收入之間的相關係數均大於0.88,在中國地級市層面,小微企業數量每增長1,000個,當地GDP將增加1.43%,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在會上稱,「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中小企業強,地區經濟就會強。」。
中共以往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中小企業貢獻50%以上稅收,創造60%以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0%技術創新,提供80%以上城鎮勞動就業,及占據90%以上企業數量。
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下行已經體現在中共官方5月16日公布的就業數據中,4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比4月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16至24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已高達18.2%。
北美投資顧問、中國問題專家Mike Sun於5月21日對大紀元說:「中小微企業現在面臨困境前所未有!據了解,封城最為嚴重的上海,大部分中小微企業手裡的現金只夠兩個月。」。
Mike Sun表示,朋友轉發的微博,有關裁員的情況越來越多;上海是中國最發達城市,按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中小企業大批倒閉、居民大量失業在所難免。
而外媒報導2022年前四個月,國際投資者拋售350億美元的人民幣計價債券以及外企考慮撤出中國之後,中共官媒緊急反駁,專家表示,中共對國內民眾做「對沖性」宣傳,意圖穩定中國國內緊張情緒;外企撤離將給中國本土企業和就業帶來巨大衝擊。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5月21日的報道聲稱,當局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物流運輸等問題,「穩住了外資基本盤」,2022年1—4月,全國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0.5%,用意在反駁最近外媒對於外資撤離中國的報導。
5月18日,《金融時報》據香港債券數據計算,4月份外國投資者拋售了價值超過1,08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債券,使得2022年前四個月人民幣債券淨流出量達到創紀錄的2,350億元人民幣。
依據民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周君芝的研究,3月底全中國各地物流貨運降溫,4月上海、吉林兩大封控省市整車貨運指數同比下降80%,各地「硬核式」封路,不少省市貨運物流下降30%,全國層面政策貨運物流指數下降20%。
周君芝分析,如上海生產受約束,將拉低國內總產出0.5個百分點;如再考慮浙江、江蘇受到的供應鏈衝擊,則中國總產出或被拉低1.85個百分點。
前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國際部主任王軍告訴大紀元,「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學者如果有點良心的話,都會更相信《金融時報》的數據,尤其上海最近封控近六十天了,世界五百強企業都在考慮是不是要馬上採取行動遷出中國,企業在中國要長期做下去的想法被動搖,上海是中國經濟火車頭,此影響很大。」。
王軍表示,外國企業撤離,會給中國本土企業帶來巨大衝擊,「三角洲地帶有很多配套產業鏈,如果這些企業不做了,會影響整個長三角,比如,企業要採購原材料,如果這些企業退出中國市場,跑到越南去,那給外企服務的中國企業所製造的零部件賣給誰呢?這非常嚴重。若外企留下,會留住很多就業機會。」。
現居美國的經濟學家黃峻告訴大紀元,《人民日報》的報道更多是對內宣傳使用,而不是針對外資,這是希望穩定國內民眾對外資轉移而做的「對沖性」宣傳,以穩定國內惶恐不安的心理預期。
5月8日,中國歐盟商會調查結果顯示,近四分之一在華歐企考慮將對華投資轉移到別國,數量比2022年初多出一倍,92%受訪外企表示,業務受到港口關閉、公路貨運量下降和海運成本上升的不利影響。
黃峻分析認為,外資撤離中國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導致上海及各地城市的封城,對經濟活動與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另外還有兩個原因:美聯儲加息和俄烏戰爭,「美聯儲加息而中國央行降低利息,會導致過去因美國較低利息而中國高利息而進入中國套利的資金撤離。」;而「由於俄烏戰爭,俄國受到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的制裁,因為擔憂中國支持或者暗中支持俄國,將會受到同樣的制裁,外資會選擇進行部分撤離。」。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李思齊、王佳宜、江楓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ID 39991)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