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防疫清零政策下 中國經濟增長保5.5% ?

【新視角看新聞】清零政策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危害,世銀把中國2022年GDP增長預測降至4.3%,高盛、摩根大通和UBS瑞銀把對中國GDP增長預估分別降到4%、3.7%和3%。

習近平近日在國際場合強調,中共要保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但在當局一再強調堅持清零防疫政策不動搖之下,外界普遍預測當局難以達到5.5%的經濟增長目標,有分析指出要達到只能靠造假。

6月22日晚,習近平以視像方式出席了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據官媒《人民日報》報道,習近平在演講中稱,中共「將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採取更加有效的舉措,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2022年兩會上,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披露官方今年要達到5.5%的經濟增長。

2021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同比增長5.5%,超過中國的4.0%,根據《華爾街日報》4月底的報導,習近平在一次會議上要求中國經濟今年的GDP必須超過美國。

清零防疫政策除了造成巨大的人道代價,也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危害,外界懷疑中國今年的GDP能否達標;世界銀行把中國2022年GDP增長預測從5.1%大幅降至4.3%,知名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和UBS瑞銀也在5月,把對2022年的中國GDP增長預估分別降到4%、3.7%和3%。

6月中,評級機構惠譽將2022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3.7%。這還遠遠低於北京設定的5.5%的目標;而美國彭博社早前甚至預測,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可能跌至歷史性的2%。

自由亞洲電台6月23日引述在美國的資深中國政經分析師秦鵬的話稱,習近平再提這個目標還主要是因為政治需要,「習近平要顯示對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包括疫情防控還是掌握得很好。」。

2022年3月以來,上海、北京等多地爆發疫情,習近平拍板並堅持的清零封控政策對大陸經濟和民生造成重大衝擊,中共總理李克強5月25日罕見召開有全國十萬名幹部參加的電話會議強調穩經濟,儘管有觀點認為李克強應該是按習近平指示召開會議,但不少觀察者認為習李兩人本身有路線分歧。

中共前財長樓繼偉6月16日在一個財經論壇公開表示暗批疫情防控,「不當封堵造成的交通阻斷、產業鏈不能接續、人員不能復工等影響是全局性的、很難追責,這對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所有參與者都受到損害」,現在民間投資不願投、不敢投,與很多因素有關,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目前方法還不到位」。

經濟學者李恆青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中共要實現經濟增長5.5%的目標,也不是沒有辦法,「靠國家購買啊,國家投資啊,可以再多建幾條高鐵啊,但這個是『無效的GDP』,對國計民生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有負面的影響,甚至國家統計局還可以直接把數字添上去嘛!以前也不是沒做過。」。

5月30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召開「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問題,專項糾治工作動員部署」視像會議,聲稱要「真刀真槍與統計造假作假行為作鬥爭」,迎中共二十大召開。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6月2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北京當局現在告訴大家,中共經濟已經不行了,中共自己造假造出大問題,掩蓋不下去了,現在只能先找統計局背鍋,統計局再推給地方。

2021年12月11日,中共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一次會議上談到,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與會的前財長樓繼偉直言,這些都沒有出現在統計指標中,披露的指標竟然都「非常好」,完全沒有反映經濟下行風險。

中共當局在過去幾年對螞蟻金服、滴滴出行、電商平台、遊戲軟件等重要企業出手打壓,動態清零的防疫措施,则使服務業和供應鏈產業也受到巨大衝擊。

6月15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5月多項重要經濟數據,列出多項投資增長,但消費數據仍持續三個月下滑,青年失業率創18.4%的紀錄新高,中共國家統計局稱,中國經濟恢復良好,但經濟學家不這樣看。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6月16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動態清零會結束嗎?因為隨時都還有可能再封城,所以預估未來是不準確的,再加上一些監管或打壓各行業的政策,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大幅的鬆綁。

黃世聰認為由於民間對於清零政策的不確定性,各式各樣的管控措施對民眾消費心理有影響,內需市場的頹勢短期之內不可能解決,加上業者也不敢有大的投資,整體經濟就沒有非常好的成長動能。

中國經濟嚴重下行,被指中南海的「經濟國師」之一的學者鄭永年,6月初撰文提「重振中國經濟的十點建議」,文章談及中共治理經濟存在不少問題,結果文章在大陸被封殺。

鄭永年文章歸結中國經濟困難的內部原因有四點:一是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由於2021年的行業整頓風潮受到了衝擊。二是民營企業家擔憂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三是激進的民營企業有罪論被無限放大,民營企業家被進行無底線的攻擊,加劇了他們的恐慌。四是在監管慣性下,企業面臨的「婆婆」仍然過多。

文章警告,這些問題所誘發的風險極有可能連環式爆發,若不及時有效應對,或帶來全局性風險;另外,文章還公開質疑當局「我們仍然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嗎?」。

2022年4月,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委會議,要求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但鄭永年文章認為,中共所謂的改革開放以來,已多次推進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更是超前建設,如果再靠增加財政支出搞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人們所說的「帶血」的GDP。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寧海鍾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 看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41059)

責任編輯:T s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您也許會喜歡