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外貿外資穩不住 中國經濟難脫困境

【新視角看新聞】外貿外資影響中國經濟甚巨。中共2018年提出的「六穩」,其中「兩穩」即穩外貿、穩外資。2022年經濟形勢顯著惡化,自上海封城起,外貿外資穩不住中國經濟的困境。

以下節目內容,取材自時政評論員王赫,於大紀元新聞網首發文章。

外貿外資影響中國經濟甚巨。中共2018年提出的「六穩」,其中「兩穩」即穩外貿、穩外資。

2022年經濟形勢顯著惡化,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積極回應外資企業來華營商便利等訴求,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5月25日李克強召開10萬人的「穩住經濟大盤」視像電話,5月26日再宣布13條保外貿政策,要求進、出口「保穩提質」。

但是,中共當局黔驢技窮,推出的「六個方面33項一攬子穩經濟的政策」並無新意;圍繞穩外貿、穩外資構建的「3+3」落實框架,只是官話連篇而已。

當前,中國的外貿外資基本盤已經發生崩解的跡象了。這既有「上海封城」的直接衝擊,更是中長期問題在特定狀態的大爆發。

先不論官方數據的真假,以下分別和大家談談三點:

第一、4月中國外貿增速驟降,不是偶然、暫時現象,而是標誌性事件中共海關總署數據顯示,第一季度,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與此同時,一則財經新聞引發熱議:第一季度,越南貨物出口額達到約合人民幣5,842億元,同比增長13.4%。

越南即使和整個廣東省相比,也相當驚人:越南9,800萬人口(廣東1.2億),GDP大約只有廣東的六分之一,但它的出口額卻能佔到廣東的60%。

毫無疑問,這是因為訂單大量湧入越南,「單子排到下半年甚至2023年」。而這些訂單很大部份都是從中國轉移而來的。

國盛證券的一項研究指出,綜合PMI出口訂單、出口增長、出口份額、歷史經驗、微觀調研5大線索,短期中國訂單向東南亞轉移的情況確實存在。

越南不只外貿增長遠大於中國,而且越南GDP增長第一季度為5.03%,增長幅度也高於中國同期的4.8%。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越南轉向「與疫情共存」新常態,2021年3月15日甚至重啟國際旅遊,經濟正式進入全面復甦的軌道。

而中共呢?面對Omicron來襲,死守荒謬的「動態清零」,使得本來就已經衰退的中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並未完全反映出疫情導致的中國經濟的脆弱,因為3月底上海才開始封城,第二季度的數據將更難看。

中共為挽回經濟,將很大希望寄託在外貿上。顯現為在2021年的進出口39.1萬億元,增長21.4%,是當年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動力。

這就是為什麼一再推出政策來穩外貿外資基本盤,但效果並不明顯。GDP在2022年5.5%的增長率,中共不大可能做到。

這個影響將是巨大的,不僅使得習近平三連任充滿變數,中共所謂的「政策優勢」、「政治優勢」、「體制優勢」也將一同崩潰。

第二、近年來中國外貿增幅波動大,2021年的高增長是例外情況,不可持續從2010至2020年的歷史數據來看,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年度增幅可以達到2020年的34.7%,也可以低至2015年的 -8.1%;

從2013年跨過4萬億美元門檻後,就一直徘徊不前,直至2021年一舉跨越5萬億、6萬億兩個級別,高達6.05萬億美元,增長30%,比人民幣計價高出8.6%。

增幅波動如此之大,表明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已大為降低。

事實上,中國的外貿依賴度,也就是外貿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例,也由過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30%多一點。

然而,中國經濟實質上2008年後就走下坡路了。2012年GDP增長率「破8」(只有7.8%),一直下滑,直至2020年的2.3%。2021年情況大變。

中國GDP總量突破114萬億元(約合17.77萬億美元),增長率躍升到8.1%。這除了2020年遭疫情重創基數低的因素外,這得益於兩大因素:

(1)貨物進出口總額高達3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2020年增長率只有1.6%);

(2)實際使用外資再創新高(11,493.6億元),同比增長14.9%(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跌42%,而中國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

不過,即使有外貿、外商投資的極大支撐,2021年中國經濟也是每況愈下。因此,2021年12月,當局研判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這表明中國經濟已經病入膏肓,即使由於2021年發生疫情的特殊情況,中國外貿、外資再火熱,也穩不住中國經濟大盤。

2022年中國經濟大盤如果崩解,外貿外資基本盤則率先開裂。目前外貿驟降、外資流出可謂表征。

第三、外企「去出口化」、外商投資「去工業化」與移出中國,深刻影響中國經濟;

其一,外企產品銷售重心從出口轉內銷。

其二,外商投資重心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其三,外商製造業開始移出中國(同期國內製造業也在移出)。

從2013年開始,外商及港澳台工業企業數量已經進入了下跌區間,且跌幅逐步在擴大(越南、印度等成為重要投資對象國)。

中美貿易戰和疫情助推了這一進程。進入2022年後,進程大大加快。除了俄烏戰爭中共支持俄羅斯與上海封城之外,美國推出「印太經濟框架」也是一大因素。

例如,關於蘋果公司正考慮將部份生產線從中國遷出一事,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說:「我從其它多家美國製造商那裡也聽到同樣的話,其中有很多在中國從事製造數十年了。」

雷蒙多認為,當美國公司考慮要離開中國,或停止在中國的進一步擴張,他們會更傾向選擇在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成員國。這對中共可是當頭一棒。

在5月12日,中共商務部表示2022年1至4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786.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5%,新增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185個,相當於平均每天有1.5個外資大項目落地。非常耀眼。

但是,5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主要經濟指標大幅走弱。這表明即使真有如此引資,也是解決不了中國經濟的困境。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0514)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