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綠地控股」爆雷 對美經濟潛在風險
【新視角看新聞】美聯儲的最新《金融穩定報告》指出,中國房地產業的債務危機可能會蔓延到美國,將中國開發商的壓力標記為「對美國經濟的潛在風險」。
綠地美國是紐約市大西洋廣場以及太平洋公園項目的總開發商,母公司「上海綠地控股」在5月底突然爆雷,信用評級已經從投資級變成垃圾等級,「上海綠地」面臨拖欠債務的風險,可能會給布碌崙尚未完工的建設項目帶來一片烏雲。
2014年,上海綠地集團還是世界500強企業,以地產「全球化領航者」架勢進軍紐約地產,投資63億美元打造布碌崙大西洋廣場以及太平洋公園項目,被譽為紐約30年來最大規模房地產綜合項目,風光無限,10年不到,眼看就要債台高築,可謂風雲變幻。
5月27日,綠地控股要求將6月到期的4.88億美元債券的還款期限延長一年,這是中國首家國資房企爆雷;5月30日,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將綠地評級從B-下調至CC,比垃圾等級的閾值還低一個級別,也就是俗稱垃圾債券(Junk Bond);穆迪(Moody’s)也將綠地控股的評級從B2下調至Caa2,這意味著在垃圾級別中繼續往下調。
標準普爾的報告列舉了降級的一些原因,包括由於上海的封鎖,中國出售資產的困難,以及綠地手頭用於償還債務的現金有限,2023年到期的債券總額為24億美元,綠地控股公司「很容易在到期時不支付優先票據」,穆迪的報告也說: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運營和融資條件困難,綠地控股公司的資金流動性壓力不斷升級,要償還的債務巨大(sizable debt maturities)。
據彭博社報道,由於延期請求,綠地的債券價格最近從1美元兌92美分跌至41美分的低點,標準普爾表示,如果貸款延期獲得批准,標準普爾可能會將綠地的信用評級降至「選擇性違約」,信用評級降級對綠地美國子公司及持股的影響尚不清楚。
綠地集團誕生於1992年,前身是上海市農委、建委出資組建的上海綠地總公司,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項目,後來,經過上海市國資委主導的「國企混改」,股東變多元,但是仍維持「國企」地位。
綠地這些年忙著「上天、入地、出海」,「上天」指建摩天大樓、超高層建築,「入地」是地鐵建設,「出海」是踏足海外市場,並且提出以房地產為主業,大基建、大消費、大金融、科創以及健康等,協同發展業務的「一主三大」戰略;綠地集團的官網上描述綠地集團「全速地推進海外拓展步伐」,已經踏足4大洲9國13城。
根據搜狐網「綠地360億打造美國投資移民紐約最大綜合體」一篇文章說,美國投資移民,EB5項目,的紐約市大西洋廣場項目便是綠地集團「進軍美國、實現國際化戰略佈局的重要一步」。
綠地的出海戰略受中共「一帶一路」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驅使,紐約中領館官網「上海國資國企加快『出海』打造國際競爭力」一文顯示,綠地就是房地產界實現「全球佈局」重要戰略的國企之一。
現任紐約市長亞當斯在當布碌崙區長時,2014年曾經與綠地集團的高管會面,「大西洋廣場報告」博客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商業文化重視政府對私人項目的支援,例如,綠地的合作夥伴「森林城」開發商和紐約市區域中心在2010年開始招募中國投資者通過EB-5計劃為「大西洋廣場」項目提供低成本融資時,一位區域中心代表告訴紐約州經濟發展局官員:「顯示政府對EB-5項目的支援至關重要。」。
2014年,綠地從Forest City Ratner手中收購了項目70%的股份,兩年後,綠地集團將股份從70%提高到95%,項目最初因社區訴訟而放緩,加上疫情影響,大型開發至今仍未完成。
綠地的森林城合作夥伴發言人對房地產雜誌《The Real Deal》表示:將「繼續履行在布碌崙太平洋公園的義務,正在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進展,重大里程碑即將到來,2022年夏天,將開始支持項目下一階段的平臺上工作。」。
為了籌集資金,綠地最近以3.15億美元的價格將建築群內的兩棟公寓樓(第6大道38號和卡爾頓大道535號)變賣,賣給了投資公司Avanath Capital Management。
在中共政府推出限制過度借貸的政策後,綠地是許多努力償還債務的中國房地產公司之一,美國的一些中國開發商,如恒A大,已經拖欠了債務,外界原以為綠地的壓力小一些,因為綠地背靠的還是上海國資委,有上海政府的支持。然而,綠地最近的麻煩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高盛集團2021年的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商在中國的國際高收益債券市場上佔主導地位,佔市場1,970億美元未償債務總額的80%左右,簡而言之,中國房地產公司是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最大的借款人,這對美國有何影響?
美聯儲在2022年5月9日發布的最新《金融穩定報告》(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將中國開發商的壓力標記為「對美國經濟的潛在風險」。
報告指出,中國房地產業的債務危機可能會蔓延到美國:「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債務水準很高,去年的銷售活動和價格大幅下降,如果這種低迷加劇,其對中國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影響可能由於疫情病例的進一步爆發、新的監管限制(包括遏制科技行業的進一步行動)或由於地緣政治動機或其他國家的貿易或投資的任何回落,而導致的封鎖或其他對經濟的破壞而放大,風險令人擔憂。
「鑑於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規模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廣泛貿易聯繫,中國的金融壓力可能會通過風險惡化和經濟活動中斷,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壓力,從而可能影響美國。」。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0339)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