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喊話穩外貿 中國世界工廠無未來?
【新視角看新聞】中共國務院近期頻頻推出政策、信心呼籲,目的是「穩外貿」。但專家認為,產業鏈轉移是長期趨勢,中國世界工廠角色,會由世界其他供應鏈來取代中國。
中國近期面臨出口下行壓力,而越南近二個月出口總額大幅增長,引發訂單流向東南亞的擔心。中共國務院近期也頻頻推出政策、信心呼籲,目的是「穩外貿」。但專家認為,產業鏈轉移是長期趨勢,清零政策加速了中國製造業向外轉移。
在5月25日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視像電話會議」坦言,從 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困難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更大。
強調做好疫情防控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防止單打一、一刀切,幫扶市場主體紓困等。
5月26日,國務院公佈《關於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意見》,要求幫扶外貿企業,重點包括受疫情影響的外貿企業復工達產;有運輸需求的外貿企業,申領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通行證;加大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信用按揭支持,提升外貿企業應付匯率風險能力。
外界認為,李克強的談話透露,中共自3月以來在防疫上「一刀切」的做法,已經對於市場主體造成了傷害,必須推出系列幫扶政策,修復外貿企業遭受到的攻擊。
這不是國務院第一次推出類似的《意見》,2022年1月11日,國務院亦印發「進一步穩外貿意見」,出口退稅、出口信保、緩解國際物流壓力等15條措施,但是效果有限。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第一季度出口明顯跌幅,4月出口同期比增長3.9%,升幅低於3月10.8個百分點。同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近期出口訂單大增,引發人們對中國產業轉移擔心。
一度火熱的跨境電商,2021年亞馬遜出新規後,中國賣家的訂單不斷下滑,調查顯示,近期有23%企業沒有新訂單,16%企業面臨生存困難。
5月26日台灣企業家與社會運動人士高為邦告訴大紀元表示,其實在大陸很多中小企業,已經在生存的邊緣,對於大廠來說,有能力在越南等地建廠,逐步轉移產線產能,因此,企業移出中國已是大勢所趨,「近期包括歐洲,過去和中國有大量貿易往來的,現在都考慮供應鏈要重組,不再依靠中國,看來北京當局的清零政策加速產業外移。」。
高為邦指出,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富士康鄭州廠,為因應下半年iPhone 14新機生產人力,擔心遇到封控措施導致工廠人力出現缺口,正在提前二個月招工。
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亦加快印度欣奈廠投資,預計2022年iPhone訂單將創新高,員工擴增一倍,同時計劃在印度投資生產半導體,並在馬來西亞佈局生產車用晶片的12吋晶圓廠。
越南台商總會總會長簡智明向媒體證實,最近想到越南北部投資的電子廠轉趨熱絡,詢問度增加。越南是台商在中國以外最大的海外投資地,目前約有四千多家台商進駐越南。
據第一財經報道表示,由於越南人力成本便宜一半,中國製造業近年來亦轉移到越南。
製鞋業者、新偉公司董事長唐紅生談到越南的優勢:一是人力便宜,約為珠三角人力成本一半;二是電力便宜,每度約0.5元,廣東中山約0.9元;三是越南出口退稅順暢,稅率與中國差不多。
5月26日旅美經濟學家Davy Jun Huang向大紀元指出,相較於其他國家,中國在大型船舶製造、重型機器製造、中低端電視機電冰箱、中端紡織品等具有製造優勢,部份訂單轉移應屬短期現象。
隨著未來更多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帶動的人才培訓、投資、技術、基礎建設等群聚效應,會讓中國原具有優勢的產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與風險。
Huang認為,「深圳和上海的部份需求會落到越南,出現一定的出口替代現象,而且這些轉移一旦發生,往往是長期的,會越來越多。」
5月25日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則表示,儘管現階段中國以外的供應鏈尚未達到像中國上下游產業鏈的完整程度;
境外工人的訓練和素質提升也需要時間,但由於中國人力成本相較2008年翻了一倍,加上國進民退、極端清零等因素,以及美中對抗,由美國主導印太經濟框架將中國排除在外;而「外資開始陸陸續續往東南亞、往印度移動,新的供應鏈正在慢慢形成,這是一個長期的現象,可能十年後,我們就會看到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的大幅下滑。」
隨著外資在中國經營風險越來越高,企業界和學界紛紛探詢誰是下一個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大陸財經媒體亦探討:越南能否成為「新世界工廠」?
但2021年10月過後,越南防疫政策轉向為「與疫情共存」的策略後,政府擴大財政支出,維持低利率環境,政府發力基礎建設,經濟活動逐漸回暖。
Davy Jun Huang指出,相對中國A股全球倒數的情況,越南指數以232%的升幅排名第二。
Huang表示,「當然說越南完全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是過於樂觀與脫離實際的判斷,目前來看,越南短期的爆發力增長與替代是毋庸置疑,但是從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地理環境、替代對比來看,越南會替代中國相當部份的產能,可能在20%~25%是可以肯定的。」
黃世聰認為,未來比較難由單一國家取代中國世界工廠角色,但是會由世界其他供應鏈來取代中國。
「未來不是單一國家取代中國,未來供應鏈可能會破碎化,也就是說亞洲工廠除了在中國之外,會部份到越南、到東南亞各國、部份到印度,在美洲方面,可能是到墨西哥,歐洲可能移到東歐,原本中國世界工廠的角色可能會被多個國家取代。」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林岑心、易如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0082)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