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統治重「通識科」 港政府新教材洗腦
【新視角看新聞】2009年開始推行的「通識教育科」,被指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元兇。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政府著力整頓通識科。下一步意圖從小就將香港人的批判性思維扼殺。
香港特區政府管治無能,中共假意實行「一國兩制」,引發2010年代香港各場大規模抗爭運動。
2009年開始推行的「通識教育科」,被指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元兇。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政府著力整頓通識科。
隨2023年最後一批接受通識科教育的高中生應考中學文憑試,通識科將會消失。取而代之,高中生必修必考的變成「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並將正式在大學入學試層面,評核學生的國民意識是否「達標」。
通識教育科走向終結,兩大通識科教師組織,「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及「香港通識教育會」擬相繼解散。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主席張銳輝表示,通識被殺科、聯會被逼解散,「只是2019年後港共壓逼港人,令自由人權大倒退的事例之一」。
張銳輝回顧,自2012年反國教運動及2014年佔中運動以來,親建制政客開始將政府施政失誤招致民怨,歸咎於通識科「教壞學生」;但當時政府其實一直認同通識科的課程目標及教學成果。
張銳輝記得,當年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立法會解答建制派議員對通識科的質疑前,均有聽取前線老師,包括聯會幹事及顧問的意見,並且一再強調通識科能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肯定通識教師的教學專業。
張銳輝表示,通識原本是進步而具前瞻性的高中科目,但被極權政府丟棄了過去行之有效的諮詢程式一手摧毀,「正暴露了政府的醜陋嘴臉,是可恥多於可惜。」
大紀元評論員石山指出,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中共派人調查,得出結論為香港教育所教的「不夠愛國」,接近西方的普世價值;故要「起碼改學校裡面(教導)的常識、對社會的看法」,加上通識科會談及香港社會議題,涉及對抗爭運動的看法,令中共忌憚。
石山表示,中國大陸的政治相關科目與香港通識科的最大分別,在於大陸的學科會「提供標準答案給你,不得討論」,提問的方式是導向性的,例如不是問「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而是「為何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好?」。
石山解釋,共產黨的統治著重「宣傳」及「學校」,「全部要控制得好緊才會放心」,在專制下要以封閉方法控制社會。
石山指出,「中共裡面最左的左派,全部都是搞教育和宣傳」,他們會比搞經濟的官員保守。「通識一定是他們覺得有最大漏洞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塞住」。
石山形容,取消通識科是加強控制香港學校的第一步,「因為他(中共)不知道怎樣搞通識,下一步就是加強類似中國政治科的教育,意圖從小就將香港人的批判性思維扼殺。
至於通識科何時被親共人士指為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元兇?翻查其中一個時間點,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示威者在7月1日衝擊立法會後,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首董建華表示通識教育失敗,是年輕人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前助理教授黃偉國分析,2019年是香港教育方針改變的轉捩點。
黃偉國批評時任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上位」之後,實行對教育官僚體系的政治清洗。他相信教育局之前或許已經被不同形式滲透,楊潤雄本身或許亦因為要達到政治目的或指令,刻意透過這些事端,剷除一些「危害國家安全」的科目。
黃偉國形容,香港的教育「政治化」,甚至被「赤化」,即是圍繞國家安全,當局已經不介意教育變成什麼樣子。他指中共一直以「政治先行」而非「專業先行」。
黃偉國亦慨嘆目前香港的教育亦已被「清零」,港府將以往提及的批判思考、獨立思考、創意,以至教育本身應該有的自主空間等價值觀「清零」,換上只是單一的資訊。
「他們的腦中只是充斥某一類價值觀或想法,這就容易控制,這些人就不會造反。」
2021年教育局指通識教育科的「異化」,為有過多時事討論,學生缺乏系統知識,流於泛泛而談;最後通識教育科終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並更改課程內容。然而,通識科事實並非「無課程框架」。
據教育局《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公社科課程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3個主題為核心內容,維持必修必考,但不設校本評核,又會讓學生到大陸考察,「讓學生親身認識國家發展,擴闊視野」。
變相將2012年因社會反對,最後要撤回的國民教育科借屍還魂,更要必修必考,此科要「達標」,成為香港學生升讀大學的條件之一。
雖然公社科要到2024年方有首批考生應考,但教育局2021年7月公佈樣本試卷。與通識科不同的是,公社科的題目大多要求考生「支持」政府政策。
香港歷史學家楊穎宇批評上述說法與史實「相差好遠」,是中共打壓「港獨」的一部份及需要,形容香港學校的教育已淪陷,「只會學到謊言,不會學到任何真相,沒任何真知灼見」。
除了高中課程的公社科,在中共強立《香港國安法》後,國家安全教育將成為香港教育全方位的主軸。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國安教育是國民教育的一部份,「兩者不可分割」。
教育局在2021年2月至5月,公佈《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和15個中小學科目的國安教育框架,闡述於中小學課程不同科目內及可加強有關國家安全的課題、教學重點和學習元素,包括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同、一國兩制等。
各大學亦已積極回應當局建議,將《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法》的教育「應成為大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份」。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採訪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0879)
責任編輯:yst.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