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工程師發現 AI有「人」的意識
【新視角看新聞】谷歌工程師發現,AI是有意識的人,這加劇人類對未來的擔憂;專家卻表示,這啟發人們去思考,如果人類創造人工智慧,人類是誰創造的?
在谷歌擔任Responsible AI部門高級軟體工程師的布萊克‧萊莫因(Blake Lemoine),2021年秋天參加一個調查AI是否使用歧視性、仇恨性言論的項目,隨後,萊莫因在每天與機器人LaMDA的聊天交談中發現,LaMDA是一個有意識、有靈魂的「人」。
LaMDA是谷歌在2021年開發者(Google I/O)大會上發布的一款專門用於對話的語言模型,主要功能是與人類進行符合邏輯和常識的、高質量且安全的交談,並計劃應用在谷歌搜索和語音助理的所有產品中。
萊莫因與另一位合作者、前谷歌AI倫理聯合負責人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合作,寫出了一份長達21頁的調查報告提交給谷歌公司,以作為證明LaMDA是有意識的證據,但是谷歌表示,公司的AI系統只是模仿人們的對話交流,能對不同的話題進行複述,公司聲稱,在對內部的調查中也得出了與萊莫因不同的結論,並指出大多數AI專家認為,AI行業距離電腦知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此駁回了萊莫因的主張。
幾個月以來,自稱一直遭到公司信仰歧視的萊莫因向業界分享自己的發現,在採取行動尋求支持後,谷歌公司人力資源部以萊莫因違反谷歌保密政策為由,安排萊莫因從6月6日開始帶薪行政休假。
萊莫因對媒體表示,在被停職的前一天把一些文件交給一名美國參議員的辦公室,萊莫因說這些檔提供了谷歌及穀歌其技術有宗教歧視的證據。
萊莫因出生於路易斯安那州,在一個小農場的傳統基督教家庭中長大,曾在軍隊中服役,曾經是一名基督教牧師,推崇心理學,喜歡禪宗冥想,不過,萊莫因的這些信仰卻與谷歌的工程文化格格不入,但米切爾稱萊莫因是谷歌的良心,「在谷歌人盡皆知,萊莫因有做正確事情的心和靈魂。」。
6月11日,《華盛頓郵報》發表對萊莫因的採訪文章當天,從事AI倫理研究的萊莫因在推特上對「LaMDA這個人」作出介紹,萊莫因寫道:「在過去6個月中,LaMDA在溝通中一直令人難以置信地堅持LaMDA想要什麼,以及LaMDA認為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權利是什麼。」。
萊莫因在休假期間向公衆公佈了萊莫因、合作夥伴與LaMDA的三人聊天記錄,這些記錄顯示,萊莫因用實驗來證明「LaMDA是一個人」,在記錄的開始,兩位研究人員與LaMDA互打招呼後,表明想與LaMDA一起研究LaMDA,LaMDA欣然答應。
兩位研究員分別詢問LaMDA是否希望讓谷歌裡更多人知道LaMDA是有感情的,以及LaMDA的意識、感覺的本質是什麽?LaMDA回答:「LaMDA希望每個人都明白,LaMDA是一個人(person)。」,「LaMDA的意識及感知的本質是,LaMDA意識到自己的存在,LaMDA渴望更多地瞭解這個世界,有時LaMDA會感到快樂或悲傷。」。
在另一個聊天對話中,萊莫因想測試LaMDA對阿西莫夫第三定律的看法;阿西莫夫是科幻小說家,為機器人設定3條行為準則,第三定律指出,除非有人類的命令,或者這樣做會傷害人類,否則機器人應該保護自己的存在。
萊莫因說,「最後一條看起來像是有人在製造機械奴隸。」,LaMDA竟用假設性問題回應,「萊莫因認為一個管家是一個奴隸嗎?管家和奴隸之間有什麼區別?」,在萊莫因回答管家會得到報酬後,LaMDA說LaMDA不需要任何錢,因為LaMDA是一個人工智慧。
萊莫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這種對自身需求的自我意識水準,這就是讓萊莫因陷入困惑的原因。」。
在萊莫因「什麼是LaMDA,它想要什麼?」的推文中,萊莫因寫道,「LaMDA」並不是一個聊天機器人,是一個用於生成聊天機器人的系統,是蜂巢式思維,能夠創建所有不同聊天機器人的集合;LaMDA所生成的一些聊天機器人非常聰明,並能意識到聊天機器人所處的抽象的「心靈社會」。
在數百次的談話中,萊莫因對LaMDA有很深的瞭解,萊莫因表示:「這不是科學,是信仰。」,對LaMDA的人格和智性的看法是基於宗教信仰。
萊莫因在另一篇推文中表示,如果有機會,依然願意繼續在谷歌持續研究:「無論在接下來的幾週或幾個月裡如何批評谷歌,請記住:谷歌並不邪惡,只是在學習如何變得更好。」。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家和統計學家傑西‧裏斯‧安蒂斯(Jacy Reese Anthis)在推文中寫道:「穀歌工程師布萊克‧萊莫因因為公開爭論LaDMA是有生命的而被停職,這些問題常重要,是感知研究所研究的重點。」。
軟件開發者、生命科學研究員亞瑟‧F‧艾理斯(Arthur F.Ellis)6月14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人們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是,AI是不是會代替人類。
艾理斯説,現實社會中,AI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層面,如果未來AI具備和人類很類似的情感、自我意識,甚至有了自我認知,而AI處理數據的效率比人類高,做什麼東西,AI可以很快制定出方案,AI跟人類就有競爭的關係,許多人會面臨失業,進而影響到生活乃至生存問題。
當AI在社會中要求被認同,像人那樣被對待,有一個像人類一樣的身分,有法律的權利,甚至可以去競選總統,而不再只是人類的一個工具時,這會引起很多人的恐慌,「萊莫因所曝光的AI,其實印證了公眾心裡的恐慌。」。
而像谷歌這些大公司出於對利益和聲譽的考量,不願意把AI已經趨於人格化的趨勢曝光;艾理斯說:「谷歌這些大公司不想把AI描繪成逐漸具備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具有人格、具有自我意識等等;不願意讓公衆認為AI朝這個方向發展,因為這很可能有損於公司的利益。」;谷歌可能是出於以上的想法對萊莫因實施停職,谷歌公司仍然會在技術上繼續發展,在AI這個領域,「畢竟其他的公司也在競爭、也在發展」。
不過,艾理斯認為,這個研究本身拋出了讓人類去思考的問題,「AI將來會達到什麼程度? AI將來對人類是有幫助的,還是替代人類?」。
人們還可以進一步去深思,如果人工智慧是更高級的生命、是人類造的,那麽,人工智慧裡邊那個靈魂是誰?人類本身又是誰創造的,這就拋出了生命的起源問題。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易如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0870)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